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禅宗的興起及其主要特色▪P3

  ..續本文上一頁功。中國的八大宗派都是以大乘經典爲主體,爲主要的依據,天臺、叁論、華嚴都是大乘宗派,甚至道宣的四分律宗也是如此。《四分律》本來是小乘律,但是道宣在解釋當中把它納入了大乘的佛法體系。他將戒分爲四科:戒法、戒體、戒相、戒行。“戒體”就是納戒法于心,雖然受戒人看不到,但是經常受到它的製約,實指受戒以後形成的對戒律的一種意志和信念,製約你一生嚴守戒律。佛教界以往對戒體有所謂色法,非色非心的說法,道宣用法相宗的阿賴耶識中的清淨種子來解釋戒體,這樣的話,便把《四分律》戒的解釋納入了大乘佛法體系。所以我說八大宗派是以大乘爲主體的。

  第二個結論:經過南北朝時期的研究,將般若中道思想作爲中國佛教的重要理論基礎。

  沒有這個理論基礎,禅宗成立不了,其他宗派也成立不了。寺院爲什麼每天念《般若心經》呢?《心經》裏面的學問大了。“心”就是精要、綱要,是般若類經典中的根本精神所在。古來的《般若經》有小品大品之別,最早的有小品經,如東漢翻譯的《道行般若經》、叁國吳翻譯的《大明度無極經》、後秦有《小品般若經》,皆是小品般若的不同翻譯。大品的翻譯,晉朝的時候有《光贊般若經》、《放光般若經》,後秦有《摩诃般若經》,最爲流行。“空”就是虛幻無實,不等同于沒有,“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可分的。般若思想成爲中國佛教的重要的理論基礎,也是後來中國各宗,特別是禅宗傳法的一個重要思想。我難以想象,如果沒有般若、沒有不二思想,禅宗怎麼傳法?所以六祖慧能在圓寂以前講叁科法門、叁十六對法,講說法時“出沒即離兩邊”。什麼叫兩邊呢?邊見,常見、斷見都不行,不常不斷,不生不滅這才是正法。所以這個是一個理論基礎。爲什麼中國這麼選擇?中國也有思想基礎啊!玄學,魏晉以後,講叁玄——《周易》、《老子》、《莊子》,玄學經久不衰,與玄學相似的就是佛教的般若和中道思想。所以最早成立的學派就是六家七宗,這是對《般若經》當中的空的不同解釋而形成。什麼是空啊?萬法皆空,一切法的本質是空的。什麼叫空?因爲解釋不同就形成了七家,爲什麼叫六家七宗?其中一個跟道安那個本無宗相似,叫本無異宗。這是《般若經》的普遍傳播,深刻地影響了中國思想的發展。比如說僧肇的《肇論》,就是闡釋般若思想的,特別講不二思想的。後世禅宗說法經常引用《肇論》的思想。

  第叁個結論:受儒家人性論的啓發,以大乘佛教的佛性論作爲衆生超凡入聖,覺悟解脫的理論依據。這是中國佛教第二個主要理論依據,一個是般若,一個是涅槃佛性論。

  中國人做什麼事都要追根溯源,講內在依據。儒家講人人都會成爲聖賢,爲什麼呢?有什麼根據嗎?孔子提出性善論,說人生來就有善的本性,後來孟子有很大發展,認爲人如果按照本性去發展,再一修養就可以成爲聖人、賢人。當時有的人提出來水可引之向東向西,哪有性善性不善。還有主張性惡論的荀子,比孟子稍微晚一點,他說人生來好逸惡勞,不愛幹活,就愛享受,這種惡的本性,人人都有。既然人人性惡,那怎麼成爲聖賢啊?你不是性惡嗎,那就要靠外在的禮製,進行強製性教育、管教;還可以用法來強製你遵從社會規範、規則。荀子有兩大弟子韓非子、李斯,都是法家。還有性有善惡論,說人性兼有善惡,發展善的方面成爲聖賢,放縱惡的方面成爲惡人。

  不管怎麼樣,中華民族的思維有一個特點,凡事總要要追溯根源,那麼成爲聖賢的根據是什麼?儒家占主導地位的性善論認爲是生來秉有的善性。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大乘佛教講成佛的問題,解脫的最高境界是成佛。那麼,成佛又有什麼內在的根據呢?《大涅槃經》裏講人人都有佛性,人人可以成佛,善性滅絕者“一闡提”也能成佛。最早的傳播是六卷本,東晉的法顯帶回了早期的六卷本《涅槃經》,講一闡提不能成佛,沒有佛性。後來北涼四十卷本《大涅槃經》翻譯出來,經文講一闡提也有佛性,也可以成佛。中國人看到這個,覺得和中國的性善論是相似的。然而在《大涅槃經》中對佛性的說法很不一致。什麼叫佛性啊?衆生是佛性、十二因緣也是佛性,等等。有的經文說佛性就是“菩提種子”,就是覺悟的基因。中國學僧對此加以發揮,南朝研究佛性的形成很多家,其中最有影響的是竺道生的佛性見解,認爲佛性就是“理”,就是人生來秉有的本性。有的講佛性是神明,即靈魂,說它的清淨的部分就是佛性。梁武帝寫《立神明成佛義記》,說神明當中有體、有用,“用有興廢,體無生滅”,神明之體是清淨的部分,是永遠存在的。佛性問題受到中國人的重視,盡管解釋不一樣,但是把佛性論納入中國的佛教體系並作爲重要理論基礎。現在我就簡單的回顧一下這叁個結論,它們深刻地影響了中國佛教宗派。

