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勝義谛與世俗谛的論爭(萬金川)

  勝義谛與世俗谛的論爭

  中觀哲學的基本論題之二

  萬金川主講

  編輯組整理

  在月稱的二谛論裏,勝義與世俗之間有著一道難以填平的鴻溝,

  而安慧指出真實隱藏在世俗裏,清辨則認爲二谛之間有隨順勝義的介入,

  龍樹所謂的世俗谛、勝義谛其主要內容到底是什麼?

  吉藏——二谛是教,不二是理

  要了解龍樹的二谛思想,首先要掌握它在《中論》章節裏的出現脈絡。在《中論》第二十四品裏,面對論敵質疑“一切法空”的哲學,會導致佛教教理體系以及世間倫理信念的崩解,龍樹在第七詩頌中是先指出論敵的問難,乃是因于對“空性”概念的誤解,接著便在第八至第十詩頌裏提出了著名的“二谛說”,在龍樹所有的著作裏,幾乎只有在這裏才提到二谛之說(《大智度論》不在此列)。

  因此,龍樹所謂的世俗谛、勝義谛其主要內容到底是什麼?自來的注解家都有一些不同的觀點,而二谛論也成了日後論師們主要的論題,如吉藏著《二谛章》,智藏著《二谛論》,阿底峽著《入二谛論》,他們之間對二谛的了解也有許許多多不同的類型。吉藏曾說過,他那時代對二谛的看法有幾十家,吉藏把他們約爲“理境二谛”與“言教二谛”兩種。此中,吉藏認爲“二谛是教,不二是理”,這代表了吉藏對龍樹二谛思想的了解,我個人比較同意吉藏的看法。

  什麼是“理境二谛”?就是把“谛”看作是二種真實,爲何會有這樣的論爭?這個論爭是從“谛”的詞義衍生出來的,在漢語裏,“谛”字是“從言帝聲”,這就說明了它是和“語言”有關的, 在這種情況下就比較不會産生誤解, 但“谛”之一詞的梵文原語satya, 一方面有“真理”(truth)的意思, 而另一方面又可以用來指“實在”(reality)。一般而言,“真理”是屬于語言的層次,而“實在”則是指存在的事物,若是言語描述得和實在一樣,我們就說此一描述爲真理,因此真理屬于語言層面,如緣起的事物是屬于實在界的,而“空性”一詞則屬于語言系統的,它並非實在界裏的一個東西,若把空性當成是實在界裏的東西,就是把空性給實體化了。

  月稱是從“實在”(reality)的意思來了解“谛”的概念, 二谛就成爲二種實在,是世俗與勝義的實在,就是所謂的“理境二谛”。在漢語裏,“理”是指玉的紋路,而紋路本來就存在于玉石上,所以“理”同時是語言的層次,也可以是客觀的層次。但“境”是指外界的東西,吉藏說“二谛是教,不二是理”,一方面可以看出他是從語言的層次來了解二谛,同時也可以見出他區分出了“谛”與“理”的不同。

  不知二谛分別,不解佛陀說法真義

  有了這基本的認識之後,再來看以下的頌文:

  諸佛依二谛爲衆生說法

  這表示諸佛說法的基礎在二谛上,

  若人不能知分別于二谛則于深佛法不知真實義

  在梵文原詩頌裏,“分別”並非動詞而是個名詞,亦即如果你不知道二谛之間的區別所在,和你不能去區別二谛是不同的。在漢譯裏把“分別”動詞化了,梵文裏“分別二谛”的意思是指你不知道二谛之間的分別,而其中的動詞是“不知”,如果不清楚二谛之間的分別,就無法掌握佛陀說法的深奧意思。“深佛法”是指佛說法的深奧真義。在第八頌裏談到諸佛依據二谛而說法,而“爲衆生說法”這句話是鸠摩羅什爲使意思更清楚而加入的,因爲諸佛說法的對象是未開悟的衆生。

  諸佛說法的依據是來自二谛,如果不能知道二谛之間的分別,便往往會漏失佛說法的真義,“分別”指的可能是你把佛說的勝義谛當成世俗谛,把世俗谛當成勝義谛,或是把佛的權說當成實說,實說當成權說,就無法掌握佛說法的真正意圖。所以要清楚地了解二谛之間的差別,才不會誤會佛說法的真正意思。

  [“谛”是屬于語言的範圍]

  龍樹在第十詩頌裏說:

  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

  在這一詩頌裏我們要注意涅槃、第一義與俗谛之間的關系。這裏的“俗谛”與第八詩頌裏的“世俗谛”二者之間所使用的梵文並不相同,而“第一義”與“第一義谛”的意思也是不同的。在第八詩頌裏談到的是“第一義谛”與“世俗谛”,而在第十詩頌裏則談到不依“俗谛”就不能得“第一義”,而不是說不能得到“第一義谛”。如果不能體會“第一義”(亦即法性、諸法實相),就無法入涅槃,這是見真實而得解脫的意思。

  我們要注意的是鸠摩羅什把vyavahara一詞譯爲“俗谛”,但他在第八詩頌裏也把samvrti一詞譯成“世俗谛”,那麼這二者之間是否相同呢?

