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涅槃思想研究 第一章 涅槃思想的起源▪P6

  ..续本文上一页由此一理体,而创造一价值世界(如所谓创造一切生命物,能毁一切生命无生命物。)再从价值世界回到原来的理体,便见到真实的宇宙底本身了。此真实者,就是涅槃。就这样一个观点来解说,可以说,已发出了它们在涅槃概念上共同所构成的定义。有了此定义的认识,那么,尽管它们的内容不佳,甚至是可笑的(如从梵之身上生出种姓阶级人等),可是涅槃的思想意义和价值,却从其创生与还灭(即宇宙完成的过程)的敍说中而显示出来了。

  ㈣人生论与原子论的涅槃

  此外,(在二十家中)另有两派的意见,可以值得提出来介绍。一是人生论的,一是原子论的。所谓人生论,即是苦行论师、净眼论师、侩怯派等这一流。他们都舍去了外在的本体观念,而就人生现实的本身来谈涅槃。我们对此无以名之,就姑暂名其曰「人生论的涅槃」 。实际,侩怯派是讲自性的,名他为唯性论或许也可。不为统一介缙这三家的思想以「人生论」一语则更适宜。因为自性亦本含在人生的自身中,所谓原子论,即是昆世论师们的物质底多元观(亦可叫做唯物派) 。以下详明:

  问日:何等外道说身尽、福尽名为涅槃

  

  答日:第八苦行论师说。

  苦行,是一种行为的表现;虽然提婆菩萨在此节问答中未将苦行派的内容详细说出来,但从这简单的提示说:「身尽福尽名为涅槃」 ,亦可以看得出苦行派表现的(涅槃)思想了。它是一种重视个人行为,而不重视形而上的本体或权威(全能)观念,仅仅就人生的本身最後处,安立一个涅槃。但却又不免带着一些虚无色彩,如说「身尽、福尽」 ,身尽了,福尽了,最後是怎样一个境界呢

  谓身尽福尽名为涅槃,这只是止於身尽福尽了的虚无状态而已,并不能意味出一个(身尽福尽後的)真实的世界。然不论其结局如何,其表现意义却揭出了一个新的观念来,此观念就是以人之自身,为涅槃问题的中心课题,而不假外在之神或物,来烘托它的涅槃境界。因此,我们可以说此派之思想,乃是就纯人之立场而立论的,故谓其涅槃观念亦即是人生论。与此派同一意趣者,则就是另一派行苦行的论师(称为第十外道) ,他们的主张是:「罪福尽,德亦尽,故名涅槃。」这说法似乎比第八外道苦行派的观念更要进步一些。第八外道所说者,只是身尽福尽,还不到完全重视必修的行为,因为自然的结束,亦将结束此身,是否此生之身结束了,就算尽了呢

  若尽了,那湼盘的证入便太容易了。不假丝毫修为,人人就都可启然而得。当然,揆之苦行派的真意,也绝非就是此种结束了自然的身体就算已完尽的意味。可是在理念上,总究不如第十外道表现重视行为的意味来得重。「罪福尽,德亦尽」, 这是十分直截了当的说法,一看罪福和德,就知道此派是主张着人生行为论的涅槃观。(罪福尽和身尽的意义完全不同。身尽可看作身体的灭亡,而罪福则是纯行为的表现,其尽当不能看作等如身体的灭亡。)至如其说法是否正确,那又是另一回事,且不去追究。仅就重视人生自身的修为看,此乃是值得赞叹的,且其予涅槃又下了一个新的定义(此定义就是人生的。)它不承认求涅槃要寻到宇宙的本体来处,再回到宇宙本体去,才算是证入。此两派的思想,就人文的价值看,也可说已超过了以上所述诸派。

  复次,又有一派可说更超过了上两派的内容,这便是净眼论派的涅槃。净眼论师的思想,可说已与小乘佛教的涅槃思想,非常接近。例如说:「何等外道说烦恼尽,故依智名涅槃

  答曰:第十一外道净眼论师作如是说。」

  「烦恼尽,依智名涅槃」 ,这也正是小乘佛教承认的通说;就断烦恼言,即大乘佛教亦同意其是证入涅槃一重要的条件(45)。然既如此,何以提婆菩萨又批评它是外道呢

  这当必有其故,同时,由是又当可见佛教的涅槃,在提婆菩萨的心目中,亦绝非仅是「烦恼尽」 一义而已了。否则,便无法评净眼派为外道之见。(关於提婆何故评「烦恼尽,依智名涅槃」为外道之见,在《释楞伽涅槃论》中并没有提出,但就度论者之意看,证涅槃,而不是尽烦恼和依智的,或者净眼派的烦恼意,在当时亦与佛教有别。)

