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国禅宗的兴起及其主要特色▪P3

  ..续本文上一页功。中国的八大宗派都是以大乘经典为主体,为主要的依据,天台、三论、华严都是大乘宗派,甚至道宣的四分律宗也是如此。《四分律》本来是小乘律,但是道宣在解释当中把它纳入了大乘的佛法体系。他将戒分为四科:戒法、戒体、戒相、戒行。“戒体”就是纳戒法于心,虽然受戒人看不到,但是经常受到它的制约,实指受戒以后形成的对戒律的一种意志和信念,制约你一生严守戒律。佛教界以往对戒体有所谓色法,非色非心的说法,道宣用法相宗的阿赖耶识中的清净种子来解释戒体,这样的话,便把《四分律》戒的解释纳入了大乘佛法体系。所以我说八大宗派是以大乘为主体的。

  第二个结论:经过南北朝时期的研究,将般若中道思想作为中国佛教的重要理论基础。

  没有这个理论基础,禅宗成立不了,其他宗派也成立不了。寺院为什么每天念《般若心经》呢?《心经》里面的学问大了。“心”就是精要、纲要,是般若类经典中的根本精神所在。古来的《般若经》有小品大品之别,最早的有小品经,如东汉翻译的《道行般若经》、三国吴翻译的《大明度无极经》、后秦有《小品般若经》,皆是小品般若的不同翻译。大品的翻译,晋朝的时候有《光赞般若经》、《放光般若经》,后秦有《摩诃般若经》,最为流行。“空”就是虚幻无实,不等同于没有,“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可分的。般若思想成为中国佛教的重要的理论基础,也是后来中国各宗,特别是禅宗传法的一个重要思想。我难以想象,如果没有般若、没有不二思想,禅宗怎么传法?所以六祖慧能在圆寂以前讲三科法门、三十六对法,讲说法时“出没即离两边”。什么叫两边呢?边见,常见、断见都不行,不常不断,不生不灭这才是正法。所以这个是一个理论基础。为什么中国这么选择?中国也有思想基础啊!玄学,魏晋以后,讲三玄——《周易》、《老子》、《庄子》,玄学经久不衰,与玄学相似的就是佛教的般若和中道思想。所以最早成立的学派就是六家七宗,这是对《般若经》当中的空的不同解释而形成。什么是空啊?万法皆空,一切法的本质是空的。什么叫空?因为解释不同就形成了七家,为什么叫六家七宗?其中一个跟道安那个本无宗相似,叫本无异宗。这是《般若经》的普遍传播,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思想的发展。比如说僧肇的《肇论》,就是阐释般若思想的,特别讲不二思想的。后世禅宗说法经常引用《肇论》的思想。

  第三个结论:受儒家人性论的启发,以大乘佛教的佛性论作为众生超凡入圣,觉悟解脱的理论依据。这是中国佛教第二个主要理论依据,一个是般若,一个是涅槃佛性论。

  中国人做什么事都要追根溯源,讲内在依据。儒家讲人人都会成为圣贤,为什么呢?有什么根据吗?孔子提出性善论,说人生来就有善的本性,后来孟子有很大发展,认为人如果按照本性去发展,再一修养就可以成为圣人、贤人。当时有的人提出来水可引之向东向西,哪有性善性不善。还有主张性恶论的荀子,比孟子稍微晚一点,他说人生来好逸恶劳,不爱干活,就爱享受,这种恶的本性,人人都有。既然人人性恶,那怎么成为圣贤啊?你不是性恶吗,那就要靠外在的礼制,进行强制性教育、管教;还可以用法来强制你遵从社会规范、规则。荀子有两大弟子韩非子、李斯,都是法家。还有性有善恶论,说人性兼有善恶,发展善的方面成为圣贤,放纵恶的方面成为恶人。

  不管怎么样,中华民族的思维有一个特点,凡事总要要追溯根源,那么成为圣贤的根据是什么?儒家占主导地位的性善论认为是生来秉有的善性。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大乘佛教讲成佛的问题,解脱的最高境界是成佛。那么,成佛又有什么内在的根据呢?《大涅槃经》里讲人人都有佛性,人人可以成佛,善性灭绝者“一阐提”也能成佛。最早的传播是六卷本,东晋的法显带回了早期的六卷本《涅槃经》,讲一阐提不能成佛,没有佛性。后来北凉四十卷本《大涅槃经》翻译出来,经文讲一阐提也有佛性,也可以成佛。中国人看到这个,觉得和中国的性善论是相似的。然而在《大涅槃经》中对佛性的说法很不一致。什么叫佛性啊?众生是佛性、十二因缘也是佛性,等等。有的经文说佛性就是“菩提种子”,就是觉悟的基因。中国学僧对此加以发挥,南朝研究佛性的形成很多家,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竺道生的佛性见解,认为佛性就是“理”,就是人生来秉有的本性。有的讲佛性是神明,即灵魂,说它的清净的部分就是佛性。梁武帝写《立神明成佛义记》,说神明当中有体、有用,“用有兴废,体无生灭”,神明之体是清净的部分,是永远存在的。佛性问题受到中国人的重视,尽管解释不一样,但是把佛性论纳入中国的佛教体系并作为重要理论基础。现在我就简单的回顾一下这三个结论,它们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佛教宗派。

