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问题,月称本人并不承认世俗有其谛性,因为世俗谛是凡夫在无明之下所看到的真实,但是在无明之下可以见到真实吗?
月称认为对佛、菩萨来说,这种凡夫所见到的真实根本就不存在,而只是“唯世俗”而已,这个无其谛性而“唯世俗”的概念,可以说是月称二谛论里最具特色的一点,这也就是说,世俗没有谛性,只是世间名言的方便施设而已,它并没有任何的实在性。这时我们可以看到在月称的二谛论里,胜义谛与世俗谛之间有一道不可跨越的鸿沟存在,也就是说月称认为只要在胜义谛的,它就不可能在世俗谛,反之亦然,而我们只有在舍去世俗谛之余,方有可能跳过这条鸿沟而发现真实。
[月称对“世俗”一词的三种诠释]
月称从词源学的观点来分析 samvrti 一词, 并且给予了它三个意思:(一)障真实性,遮蔽真实的东西;(二)互为依事,相互依靠的事物;(三)指世间言说的意思。
◎世俗谛是被无明完全覆盖了的真实
此中, 第一个意思是来自于把这个词看成是由vr这个动词派生出来的,vr是“覆盖”或“遮蔽”(cover)的意思,sam是“完全”的意思,因此,所谓samvrti便有“完全覆盖”之义。月称便顺此一词源学的分析,又加上了自己教义学上的诠释,而认为samvrti是指为无明或无知完全覆盖了的真实。我们所看到的世间真实,其实乃是在无知之下所见到的东西,而世俗的意思就是真实处于一种完全被遮蔽的状态。
◎世俗即是依因待缘的存在
samvrti一词如何而有“互为依事”之义,这一点并不清楚。或许月称一方面视samvrti为samvrtti,并且取后者的词根vrt之义来着手诠释,而vrt则有“转起”之义,如此一来,再取sam的“一起或共同”之义,合起来便有“共同转起”的意思。而这层意思便是一般所谓的“缘起”之义,或许月称所谓“互为依事”便是指这种“共同转起”而相互依靠的“缘起”之义。因此,在这一层意思上,世俗所指的便是具有相互依存性的事物。
◎世俗即是透过言语活动而有的存在
第三个意思是所谓的“世间言说”,这层意思可能是月称从龙树在第十诗颂里使用了vyavahara一词而来的灵感,这个词的巴利文对等语是vohara,月称认为samvrti即是vyavahara,但是在正规的梵语里,vyavahara并没有“言语”的意思,虽然巴利语的vohara有“言语”的意思。
但我们今天还不能完全明白月称是如何由samvrti一词的形构里,得到“世间言说”的意思。世间的存在是透过我们的言说而存在,也就是透过“命名”而存在,例如板、轮、轴之类的东西在一定安排之下所构成的东西,我们给它一个名称叫做“车”,透过了命名的活动,这个世界的事物就安安稳稳地存在了。
[在世俗中根本见不到真实]
月称根本上认为“世俗”就是被无明遮蔽的东西,所以在世俗中我们根本见不到真实。如此一来,真谛与俗谛之间便有一道不可跨越的鸿沟存在,只要是在俗谛里的东西,它便不属于真谛的范围,反之,只要是在真谛里的,它就不会落入俗谛中去。这和他以障真实性来界定世俗有很密切的关系。
Kalupahana便认为月称心目中的世俗就像是核桃的外壳,而真谛就好比可以吃的桃仁,但是如果想要吃到桃仁,就必须把外面那一层非常坚硬的壳子给打破。对月称而言,要掌握真实唯一的方法就是要把硬如桃壳的世俗谛给重重击碎。所以,世俗和胜义之间有着一道不可跨越的鸿沟,不论在世俗里如何努力也找不到真实,这是月称非常特殊的解释。
巴利文的“世俗”一词是samvrti,原指“共同的理解”或“常识”的意思,所谓“世间说有,我亦说有;世间说无,我亦说无。世间与我诤,我不与世间诤。”指的正是这种随顺世间的世俗义,这也就是阿含经里佛所说的世俗,它并不是完全地遮蔽而让人看不到真实。因此,月称这种视世俗为障真实的说法,固然有其特殊的哲学意义,但似乎与阿含的意思并不相符。
安慧——真实隐藏在世俗里
唯识学派的安慧在《中边分别论广疏》里也对“世俗”一词提出了三个解释,其中有两个解释和月称的相同,此处就不再作说明了,但其中有一个解释则相当特殊,安慧所提及的“显了世俗”和月称所说的“障真实义”的世俗,刚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显了世俗”是指真实隐藏在世俗里,它一方面隐藏,另一方面又显现,也就是说胜义以世俗的身分显现;但对月称来说,胜义是绝对不可以蒙尘的,他要保持胜义的纯粹性、纯洁性。
