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48)同上書。
(49)安藤說:“思議境是以前諸教所說的實相理境,總持地說,其特色在說心生。即是說,心是生起一切世間的理法。在小乘來說,是生起地獄、餓鬼、畜牲、修羅、人間、天上六界;與此相對比,大乘的心生說,則加上聲聞、緣覺、佛四界,而成十界的生起說的不同。對于這心生理法一般,智顗稱爲思議境。但法華圓教則不說心生,而說心具;這心具的理法,稱爲不思議境。”(安藤俊雄《天臺學:根本思想とその展開》,京都:平樂寺書店,一九七叁。
(50)同上書。
(51)田村說:“一念可以指極小、極微的世界。它可以是物,可以是心,是時間的、空間的極微(介爾)的東西,不一定限于心。不過,就尊重與存在相對的主體的把握來說,一念可以一心這種說法表現出來。論述這一念與叁千的相即的,是《摩诃止觀》的文字,而以一言來展示這相即的,是“一念叁千”。即是說,一念叁千是極小世界(一念)與極大世界(叁千)的相即關系、渾然一體的表現。”(田村芳朗、梅原猛著《絕對真理:天臺》東京:角川書店,一九七四。
(52)同上書。
(53)此中的相恐是指有爲法的四相生、住、異、滅,再加上它們各自的推動因素生生、住住、異異、滅滅。
(54)唐君毅先生在這裏對“縱亦不可,橫亦不可”的解釋與我們的說法有相似之處。他說:“智顗所謂不縱不橫之實義,即既不許“先有心以生一切法”之說,亦不許“先只有心之種子含一切法,後依緣乃實有此心,而實有一切法能呈顯于心”之說:而是謂此現有之心,即是呈顯于其中之一切法。此心即法,法即心。此心現起,其中之法亦現起。不可說心先于法,亦不可以爲此心之因緣這黎耶種子等法,先于此心之現起,而能生起此心。”(《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叁,香港:新亞研究所,一九七四)
(55)玉城康四郎在談到十界一心的關系時,表示十界並不相互隔絕開來,而是在主體的觀中,作爲主體的存在方式各各顯現出來,在這個意義下,十界與一心是同在的。《心把捉の展開》這便有我們所說的心與一切法同起同寂的意味。
(56)《摩诃止觀》一下,《大正藏》四六·一0b。
(57)關于即空即假即中,參看下面討論一心叁觀問題的部分。
(58)《摩诃止觀》九下,《大正藏》四六·一叁一b。
(59)《法華文句》二上,《大正藏》叁四·二一a。
(60)《摩诃止觀》叁下,《大正藏》四六·叁一c~叁二a。
(61)《摩诃止觀》一上,《大正藏》四六·一c~二a。
(62)我們這裏的研究,如題目所示,是限于智顗的的天臺叁大部之內。但爲了對某些觀念有更清晰的理解,以作參考之用,不妨超出這個範圍,選取智顗的其他著作來看,相信對我們的研究目標,不會構成太大的妨礙。只要記取這些資料是我們研究範圍之外的東西便可。
(63)《大正藏》四六·四六二b。
(64)《摩诃止觀》五上,《大正藏》四六·四九a~b。
(65)《摩诃止觀》五上,《大正藏》四六·五二a~b。
(66)智顗在另處也說:“衆生法太廣,佛法太高,于初學爲難。然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者。但自觀已心,則爲易。”(《法華玄義》二上,《大正藏》叁叁·六九六a)所說也是這個意思。以自觀已心爲易,顯然是從實踐角度立說。
(67)《摩诃止觀》二上,《大正藏》四六·一五b~c。
(68)《摩诃止觀》七上,《大正藏》叁叁·七六叁b。
(69)《摩诃止觀》四上,《大正藏》四六·叁七a~b。
(70)《法華文句》二下,《大正藏》叁叁·七00c。
(71)《法華文句》一上,《大正藏》叁四·六b~c。
(72)《法華文句》一下,《大正藏》叁四·一叁b。
(73)《法華文句》一上,《大正藏》叁四·四c。
(74)《法華文句》一上,《大正藏》叁四·五a。
(75)本節討論了智顗的一心叁觀的說法。其關鍵在于觀照一念心的根本性格,是緣起無自性,當下便是空寂。以叁觀來觀照,是從空、假、中多個面相來看這一心的生起。對于把一念心觀爲空寂,智顗有時亦不以叁觀來觀照,卻以四句來推檢,推檢的結果是,一念心沒有來源,亦無歸宿,它當體便是空寂,故我們對它不應有任何執取。智顗說:“觀此欲心,爲從根生?爲從塵生?爲離?若從根生,未對塵時,心應自起,心應自起。若從塵生,塵即是他,于我何預?若共生者,應起兩心。若無因生,無因不可。四句推欲,欲無來處。既無來處,亦無去處。無欲無句,無來無去,畢竟空寂。”(《摩诃止觀》六上,《大正藏》四六·七0b)
(76)《法華玄議》九上,《大正藏》叁叁·七八九c。
(77)《摩诃止觀》叁上,《大正藏》四六·二六b。
(78)《法華玄議》五下,《大正藏》叁叁·七四五a。
(79)《法華玄議》叁下,《大正藏》叁叁·七一四a。
(80)《摩诃止觀》七下,《大正藏》四六·一0一a。
(81)(82)《摩诃止觀》《大正藏》叁上,四六·二四b。
(83)(84)《摩诃止觀》《大正藏》叁上,四六·二四c。
(85)《摩诃止觀》叁上,《大正藏》四六·二六a。
《天臺叁大部所反映的智者大師的心靈哲學 七、一心叁觀:以心來觀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