  “諸佛依二谛,爲衆生說法”,此中的“谛”是屬于語言的範圍,不論勝義谛或世俗谛,都屬于語言的範圍,vyavahara應該是巴利文的vohara的訛化,而vohara一詞則有“言語”的意思,但vyavahara一詞作爲正規梵語來看,只有“約定俗成”的意思而並無“言語”的意思,因此若視vyavahara一詞有“言語”的意思,則多少是基于把此語視同其巴利文的語形vohara來看,而這是一種語言之間的訛化現象,由是而形成了所謂“佛教混合梵文”。

  由于正規梵語是屬于婆羅門僧侶專屬的語文,一般人往往難以全盤通曉其間的語法知識,佛教的經典由原初方言身分的巴利文轉成梵文時,不見得都是由通曉這兩種語文的專家來著手的,因此錯誤的轉寫情況自是在所難免。在佛教的傳統裏,有一部分的人就將vyavahara當成巴利文的vohara來理解,而有一部分的人則順著正規梵文的詞義來理解,至于龍樹如何理解vyavahara一詞, 這一點我們並不十分清楚,但從注解的家觀點來看,我們可以看到二種解釋,我個人是比較采取vohara一詞的詞義來理解龍樹的vyavahara之義,也就是不依靠言語,不論是世俗“谛”的言說或第一義“谛”的言說,我們便無法對第一義有任何的講論。

  [第一義仍可藉言語來加以講述]

  本來第一義是無法被描述的,在《中論》第十八品的第七與第九詩頌裏,龍樹都談到了諸法實相是拒絕被思維以及語言來加以掌握的。雖然如此,我們仍可藉遮诠的方式,亦即否定的方式間接地把它指出來,當然也可以由親身體證的方式把它展示出來,例如你無法用語言或文字來描述牙疼,可是它可以被展示,當你看到他的樣子就可以知道他大概不太舒服。

  我們可以看一看禅宗對于真理的掌握,他們就不是直接地描述真理,而是用各種公案間接地表現真理。同樣地,我們若是舍去了語言,就會沒有其他方式來把真理彰顯給別人知道。諸法實相雖然無法被語言把捉,但這並不代表它不能被語言間接地來加以描述或展示,所以不論第一義谛或世俗谛的“谛”,都屬于語言(vohara)的範圍,若不藉著語言,佛陀也無法說法,遑論是勝義谛或世俗谛,而藉著世間的真理與佛教的真理,如此才可以讓衆生了解諸法實相是什麼樣態。

  當然對中觀學派來說,他們認爲直接描述諸法實相是不可能的,但它可以透過間接描述而被彰顯。何謂“間接描述”?例如事物的存在樣態,亦即緣起性,便很難加以描述,但我們可以透過“八不”之類的否定方式把它給間接地描述出來,中觀學派喜歡采取否定的方式來描述真實,然而即使“說是一物即不中”,這句話仍然是拜言語之賜,而仍屬于語言(vohara)的範圍。“不得第一義”裏的“得”,在梵文裏是指“使某物顯現”的意思。一般而言,中觀論者很少使用正面的方式來說明諸法實相,以龍樹來說,似乎只有在《中論》第十八品裏看到一些正面的說法,而其他都是用遮诠的方式表達,或是如吉藏所說的破邪顯正。如果你不使用言語,則“正”也是完全無法把捉的,如果不能彰顯或觀照第一義,亦即所謂“諸法實相”,當然就無法得解脫而證得涅槃。

  在第八到第十詩頌的二谛偈裏,我們要特別留意第十詩頌裏的“俗谛”,這個“俗谛”其實包括了第八詩頌裏所提及的世俗谛與第一義谛,而這兩個層次都屬于可說的範圍,至于“第一義”與“涅槃”,則是不可說的。諸佛或順世間的真理,或依勝義的真理來說法,其目的是要讓衆生開悟。第九詩頌的重點在于二谛之間的區別,而我們若不能洞悉其間的差別,則無法掌握佛陀說法的真正意圖。什麼是佛陀說法的真正意圖?唯識學派的學者認爲他們看到了佛陀說法的密意,亦即所謂“叁時教判”,宣說空性的般若經乃是不了義的,而佛陀在唯識經典裏所宣說的教義才是了義之教,這就是所謂的密意。

  龍樹所謂的“佛法真實義”到底是不是唯識學派所謂“密意”的意思呢?這一點我們不太清楚,但龍樹所面對的論敵則極有很可能是來自認爲“蘊、處、界叁科皆實”的說一切有部。蘊、處、界叁科是“實”,還是“假”?佛說蘊、處、界叁科是就第一義而說,還是依世俗而說?是權說,還是實說?

  有部認爲是實說,但龍樹卻認爲那是世尊方便性的權說,而說叁科皆假,若把世俗權說當成究竟說,就無法了解佛陀說法的真意。從第八詩頌到第十詩頌,龍樹並沒有說第一義谛便高于世俗谛,他認爲最大的問題在于把世俗谛當成勝義谛,而視權說爲實說,因爲如此一來就會誤解了佛法。我們這樣子來解釋龍樹的二谛偈,這種诠釋方式和清辨或月稱的理解不同,但卻比較接近青目的解釋,而且若就時代來看,我個人猜想這種解釋也比較接近龍樹的原意。我們要從龍樹頌文本身的語法結構來看,而且要在二十四品的脈絡下來看龍樹的二谛偈,如此我們或可理解“二谛是教,不二是理”的吉藏觀點,是有其道理的,雖然這種見解在今日以清辨與月稱爲研究重點的當代學界並沒有給予它應有的重視。

  月稱——世俗與勝義有不可跨越的鴻溝

  依照月稱的看法,二谛乃是兩種真實,但如此一來,便會出現世間到底有沒有真實…

《勝義谛與世俗谛的論爭(萬金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