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三大部所反映的智者大师的心灵哲学 七、一心三观:以心来观法▪P2

  ..续本文上一页三观的运作,目的在破惑,不在观境。从假入空观是破见思惑,悟得真空之体。从空入假观是破无知惑,悟得假俗之体。中道正观是破无明惑,悟得中道之体。故三观的旨趣,已由认识的层面转移到宗教的、救赎的(soteriolongical)层面。若能破除见思、无知、无明这种种惑或烦恼,体证得真空之体、假俗之体和中道之体,便表示已觉悟得解脱了。

  附注:

  (1)《法华玄义》一上,《大正藏》三三·六八五c。

  (2)《法华玄义》四上,《大正藏》三三·七一九b。

  (3)《摩诃止观》一下,《大正藏》三三·七一一a。

  (4)《法华玄义》三上,《大正藏》三三·七一一a。

  (5)《华华玄义》二下,《大正藏》三三·六九九c。

  (6)这种以四句来推求,而归于不可得,在思想方法上,便是四句否定。关于四句否定,其详参看拙著NG Yu-kwan,T”ien-t”ai Buddhism and Early Madhyamika Honolulu;Tendai Institute of Hawaii/Buddhist Studies Program, University Of Hawaii,1993,chap.V.PP.99-105.

  (7)《摩诃止观》六上,《大正藏》四六·七六a。

  (8)《法华玄义》一上,《大正藏》三三·六九六a。

  (9)《摩诃止观》一下,《大正藏》四方·八a。

  (10)《法华玄义》二下,《大正藏》三三·六九八c。

  (11)《法华玄义》二下,《大正藏》三三·六九九c。

  (12)《法华玄义》三上,《大正藏》三三·七一一a~b。

  (13)这里有一个问题是可以提出的。智顗基本上是以一切现象世界的东西都由心造;但现象世界的东西多是物质性的,而心则是精神性的。精神性的心如何产生物质性象世界呢?这显然是一个宇宙论的问题,涉及物理的宇宙的生成与变化。在这方面,智顗并不措意,他并不关心宇宙的构造论的问题,而把焦点放在对于生死烦恼的解脱的实践问题上,而有关宇宙的构造论的问题,只依附在生死烦恼的问题上轻轻带过。如上面提出的,他依小乘的业感缘起的路数来说苦,或生死苦果,现实世界的生灭变化便依随着这生死苦果来说。他并没有独立的宇宙论,这可以说是智顗哲学的不足处。其后湛然提到以心来造现象世界一点,显然也遇到同样问题,但他只说“逐境心变,名之为造”(《止观畏行传弘决》五之三,《大正藏》四六·二九三a)来说心与现象世界的造的关系。但心如何造现象世界呢?单是说“逐境心变”是不够的,这只使人想到唯识的一些说法而已。实际上,逐境心变一说法是有逻辑上的困难的。心随逐外境而变,外境显然指现象世界,这已预设了现象世界与心的同时并存了,若这样,又何需提出心如何变造现象世界这一问题呢?

  (14)《摩诃止观》一上,《大正藏》四六·四a。

  (15)《摩诃止观》二上,《大正藏》四六·一四c。

  (16)《法华玄义》(17)《大正藏》八上,三三·七七八b。

  (18)《摩诃止观》一下,《大正藏》四六·九c。

  (19)《法华玄义》四上,《大正藏》三三·七二0b。

  (20)《法华玄义》五上,《大正藏》三三·七三三a。

  (21)《摩诃止观》五下,《大正藏》三三·七四三c。

  (22)《法华玄义》五下,《大正藏》三三·七四三c。

  (23)《法华玄义》五下,《大正藏》三三·七四三c~七四四a。

  (24)《法华文句》九下,《大正藏》四六·一三三a。

  (25)《摩诃止观》九下,《大正藏》四六·一一三a。

  (26)《法华玄义》一上,《大正藏》三三·六八五c~六八六a。

  (27)《法华玄义》五下,《大正藏》三三·七四四a。

  (28)《摩诃止观》三上,《大正藏》四六·三五了。

  (29)《摩诃止观》十下,《大正藏》四六·一四0b。按此处所谓空见,应是邪见。《摩诃止观》十上讨论观诸见境,谓“邪解称见”。(《大正藏》四六·一三一c)又谓:“推理不当,而偏见分明,作决定解,名之为见。”(《大正藏》四六·一三一c~一三三a)。

  (30)《法华玄义》一下,《大正藏》三三·六九二a。

  (31)《法华玄义》八上,《大正藏》三三·七七八c。

  (32)这一节所讨论的有关心的无明与法性的当体一如的问题,可更参考拙著T”ien-tai Buddhism and Early Madhyamika,chap,Iii,pp.170-177.

