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觉。是一个怀抱天下为己任,自求解脱,先为人求解脱,自求自在,先为人求自在的人物,像这样一个众痼环抱,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求道者,他如果没有智慧,没有悲心,怎么能达到这个地步。智慧是无限的,众生的病症,是无穷的。因此,菩萨的行止也就永远是誓愿无尽。地藏菩萨言、「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正是一切具有菩萨名号的写照,地狱是不易空的了,他也就只好永远在地狱里苦度众生了。菩萨精神是这样一种伟大的无穷愿望⑦,勿怪乎早期的翻译家,无法从中国的字眼里找出一个贴切的辞汇来遥译「菩提萨埵」这个名词了。只好照音译出,再加简化,便成了今天这样一个特徵的名词——菩萨。虽然也曾经以「开士」或「大上」试译过菩提萨埵的意义,但都不大通行,「大士」二字且也是梵文mahasattva的意译,伟大之士,伟大的有情,可是在人的心目中,仍不如「菩萨」二字来得有意义,来得令人有尊贵感和神圣感,甚至神秘感,事实上,人类也有这种通病,凡是特别高贵而尊敬的对象,总喜欢带几分神秘感去看他的,越看越神圣,也就越看越神秘,当然,这种神秘是神不可测而又尊敬的神秘的。在这样的心理下,自然「菩萨」二字,要比「伟大之士」或「伟大的有情」,乃至「开士」等奸过千万倍了。在人们的心目中,也就越来越神圣,越来越神话,神话到比超自然的神还要伟大而神不可测了⑧。在原始的梵文里,是没有这种意义的。袍的本意,只是作为与声闻、缘觉、辟支佛三者作一区别,这三者叫做小乘,菩萨称做大乘。小乘只求自己的安乐和解脱,便感十分满足,大乘则觉得个己与一切众生同体,不能一己解脱就谓之解脱了,应天下人共同解脱或先己而解脱,才是真正的解脱,真正的安乐。所以相对前三者而言,菩萨的确是与众不同,而应称为伟大之士了。这种精神,也才算是真正表达了释迦牟尼的本怀,否则又何以能称佛陀为一大事因缘而出世⑨呢
般若经中的菩萨,一起始便表露了大乘最高的精神,并且完成了最圆满的崇高概念。它与般若结合一起,不仅显出了无限的智慧,也呈露了无著无执,不受不住的心境,这是智慧的运行,也是悲心的毕露。菩萨之道,是以行般若波罗蜜为准则,行般若波罗蜜,亦即为回归菩萨作实际。二者是一而二,二而一,无法截然作划别。例如就《般若心经》来说,一开始就是: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行般若波罗蜜多其目的不外为二:一是照见五蕴皆空,不着不执,习达智慧。一是「度一切苦厄」 ,悲心恳切,眉毛拖地。这是多么的显明而扼要。般若是解决世间痛苦的良方,也是能照见五蕴皆空的睿智。勿怪乎古德把「般若」译成为「度彼岸」 ,这原是菩萨以智慧度脱一切(众生)的苦厄,而达到涅槃的彼岸,这是《道行般若》,也是全部般若经系的通篇旨意,那么译成为「度彼岸」 ,又确是恰如其意了。然而我们上面引述梵文的原意,何以又有「智慧的完成」 一层意思呢
其实这也非常简单,正也是般若波罗蜜多所具的双层意思,就菩萨的主体而言,是「智慧的完成」 ,就客体而言,则是为度脱众生一切苦厄的「度彼岸」了。这原是一语二义,菩萨行般若正好是兼而有之罢了,不需再烦琐解说。自然,整个菩萨的形象,还不只这一点意义,般若波罗蜜,亦不只就是这点语义上的含义,更深的意义,更深的概念,那就需我们读透全部般若经後始可深知了。现在就请从《道行般若》几则原文上,看看这两个名称的涵义。
须菩提白佛言,佛使我为诸菩萨说般若波罗蜜,菩萨当从中学成。佛使我说菩萨,菩萨有字便着菩萨。((道行品)卷第一。大正No·二二四·页四二五)菩萨有字便着菩萨,这是开宗明义的指出,菩萨是不可着的,有字便「着」了。 「了不见有法菩萨,菩萨法字了无。亦不见菩萨,亦不见其处。」(同右)有字不可有,「法」字亦不可有,如果认为菩萨有可「法」 ,则又是一层执着。因此,这则经文就说,「法字」也「了无」。不但法字了无,且不见菩萨,亦不见菩萨处。这才是究竟,才是「教般若波罗蜜」 、「说般若波罗蜜」 (连接在引句下的经文) 。般若波罗蜜要如何说法
就是上面所引这样,教菩萨不可执不可着。不见,也不见其处,这就是般若,也就是菩萨行。当然不只是菩萨,观一切诸法也是如此,菩萨不见自身,不见自身处,也要以此去观一切诸法。
何所法中作是教,人本所生,释提桓因言:无有法作是教者,亦无法作是教住置,设使有出者但字耳,设有住止者但字耳,但以字字着言耳,有所住止处但字耳,了无所有,但以字字着言耳,人复人所,本末空无所有。
这里的但字,也就是假相,人的实在不单是生相不可得,住相不可得,人复人所乃至本末等,都是「空无所有」 ,也一如菩萨一样「人可得见不
释提桓因言,不可得见。 」