  再就侩法派看:

  ……自性是常,故从自性生大,从大生意,从意生智,从智生五分,从五分生五知根,从五知根生五业根,从五业根生五大,是故论中说随何等性修行二十五谛,如实知从自性生还入自性能离一切生死得涅槃,如是从自性生一切众生,是故外道侩怯说,自性是常,能生诸法,是涅槃因。

  侩法派的思想在印度历史上也是很早的一派,《乌婆尼沙昙》书中已有记载,且其思想并曾影响到佛教(46)。故其所讲之自性深义,已非方论时论梵天等所可并论。兹就其以「自性是常,能生诸法,是涅槃因」一义看,则又知涅槃的意义,在侩法派中又更深刻了一层。此一意义,便成为了内在的和唯自性的观念。这与其外在的天、神、风、水、虚空等涅槃思想,显已相反;即较苦行派等的行为论的观念也深进了一步。只是尚未脱出自以性为实在本体的观念而已,未脱出此一观念,则与外在的本体论的涅槃观,亦并不能区别其多少上下来。

  以上且就统名之为人生论的湼盘观。

  下面请看原子论的涅槃观(或亦可叫做多元论的涅槃观。)

  问日:何等外道说见一切法自相同相名涅槃

  

  答曰:第七外道尸世师论师作如是说,谓地、水、火、风、虚空、微尘、物、功德、业胜等十种法常故,和合而生一切世间知,无知物。从二微尘次第生一切法,无彼者,无和合者。无和合者即是离散,散者即是涅槃,是故儿世师论师说,微尘是常,能生一切物,是涅槃因。

  微尘,换句现在的话说,就等如原子。「微尘是常,能生一切法」 ,无异就是原子论者的想法,(早若干年前,科学的原子论者亦认为原于是实在的,是常的。至到现代原于科学的发展,始知道原子亦非物质构成的最後——实在或常。)此种微尘的原子论,当然,不及今日的原子论者,实实在在地对物理作了一番精细的试验而後求到的了解。但这且不去管它,因为微尘论者究不是科学者,现仅就此种原子(微尘)的观点,而以之可以说明印度原来亦有过视物质不变的微粒为涅槃的主张。有了此种主张,自然会转到唯物的观念上去,「无和合者即是离散,散者即是涅槃」 ,这正说明了此一观念的表现。昆世论师们认为世间一切物都是地、水、火、风、虚空、微尘等和合而生,将此和合者拆开(离散) ,就是一绝对的「空无」 ,以「空无」之状态而名为涅槃,不就是极虚无之极唯物观么

  

  综上观之,虽各家所述的涅槃内容不同,但对湼盘的定义,除了苦行论派和净眼论派外,却有几个这样的共同点:

  一、视涅槃之体,为诸法之源。

  二、涅槃之体亦即能生者,能创造者之宇宙实在。

  三、涅槃之体是常(永恒不变) ,凡常者即名涅槃。 (如时论、虚空论、侩怯派之自性论等均是。) 统就各家之内容分析看,亦可类别为宇宙的(如时、方、虚空、风仙、水等) 、行为的(苦行派、行苦行派等) 、唯神的(梵、自在天等) 、唯性的(侩法派) 、唯物的(昆世论派) 。总括之,不过是从本体论与人生论的两个观点出发。然不论是横说竖说,总而言之,「涅槃」的定义,在学派兴起时代的印度,它包括了所有思想的总体、价值、目的,和人生最後的归宿、宇宙的实在等种种涵义。它是一切生因,亦是一切灭因,回到那里,那就是真正永恒的所在。

  注释:

  ①参照高楠顺次郎、木村泰贤二氏共着《印度哲学宗教史》总敍篇第二节。山口益、佐佐木教悟氏合译《印度文化史》四十三页。

  ②同注①。

  ③参昭注①及H·OIdenberg氏着Die Lehre der UpaniShaden Und die Anfange des BuddhiSmus,之绪论篇C9tting EN 1915。日译本二十五——四十七页。