义净在《南海寄归内法传》所解释的世俗之义也与月称一系的解释相同,他认为“世”是“覆”的意思,而覆俗谛即是被无明所覆盖的真实。安慧“显了世俗”的说法直接影响到日后窥基对“世俗”的解释,窥基自认为他的说法是来自护法,在他的说法里,我们可以说他无形之中综合了安慧与月称的看法,他提出“隐显谛”的译语,而认为世俗是即隐即显的,也就是胜义一旦落到了世间,它就无法完全以胜义的面貌出现,因为它穿上世俗的衣服。但即使如此,也无法完全遮盖胜义的姿态,它一方面遮蔽,一方面开显,在这种情况下,胜义和世俗的鸿沟被填平了。
日本佛教学者长尾雅人便认为窥基的解释才是佛教samvrti一词趋于圆满的一种表现,因为在月称的说法里,我们无法跳越过世俗和胜义的鸿沟,而走到了唯识学派的安慧与窥基,才使得“世俗”这概念达到了圆满。
相对于月称着重第九诗颂里的二谛分别,清辨比较强调第十诗颂里二谛之间的阶梯性,所以他认为在胜义和世俗之间有个随顺胜义,它虽然不是真正的胜义,但却可以引领我们到胜义里去,如有漏的闻、思、修慧并不就是胜义般若,可是它可以帮助我们达到般若。在清辨的二谛思想里,世俗与胜义的鸿沟并不存在。
清辨——二谛之间有随顺胜义的介入
当然在今天以梵文佛典为中心的中观学研究里,月称有关二谛论的说法是相当着名的,但多数研究者却未能留意月称以“障真实义”为“世俗”的首出之义,这有可能遭致一些理论上的困难,例如在轮回里的众生,如何可能获悉有关涅槃方面的讯息?对月称来说,这一方面的讯息对无明所覆的众生来说是不可能得知的,如此一来,无明凡夫如何可能在缺乏正确讯息的情况下迈向解脱之路呢?
月称虽然试图以所谓“唯世俗”之义,来取代被他批判的“世俗谛”,但毕竟能以“唯世俗”的眼光来看待世间的,是佛与菩萨而非一般的无明凡夫。因此,在月称的二谛论里,胜义与世俗之间有着一道难以填平的鸿沟,而轮回与涅槃之间似乎也不是无二无别的。然而,若是如此,那么月称的说法便违反了龙树在《中论》〈观涅槃品〉里的说法,龙树认为涅槃与轮回并无任何分别,这世界只有一个,它是我们轮回的场域,也是我们获得涅槃的所在,并非离开了世间另外有一个涅槃的世界。在月称之前的清辨或许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而没有在“世俗”一词上着手其词源学的分析。与月称不同的,他把二谛论的重心放在“胜义谛”上,而从梵文复合词的解读模式(所谓“六离合释”)上,提出了“胜义”一词的三种意思。
“胜义”一词的梵文原语为 parama-artha,它是一个复合词,清辨依这个复合词之间可能的结合关系而提出了三种诠释:
(一)既是“胜”,又是“义”,这是“修性一如”之下的“胜义”。此中,“胜”是指“空性之智”,而“义”是“对境”的意思,也就是“真如”。
(二)“胜义”是指“最殊胜的无分别智所观照的对境”,在这种意思之下,“最殊胜的无分别智”,指的就是“空性之智”,而它所观照的对境自然便是所谓的“真如”。
(三)把这个复合词视为是形容性的词语,由是而衍生出“随顺胜义的”或“与胜义有关的”这些意思。
清辨认为他在“自立比量”里使用“在胜义的立场上”(paramarthatas)这一句限定语,便是在这层意义下来使用的,这种随顺胜义并不是前述一、二两层的胜义,但它是一种可以藉由闻、思、修的工夫,而让无明未除的凡夫能够养成的世间正智。以清辨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惯习般若”,这个概念多少类似于今日我们所谓的“理智”,由此也可以见出清辨对世间理性知识的尊重。而月称在这一点上则多少有一点反智主义的倾向,所以他会认为勇于吸收新知的清辨,在受到陈那新因明的影响之下,已然成了一位“逻辑的偏执狂”。
《胜义谛与世俗谛的论争(万金川)》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