不可得见,是从人的体相而言,人的体相与诸菩萨的体相,诸法的体相都是平等的,若诸法的体相不见,人的体相当然也是不见的。
在前面我们也谈到菩萨怀抱(发心)的伟大,菩萨的誓愿是无穷的,他何以要誓愿无穷呢
这原来也是诸法的实相,人是无穷的,菩萨的发心也就跟着无穷了。经云
人展转自相度,其所生者宁有断绝时不
释提桓因言:无有断绝时,何以故
人无有尽时。须菩提言:人无有底,……行般若波罗蜜法如是。(大正八·页四三O)
「人无有尽时」 ,这就十分清楚了,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就要如此到底,众生无尽,他的悲愿也就无尽。这个心怀,不是从世间法可以学到的,必须要从般若波罗蜜里才能学到,才能体认到。所以说「人无有底,般若波罗蜜无底,菩萨学当作是了,当作是知。」总之,般若经对菩萨心怀的显示,实无法用一般字眼来形容的,伟大、崇高,这都无法形容於万一,我们最难了解的那就是,在纪元前二世纪、一世纪中为什么印度人就产生了这么一个强大的形象。释迦佛的伟大,如果不是透过「菩萨」这个形象来显示,我们实在也无法认知,最多也只不过把他看做和耆那教、吠檀多等那些创敦者或学派的宗师一样。可是有了般若经,有了菩萨这种形象後,那意义就完全不同了。菩萨要学习一切,要住持世间,要度尽众生,却又要「如鸟行空,了无痕迹」⑩,这是多么的艰难,又多么的了得。他何以能达到这个地步,这就是深习般若、深行般若,以此无比的空慧观照一切,始渐可臻完境,由初发意,到阿惟越致(Avini,varlaniza 意即不退转) ,到最後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Anuttara—samYa下sambodhi意为无上正等正觉)。般若的概念是什么,请看《道行·泥犁品》一则敍说:
般若波罗蜜者多所成,天中天,因般若波罗蜜无不得字者,天中天,般若波罗蜜为极照明,天中天,……般若波罗蜜悉授道路,天中天,萨芸若者即般若波罗蜜是,天中天,般若波罗蜜者,是菩萨摩诃萨母,天中天,无所生无所灭,即般若波罗蜜是。天中天,具足三合十二*轮为转是般若波罗蜜。天中天,般若波罗蜜,其困苦者悉安隐之,天中天,般若波罗蜜,於生死作护,天中天,般若波罗蜜於一切法悉皆自然。(大正No·1二二四·页四四O)
这就是般若的大致涵盖。但它又同样是无所有,「若人於中有所求,谓有所有,是即为大非,何以故
般若波罗蜜与人俱皆自然」(同右·页四四一) 。这里的「自然」,应是後来译的「法性本空」的意思。因为下文也接着提示到说:「般若波罗蜜可得见闻不,佛言不可得见闻。」不可得见闻,这就是第一义谛,也就是诸法性空的第一义境。般若就是这一义境的理体,自然也就不可得见闻了。但却能於「生死作护」,能於「困苦者,悉安隐之。」此即般若之意义。在六波罗蜜中,它是为上首的。「譬如极大地,人种散其中,同时俱出其生大株,如是阿难,般若波罗蜜者是地,五波罗蜜者是种,从其中生。」也因为如此,以般若波罗蜜为中心的这部经,也就格外受到赞叹和重视了:「是经如空甚深,无有与等者,如诸法无所从来,无所从去。爱欲天子梵天等白佛言:诸世间人希有信是深经者,世间人所欲皆着,愍念之故,当为说是深经耳。」这也同时说明了般若经诞生的宗旨。 「世间人所欲皆着」 ,大约在部派佛教那些议论纷纷的诤执,也算是一种「着」 ,一种法执的大着,因此大乘行者,愍念之故,而就说出了这部经,专以破执破着为主。破要破得彻底,就如般若本身的意义一样,般若空慧,其本身也不能让人有所沾着,一沾着便不成般若,便不能为菩萨之轨持,诸佛之母胎了。因而经本身也得声明是:「天中天,经本空耳,不可复於空中说经,是经不可逮,如何了佛语,诸法不可逮,佛言如是,诸法不可逮。」这就是经与经义的圆满主旨。有了这层主旨和菩萨的意义,那么再回过头来看看般若经中的涅槃思想,也就不难预知了。菩萨与般若俱不可得,而又积极无尽,度脱一切众生,其涅槃意义与涅槃境界,自是与原始部派时期的观念,大不相同了。但怎样的不同法呢
让我们先将有关的经文,摘述於次,然後再一一作一分析比较,相信就十分清楚本经(般若)的涅槃真意了。
1复次舍利弗,萨芸若不受,何以故
菩萨不当持想视萨芸若……亦不於外痛痒思想生死识余处见慧,亦不於余处脱,以学成就佛。了知从法中以脱去,谓法等一泥洹,菩萨莫作是行,莫内外视法,吁与般若波罗蜜等,一切无所受无所从,谁得法,无所持无所收,亦无所泥洹想。是故菩萨般若波罗蜜亦不受,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亦不受,亦不中道般泥洹。 (大正八·页四二六中)
2佛言菩萨摩诃萨心念如是,我当度不可计阿倌只人悉令般泥洹,如是悉般泥洹,是法无不般泥洹一人也。(同右·页四二七下)…
《涅槃思想研究 第三章 大乘经典的涅槃思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