..续本文上一页)(48)同上书。
(49)安藤说:“思议境是以前诸教所说的实相理境,总持地说,其特色在说心生。即是说,心是生起一切世间的理法。在小乘来说,是生起地狱、饿鬼、畜牲、修罗、人间、天上六界;与此相对比,大乘的心生说,则加上声闻、缘觉、佛四界,而成十界的生起说的不同。对于这心生理法一般,智顗称为思议境。但法华圆教则不说心生,而说心具;这心具的理法,称为不思议境。”(安藤俊雄《天台学:根本思想とその展开》,京都:平乐寺书店,一九七三。
(50)同上书。
(51)田村说:“一念可以指极小、极微的世界。它可以是物,可以是心,是时间的、空间的极微(介尔)的东西,不一定限于心。不过,就尊重与存在相对的主体的把握来说,一念可以一心这种说法表现出来。论述这一念与三千的相即的,是《摩诃止观》的文字,而以一言来展示这相即的,是“一念三千”。即是说,一念三千是极小世界(一念)与极大世界(三千)的相即关系、浑然一体的表现。”(田村芳朗、梅原猛著《绝对真理:天台》东京:角川书店,一九七四。
(52)同上书。
(53)此中的相恐是指有为法的四相生、住、异、灭,再加上它们各自的推动因素生生、住住、异异、灭灭。
(54)唐君毅先生在这里对“纵亦不可,横亦不可”的解释与我们的说法有相似之处。他说:“智顗所谓不纵不横之实义,即既不许“先有心以生一切法”之说,亦不许“先只有心之种子含一切法,后依缘乃实有此心,而实有一切法能呈显于心”之说:而是谓此现有之心,即是呈显于其中之一切法。此心即法,法即心。此心现起,其中之法亦现起。不可说心先于法,亦不可以为此心之因缘这黎耶种子等法,先于此心之现起,而能生起此心。”(《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卷三,香港:新亚研究所,一九七四)
(55)玉城康四郎在谈到十界一心的关系时,表示十界并不相互隔绝开来,而是在主体的观中,作为主体的存在方式各各显现出来,在这个意义下,十界与一心是同在的。《心把捉の展开》这便有我们所说的心与一切法同起同寂的意味。
(56)《摩诃止观》一下,《大正藏》四六·一0b。
(57)关于即空即假即中,参看下面讨论一心三观问题的部分。
(58)《摩诃止观》九下,《大正藏》四六·一三一b。
(59)《法华文句》二上,《大正藏》三四·二一a。
(60)《摩诃止观》三下,《大正藏》四六·三一c~三二a。
(61)《摩诃止观》一上,《大正藏》四六·一c~二a。
(62)我们这里的研究,如题目所示,是限于智顗的的天台三大部之内。但为了对某些观念有更清晰的理解,以作参考之用,不妨超出这个范围,选取智顗的其他著作来看,相信对我们的研究目标,不会构成太大的妨碍。只要记取这些资料是我们研究范围之外的东西便可。
(63)《大正藏》四六·四六二b。
(64)《摩诃止观》五上,《大正藏》四六·四九a~b。
(65)《摩诃止观》五上,《大正藏》四六·五二a~b。
(66)智顗在另处也说:“众生法太广,佛法太高,于初学为难。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者。但自观已心,则为易。”(《法华玄义》二上,《大正藏》三三·六九六a)所说也是这个意思。以自观已心为易,显然是从实践角度立说。
(67)《摩诃止观》二上,《大正藏》四六·一五b~c。
(68)《摩诃止观》七上,《大正藏》三三·七六三b。
(69)《摩诃止观》四上,《大正藏》四六·三七a~b。
(70)《法华文句》二下,《大正藏》三三·七00c。
(71)《法华文句》一上,《大正藏》三四·六b~c。
(72)《法华文句》一下,《大正藏》三四·一三b。
(73)《法华文句》一上,《大正藏》三四·四c。
(74)《法华文句》一上,《大正藏》三四·五a。
(75)本节讨论了智顗的一心三观的说法。其关键在于观照一念心的根本性格,是缘起无自性,当下便是空寂。以三观来观照,是从空、假、中多个面相来看这一心的生起。对于把一念心观为空寂,智顗有时亦不以三观来观照,却以四句来推检,推检的结果是,一念心没有来源,亦无归宿,它当体便是空寂,故我们对它不应有任何执取。智顗说:“观此欲心,为从根生?为从尘生?为离?若从根生,未对尘时,心应自起,心应自起。若从尘生,尘即是他,于我何预?若共生者,应起两心。若无因生,无因不可。四句推欲,欲无来处。既无来处,亦无去处。无欲无句,无来无去,毕竟空寂。”(《摩诃止观》六上,《大正藏》四六·七0b)
(76)《法华玄议》九上,《大正藏》三三·七八九c。
(77)《摩诃止观》三上,《大正藏》四六·二六b。
(78)《法华玄议》五下,《大正藏》三三·七四五a。
(79)《法华玄议》三下,《大正藏》三三·七一四a。
(80)《摩诃止观》七下,《大正藏》四六·一0一a。
(81)(82)《摩诃止观》《大正藏》三上,四六·二四b。
(83)(84)《摩诃止观》《大正藏》三上,四六·二四c。
(85)《摩诃止观》三上,《大正藏》四六·二六a。
《天台三大部所反映的智者大师的心灵哲学 七、一心三观:以心来观法》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