  第一个是以大乘佛教为主体;第二个般若空的思想、中道不二思想,是中国大乘佛教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第三个涅槃佛性思想是中国佛教的另一个理论基础。后面的两点,或者是三点加一块,禅宗表现最为突出。禅宗的自信,自修、自悟的主张,立足点就是大乘佛法,特别是依据了佛性的思想,而禅法的灵活性、应变性,它就是发挥了般若不二的思想。

  为了讲禅宗的特点,必须回顾一下禅宗以外各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的话就容易领悟禅宗的特点。禅宗以外有什么宗?第一个天台宗,第二个三论宗,第三法相宗,第四华严宗,第五律宗,第六密宗,还有一个净土宗。禅宗以外的宗派有什么特点呢?

  第一,各宗派按照自己的判教学说,都有一部或者是几部佛经论述作为本宗依据的基本经典。天台宗以《法华经》,华严宗以《华严经》为基本经典,法相宗有“六经十一论”,实际有的没有传译进来。

  第二,各宗创始人都撰有卷帙浩繁的论述本宗教义理论的著作。天台宗有《法华玄义》等三大部,华严宗有法藏的《华严经探玄记》、《华严五教章》等等。

  第三,按照各宗教义,虽然修行方法不一样,但是都提出一个比较严格的修行的程序。天台宗提出“一心三观”的理论,通过观空、假、中三谛得到三种智慧,体认最高的中道实相,达到觉悟。华严宗提出了观想以真如法性为宇宙万物本体本原的法界法门,法相宗通过体悟一切是唯识所变的认识,通过转识成智,达到解脱。举一个例子,天台宗有三观,观空、假、中三谛,认为一个事物有三个方面:一是从本质上讲的,因为它是各种缘分形成的,所以它是空的;第二是说,虽空但有假相存在,有外相,有现象;第三是说空、假相即不二,空的方面跟有是不分离的,用《般若心经》的说法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三谛,观此三谛来断三种烦恼:见思惑、尘沙惑、烦恼惑,然后达到三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其中一切种智最高,是佛智。天台宗有此修行程序,其他宗也有自己的程序,然而禅宗不讲这些。

  第四,各宗都强调写经、读经、讲经和坐禅,做各种善事,积累功德等,禅宗不是不讲,但是作为修行来说,最重要的是“识心见性”,达到心性觉悟,认为离开自性,向外求佛求法,永远达不到解脱。

  下面进入禅宗本身,禅宗跟各宗相比有什么鲜明的特性呢?

  第一,它自称教外别传,以心传心。佛教各宗都有判教理论,禅宗本身没有系统的判教理论,但是在南宗兴起以后,特别是与禅宗以外的各宗加以比较的时候,自称为宗、宗乘,然后称其他各宗为教,也称各宗为教乘。禅宗自称所传不属于言教,是超越于语言文字之教,所传是佛心。因此禅宗也称“佛心宗”。到宋代以后形成一种看法,就是说释迦牟尼佛有一天在灵山说法,各大弟子都在,他没有说话,手拿一个青莲花,拈花示众,也不说话,下面的弟子都说佛怎么不说法,都很严肃的看着佛。这个时候只有大迦叶,突然一笑,叫破颜微笑。释迦牟尼看到很高兴,说,好,我这里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现传授给你。大迦叶的一笑,表示他已经从佛那里受法。受了什么法呢?源于佛的心法、心地法门。这就是以心传心,所以禅宗后来将大迦叶奉为“西土第一祖”。西土二十八祖,第一祖是谁啊?大迦叶,最后一祖是菩提达摩,兼东土六祖中的第一祖。列祖传什么?传心法。

  什么叫“教外别传”呢?在佛的言教之外的传的心,就是“教外别传”,不立于文字。认为心法是任何的文字都没有办法描述的,说不清楚,怎么说都有缺点。这种思维方法在佛教以外有没有?类似的也有。老子《道德经》第一句话就是“道可道,非常道”。“道”是可以说的,但是说出来的“道”就不是原来存在的那个“常道”,有距离。就好象我们画一幅画,画月亮,画的很像,但毕竟永远不是原来的月亮。按照这种逻辑,文字可以表述佛的本怀,但是永远不可能完全表述佛的本怀。所以后来丛林间禅话中的“何为祖师西来意”,即达摩为什么到中国来啊?一百人有一百人的回答,任何一个回答都不完全,都不准确,最好的回答就是不回答。后来唐宋之间参禅当中经常问的就是“何为祖师西来意”?回答没有完全一样的。有的禅师听此一问,便一棒子下去或大声喝一声,回避回答。

  这里举一个例子。比如法眼宗创始人文益在《宗门十规论》中说:“祖师西来”,祖师是谁啊?菩提达摩祖师,“非有法可传”,但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强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不提倡读经,著书立说。这样便与禅宗以外的宗派划清界线。后来有各种说法,到宋代的时候归纳出四句,作为禅宗的基本宗旨。希望大家能背下来,说禅宗是什么宗旨啊?“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别人问你不立文字,怎么禅宗的文献最多啊?禅宗虽然讲不立文字,但是又主…

《中国禅宗的兴起及其主要特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