  (33)日本学者玉城康四郎民留意到这个问题,并表示智顗有时说到涵摄一切的心是妄心抑是净心,一时很难判定。如《法华玄义》的“明一法摄一切法。谓心是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大正藏》三三·六九三b),玉城以为,这里的“一法”,应该是心,但说“心摄一切法”,这心是真心抑是妄心呢,便很难判定,好像两者都能成立。(玉城康四郎:《心把捉の展开》,东京:山喜房佛书林,一九六一)又《摩诃止观》谓“秖观根尘一念心起,心起即假,假名之心,为迷解本。……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大正藏》四六·八b),玉城又谓,这心是真是妄,是未能决定的。不过,玉城很重视心的现前性、现实性,他以为心是当下把得的,不能有时间的隔阂。玉城说:“心法师已心不对于众生法、佛法的可能的事态来说,总是现实的。”(《心把捉の展开》)又说:“心是已心自心,它必须在现前的领域存在方式中去把得。所谓“心”即指直接的现前的自己的意味。”又说:“心法特别是自心或所谓已主,具有直接性与现前性的不可欠缺的特性。”玉城特别强调,具的观念与心有特别的关连,具的境痊是不能离开心而说的,而这心,便要就现前的直接的主体来说。他说:“就《摩诃止观》、《法华玄义》的讲法来说,具的境位不能离心,这是很明显的。倘若不是这样,具作为实相的妙处,具现于人间存在的主体中,便有困难了。这点可以从智顗对于心法的重视而推断得,他视心法为现前的直接的主体的场所。”

  (34)《法华文句》十上,《大正藏》三四·一三九c。

  (35)《摩诃止观》七下,《大正藏》四六·一00c。

  (36)《法华文句》八上,《大正藏》三四·一一0c。

  (37)《法华玄义》五上,《大正藏》三三·七三三a。

  (38)《法华玄义》四下,《大正藏》三三·七二六a。

  (39)《摩诃止观》一下,《大正藏》四六·九a。

  (40)《摩诃止观》八上,《大正藏》四六·一0四。

  (41)《摩诃止观》六下,《大正藏》四六·八四c。

  (42)《摩诃止观》五上,《大正藏》四六·五四a。

  (43)学者通常认为,一念三千中的三千的法数,是由《华严经》的十界及其互具因而有百界,《华严经》的十如是和《大智度论》的三世间三者相乘而得。这是《摩诃止观》的说法。参看拙著《佛教思想大辞典》,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一九九二,a~b;又可参看河村孝照著《天台学辞典》,东京:国书刊行会,一九九一,。但《法华玄义》则只有一千的法数;“此一法界具十如是,十法界具百如是,又一法界具九法界,则有百法界千如是。”(《大正藏》三三·六九三c)另外,《法华文句》则用一千二百法数,参看本文稍前所引《法华文句》的文字。

  对于《摩诃止观》所说的三千之境界与《法华玄义》所说的百法界、千如是的说法,玉城康四朗意识到两者的根对于《摩诃止观》所说的三千之境与《法华玄义》所说的百法界、千如是的说法,玉城康四郎意识到两者的根本不同点。他以为,《摩诃止观》在观心方面,说到不可思议境,那是以一心为核的三千法,而《法华玄义》的情况,则与观心无关,百法界、千如是都不是就一心而说。《心把捉の展开》,另外,关于一念三千的说法,有作者问题。日本学者佐藤哲英提出,这说法见于智顗晚年的《摩诃止观》在他的前期著作中,全不见提及,而在可以视为他的遗言书中的《观心论》中,亦不见提及,另外,智顗在止观(按指《摩诃止观》)的一讲说之后,更撰述《净名玄义》十卷,又说说《维摩经玄疏》二十五卷,在这些著作中,亦未有片言只字提到一念三千说。因此佐藤怀疑智顗有一念三千说的真确性,认为这可能是灌顶在整理智顗的止观的讲稿时加上去的。(佐藤哲英《续·天台大师の研究》,京都:百华苑,一九八一,起码他认为,《法华玄义》本来只有一念一千说,灌顶在整理《摩诃止观》的笔录时,由一念一千说发展成一念三说。我们以为,佐藤的说法,不是太有理据,智顗在《摩诃止观。之外没有提到一念三千说,并不表示他便没有这说法。而一念三千的说法,其重要的不是三千这一法数,而是一念具足诸法这一意思;这一意思常出现在智顗的著作中,其说法应无可疑。故我们这里暂时还是以一念三千说为智顗的说法

  。

  (44)《心把捉の展开》。

  (45)玉城说:“一心在前与一切法在后都不是,逆反地一切法在前与一心在后都不是。两者相互不在前后,不管怎样说,都表示一心与一切法都不在隔别的领域中。这样,便否定了两者是在能所、主客的关系中,即是,我们不能说心生一切法,也不能说心含一切法。为什么呢?因为这样便以心是能生、能含,一切法是所生、所含,心与一切法便处于作为能所关系的隔别的境位中了。这样的“心生一切法”、“心含一切法”的立场,可以视为是在能所相对的意味下的思议境的延续:但作为“心生一切法”的主体的基础的心具,已不是能所相对的关系,而是“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了。此中,能即所,所即能,能所一如,没有思议插入的余地,而是不可思议境了。”

  (46)同上书。

  (47…

《天台三大部所反映的智者大师的心灵哲学 七、一心三观:以心来观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