  ④《印度哲学宗教史》三十八——四十二页。

  ⑤参照注④及《印度文化史》第一章。

  ⑥参照注④第三篇(奥义书)第一章,及注③第一、第二章。

  ⑦参照注③最後一章(佛教之起源)。

  ⑧同注⑥。

  ⑨《印度哲学宗教史》第二篇(梵书)。

  ⑩同注上第一篇第三章第一节·一五一页。

  ⑾同上九十二——九十三页。

  ⑿《梨俱吠陀》第一卷一五四第五颂·日译本。

  ⒀同注⑨七十七页。

  ⒁参看注③第一节(死与彼岸)。

  ⒂H·Oldenberg氏之原注云:第一生为自然的生,第二生由於行祭而获得的资格。

  ⒃《印度精神》二八二页。

  ⒄三法印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此三法印与本偈对照看来便知其如何依据分判了。

  ⒅《智度论》卷二十二日:「佛法印有三种,一者一切有为法念念生灭皆无常,二者一切法无我,三者寂灭涅槃。……摩诃衍中说诸法不生不灭,一相所谓无相。」此所谓一相无相,即统摄三法印,以寂灭之空义而显者,故谓从三法印,而演成一实相印。

  ⒆见羽溪了谛氏的(佛教涅槃之特异性) ,刊於《哲学研究》二十号卷九,昭和十年。及同氏着(解脱与涅槃) ,载於《印度精神》(世界思想讲座) ,昭和十五年。奥尔登堡氏的《从乌婆尼沙昙到佛教》第三页、四四九亦作是说。但他又认为湼盘一语最早是古瑜伽派使用的术语·见注②。寺本婉雅氏则谓:「涅槃之语原,使用於优波(乌婆)尼沙士(云)哲学,为表婆罗门教之理想境者。」(《根本佛教中的净土教之起源》三十一页。)赤沼智善氏的《原始佛教之研究》 一三七页,亦作如是说,并指出「梵涅槃」一语出《薄伽梵歌》中。

  ⒇Die Lehre der UpaniShaden Und die Antange deS BUddhiSmUS,(《从优波尼沙昙到佛教》)日译本三八八页。

  (21)同上。

  (22)参照《印度精神》二八三页。

  (23)宇井伯寿氏(涅槃论) ,《理想》杂志六四号。

  (24)《涅槃之道》二五O页。木村善尧氏译。

  (25)《根本佛教中的净土教之起源》三十五——三十六页。

  (26)参看《大昆婆沙论》卷第二十九(大正藏卷二十七·页一四七) 。

  (27)同注(25)第三十七页。

  (28)寺本婉雅氏引自「Sk广E.D bgWilliams·P.542」 。

  (29)《佛教思想研究》五二九页,宇井博士着。

  (30)《原始佛教之研究》 一三八——一四四页。昭和十年版。

  (31)《山口益博士还历纪念论文集》四十七页。

  (32)寺本婉雅氏着《根本佛教汇於汁为净土教起源》三十二页。

  (33)同注上。

  (34)此节译语引自高楠顺次郎、木村泰贤氏共着《印度哲学宗教史》(中译本)二五八页。

  (35)《印度精神》二九二——二九三页。羽溪了谛氏(解脱与涅槃)内引文。

  (36)同上。

  (37)《印度哲学宗教史》二五九页。

  (38)同上。

  (39)引自木村泰贤氏着《原始佛教思想论》三四O页。

  (40)巴利的长部第一经及汉译阿含的《梵动经》、《梵网六十二见经》等,这是学者们共认在原始佛教时期出现的经典。

  (41)大乘经典均晚出於阿含部,尤其是《楞伽经》更较晚出。见山田龙城氏的《大乘佛教成立论序说》、椎尾辨匡氏的《佛教经典概况》、宫本正尊氏的《大乘佛教成立史的研究》诸着。

  (42)《入楞伽经》成立的时代,据部分学者们的意见,晚於《大般涅槃经》,照此说则约在佛灭度後七百年代。然以提婆菩萨着《释楞伽经中外道小乘涅槃论》看来,则应较早。确实年代尚有疑问待考。

  (43)如灯尽火灭,这在《游行经》(大正藏·卷一·页二十)中云:「灭行无有余,如灯尽火灭」 ,乃是指灭尽烦恼而言,并非一灭即都无所有。灭行无有余,是原始佛教涅槃的果境,此果境在《本事经》中解释云:「不可谓有,不可谓无。不可谓彼亦有亦无,不可谓彼非有非无。」(大正十七·页七六五)这当可较易理解的。但假若只以「如灯尽火灭」 ,来形容圣者的「灭行无有余」就是什么都没有了,那就难免容易引起後人作「虚无论」之误解的。

  (44)《奥义书》中的「梵」 (Brahma)原是哲学上的,但自婆罗门的形式主义兴起後,便将哲学上的梵而转变成纯宗教上的人格神之梵天了。

  (45)参照第五章(释大涅槃) 一节。

  (46)H·Oldenberg氏:Dielehie def UpaniShadenUnd die Antange deS BUddhiS,mus,第三部第二章及第三章(佛教之起源)各节。

  

《涅槃思想研究 第一章 涅槃思想的起源》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