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胜义谛与世俗谛的论争(万金川)

  胜义谛与世俗谛的论争

  中观哲学的基本论题之二

  万金川主讲

  编辑组整理

  在月称的二谛论里,胜义与世俗之间有着一道难以填平的鸿沟,

  而安慧指出真实隐藏在世俗里,清辨则认为二谛之间有随顺胜义的介入,

  龙树所谓的世俗谛、胜义谛其主要内容到底是什么?

  吉藏——二谛是教,不二是理

  要了解龙树的二谛思想,首先要掌握它在《中论》章节里的出现脉络。在《中论》第二十四品里,面对论敌质疑“一切法空”的哲学,会导致佛教教理体系以及世间伦理信念的崩解,龙树在第七诗颂中是先指出论敌的问难,乃是因于对“空性”概念的误解,接着便在第八至第十诗颂里提出了着名的“二谛说”,在龙树所有的着作里,几乎只有在这里才提到二谛之说(《大智度论》不在此列)。

  因此,龙树所谓的世俗谛、胜义谛其主要内容到底是什么?自来的注解家都有一些不同的观点,而二谛论也成了日后论师们主要的论题,如吉藏着《二谛章》,智藏着《二谛论》,阿底峡着《入二谛论》,他们之间对二谛的了解也有许许多多不同的类型。吉藏曾说过,他那时代对二谛的看法有几十家,吉藏把他们约为“理境二谛”与“言教二谛”两种。此中,吉藏认为“二谛是教,不二是理”,这代表了吉藏对龙树二谛思想的了解,我个人比较同意吉藏的看法。

  什么是“理境二谛”?就是把“谛”看作是二种真实,为何会有这样的论争?这个论争是从“谛”的词义衍生出来的,在汉语里,“谛”字是“从言帝声”,这就说明了它是和“语言”有关的, 在这种情况下就比较不会产生误解, 但“谛”之一词的梵文原语satya, 一方面有“真理”(truth)的意思, 而另一方面又可以用来指“实在”(reality)。一般而言,“真理”是属于语言的层次,而“实在”则是指存在的事物,若是言语描述得和实在一样,我们就说此一描述为真理,因此真理属于语言层面,如缘起的事物是属于实在界的,而“空性”一词则属于语言系统的,它并非实在界里的一个东西,若把空性当成是实在界里的东西,就是把空性给实体化了。

  月称是从“实在”(reality)的意思来了解“谛”的概念, 二谛就成为二种实在,是世俗与胜义的实在,就是所谓的“理境二谛”。在汉语里,“理”是指玉的纹路,而纹路本来就存在于玉石上,所以“理”同时是语言的层次,也可以是客观的层次。但“境”是指外界的东西,吉藏说“二谛是教,不二是理”,一方面可以看出他是从语言的层次来了解二谛,同时也可以见出他区分出了“谛”与“理”的不同。

  不知二谛分别,不解佛陀说法真义

  有了这基本的认识之后,再来看以下的颂文:

  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

  这表示诸佛说法的基础在二谛上,

  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

  在梵文原诗颂里,“分别”并非动词而是个名词,亦即如果你不知道二谛之间的区别所在,和你不能去区别二谛是不同的。在汉译里把“分别”动词化了,梵文里“分别二谛”的意思是指你不知道二谛之间的分别,而其中的动词是“不知”,如果不清楚二谛之间的分别,就无法掌握佛陀说法的深奥意思。“深佛法”是指佛说法的深奥真义。在第八颂里谈到诸佛依据二谛而说法,而“为众生说法”这句话是鸠摩罗什为使意思更清楚而加入的,因为诸佛说法的对象是未开悟的众生。

  诸佛说法的依据是来自二谛,如果不能知道二谛之间的分别,便往往会漏失佛说法的真义,“分别”指的可能是你把佛说的胜义谛当成世俗谛,把世俗谛当成胜义谛,或是把佛的权说当成实说,实说当成权说,就无法掌握佛说法的真正意图。所以要清楚地了解二谛之间的差别,才不会误会佛说法的真正意思。

  [“谛”是属于语言的范围]

  龙树在第十诗颂里说:

  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

  在这一诗颂里我们要注意涅槃、第一义与俗谛之间的关系。这里的“俗谛”与第八诗颂里的“世俗谛”二者之间所使用的梵文并不相同,而“第一义”与“第一义谛”的意思也是不同的。在第八诗颂里谈到的是“第一义谛”与“世俗谛”,而在第十诗颂里则谈到不依“俗谛”就不能得“第一义”,而不是说不能得到“第一义谛”。如果不能体会“第一义”(亦即法性、诸法实相),就无法入涅槃,这是见真实而得解脱的意思。

  我们要注意的是鸠摩罗什把vyavahara一词译为“俗谛”,但他在第八诗颂里也把samvrti一词译成“世俗谛”,那么这二者之间是否相同呢?

  “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此中的“谛”是属于语言的范围,不论胜义谛或世俗谛,都属于语言的范围,vyavahara应该是巴利文的vohara的讹化,而vohara一词则有“言语”的意思,但vyavahara一词作为正规梵语来看,只有“约定俗成”的意思而并无“言语”的意思,因此若视vyavahara一词有“言语”的意思,则多少是基于把此语视同其巴利文的语形vohara来看,而这是一种语言之间的讹化现象,由是而形成了所谓“佛教混合梵文”。

  由于正规梵语是属于婆罗门僧侣专属的语文,一般人往往难以全盘通晓其间的语法知识,佛教的经典由原初方言身分的巴利文转成梵文时,不见得都是由通晓这两种语文的专家来着手的,因此错误的转写情况自是在所难免。在佛教的传统里,有一部分的人就将vyavahara当成巴利文的vohara来理解,而有一部分的人则顺着正规梵文的词义来理解,至于龙树如何理解vyavahara一词, 这一点我们并不十分清楚,但从注解的家观点来看,我们可以看到二种解释,我个人是比较采取vohara一词的词义来理解龙树的vyavahara之义,也就是不依靠言语,不论是世俗“谛”的言说或第一义“谛”的言说,我们便无法对第一义有任何的讲论。

  [第一义仍可藉言语来加以讲述]

  本来第一义是无法被描述的,在《中论》第十八品的第七与第九诗颂里,龙树都谈到了诸法实相是拒绝被思维以及语言来加以掌握的。虽然如此,我们仍可藉遮诠的方式,亦即否定的方式间接地把它指出来,当然也可以由亲身体证的方式把它展示出来,例如你无法用语言或文字来描述牙疼,可是它可以被展示,当你看到他的样子就可以知道他大概不太舒服。

  我们可以看一看禅宗对于真理的掌握,他们就不是直接地描述真理,而是用各种公案间接地表现真理。同样地,我们若是舍去了语言,就会没有其他方式来把真理彰显给别人知道。诸法实相虽然无法被语言把捉,但这并不代表它不能被语言间接地来加以描述或展示,所以不论第一义谛或世俗谛的“谛”,都属于语言(vohara)的范围,若不藉着语言,佛陀也无法说法,遑论是胜义谛或世俗谛,而藉着世间的真理与佛教的真理,如此才可以让众生了解诸法实相是什么样态。

  当然对中观学派来说,他们认为直接描述诸法实相是不可能的,但它可以透过间接描述而被彰显。何谓“间接描述”?例如事物的存在样态,亦即缘起性,便很难加以描述,但我们可以透过“八不”之类的否定方式把它给间接地描述出来,中观学派喜欢采取否定的方式来描述真实,然而即使“说是一物即不中”,这句话仍然是拜言语之赐,而仍属于语言(vohara)的范围。“不得第一义”里的“得”,在梵文里是指“使某物显现”的意思。一般而言,中观论者很少使用正面的方式来说明诸法实相,以龙树来说,似乎只有在《中论》第十八品里看到一些正面的说法,而其他都是用遮诠的方式表达,或是如吉藏所说的破邪显正。如果你不使用言语,则“正”也是完全无法把捉的,如果不能彰显或观照第一义,亦即所谓“诸法实相”,当然就无法得解脱而证得涅槃。

  在第八到第十诗颂的二谛偈里,我们要特别留意第十诗颂里的“俗谛”,这个“俗谛”其实包括了第八诗颂里所提及的世俗谛与第一义谛,而这两个层次都属于可说的范围,至于“第一义”与“涅槃”,则是不可说的。诸佛或顺世间的真理,或依胜义的真理来说法,其目的是要让众生开悟。第九诗颂的重点在于二谛之间的区别,而我们若不能洞悉其间的差别,则无法掌握佛陀说法的真正意图。什么是佛陀说法的真正意图?唯识学派的学者认为他们看到了佛陀说法的密意,亦即所谓“三时教判”,宣说空性的般若经乃是不了义的,而佛陀在唯识经典里所宣说的教义才是了义之教,这就是所谓的密意。

  龙树所谓的“佛法真实义”到底是不是唯识学派所谓“密意”的意思呢?这一点我们不太清楚,但龙树所面对的论敌则极有很可能是来自认为“蕴、处、界三科皆实”的说一切有部。蕴、处、界三科是“实”,还是“假”?佛说蕴、处、界三科是就第一义而说,还是依世俗而说?是权说,还是实说?

  有部认为是实说,但龙树却认为那是世尊方便性的权说,而说三科皆假,若把世俗权说当成究竟说,就无法了解佛陀说法的真意。从第八诗颂到第十诗颂,龙树并没有说第一义谛便高于世俗谛,他认为最大的问题在于把世俗谛当成胜义谛,而视权说为实说,因为如此一来就会误解了佛法。我们这样子来解释龙树的二谛偈,这种诠释方式和清辨或月称的理解不同,但却比较接近青目的解释,而且若就时代来看,我个人猜想这种解释也比较接近龙树的原意。我们要从龙树颂文本身的语法结构来看,而且要在二十四品的脉络下来看龙树的二谛偈,如此我们或可理解“二谛是教,不二是理”的吉藏观点,是有其道理的,虽然这种见解在今日以清辨与月称为研究重点的当代学界并没有给予它应有的重视。

  月称——世俗与胜义有不可跨越的鸿沟

  依照月称的看法,二谛乃是两种真实,但如此一来,便会出现世间到底有没有真实…

《胜义谛与世俗谛的论争(万金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