  第一個是以大乘佛教爲主體;第二個般若空的思想、中道不二思想,是中國大乘佛教的一個重要的理論基礎;第叁個涅槃佛性思想是中國佛教的另一個理論基礎。後面的兩點,或者是叁點加一塊,禅宗表現最爲突出。禅宗的自信,自修、自悟的主張,立足點就是大乘佛法,特別是依據了佛性的思想,而禅法的靈活性、應變性,它就是發揮了般若不二的思想。

  爲了講禅宗的特點,必須回顧一下禅宗以外各宗有什麼共同的特點,這樣的話就容易領悟禅宗的特點。禅宗以外有什麼宗?第一個天臺宗,第二個叁論宗,第叁法相宗,第四華嚴宗,第五律宗,第六密宗,還有一個淨土宗。禅宗以外的宗派有什麼特點呢?

  第一,各宗派按照自己的判教學說,都有一部或者是幾部佛經論述作爲本宗依據的基本經典。天臺宗以《法華經》,華嚴宗以《華嚴經》爲基本經典,法相宗有“六經十一論”,實際有的沒有傳譯進來。

  第二,各宗創始人都撰有卷帙浩繁的論述本宗教義理論的著作。天臺宗有《法華玄義》等叁大部,華嚴宗有法藏的《華嚴經探玄記》、《華嚴五教章》等等。

  第叁,按照各宗教義,雖然修行方法不一樣,但是都提出一個比較嚴格的修行的程序。天臺宗提出“一心叁觀”的理論,通過觀空、假、中叁谛得到叁種智慧,體認最高的中道實相,達到覺悟。華嚴宗提出了觀想以真如法性爲宇宙萬物本體本原的法界法門,法相宗通過體悟一切是唯識所變的認識,通過轉識成智,達到解脫。舉一個例子,天臺宗有叁觀,觀空、假、中叁谛,認爲一個事物有叁個方面:一是從本質上講的,因爲它是各種緣分形成的,所以它是空的;第二是說,雖空但有假相存在,有外相,有現象;第叁是說空、假相即不二,空的方面跟有是不分離的,用《般若心經》的說法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是叁谛,觀此叁谛來斷叁種煩惱:見思惑、塵沙惑、煩惱惑,然後達到叁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其中一切種智最高,是佛智。天臺宗有此修行程序,其他宗也有自己的程序,然而禅宗不講這些。

  第四,各宗都強調寫經、讀經、講經和坐禅,做各種善事,積累功德等,禅宗不是不講,但是作爲修行來說,最重要的是“識心見性”,達到心性覺悟,認爲離開自性,向外求佛求法,永遠達不到解脫。

  下面進入禅宗本身,禅宗跟各宗相比有什麼鮮明的特性呢?

  第一,它自稱教外別傳,以心傳心。佛教各宗都有判教理論,禅宗本身沒有系統的判教理論,但是在南宗興起以後,特別是與禅宗以外的各宗加以比較的時候,自稱爲宗、宗乘,然後稱其他各宗爲教,也稱各宗爲教乘。禅宗自稱所傳不屬于言教,是超越于語言文字之教,所傳是佛心。因此禅宗也稱“佛心宗”。到宋代以後形成一種看法,就是說釋迦牟尼佛有一天在靈山說法,各大弟子都在,他沒有說話,手拿一個青蓮花,拈花示衆,也不說話,下面的弟子都說佛怎麼不說法,都很嚴肅的看著佛。這個時候只有大迦葉,突然一笑,叫破顔微笑。釋迦牟尼看到很高興,說,好,我這裏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現傳授給你。大迦葉的一笑,表示他已經從佛那裏受法。受了什麼法呢?源于佛的心法、心地法門。這就是以心傳心,所以禅宗後來將大迦葉奉爲“西土第一祖”。西土二十八祖,第一祖是誰啊?大迦葉,最後一祖是菩提達摩,兼東土六祖中的第一祖。列祖傳什麼?傳心法。

  什麼叫“教外別傳”呢?在佛的言教之外的傳的心,就是“教外別傳”,不立于文字。認爲心法是任何的文字都沒有辦法描述的,說不清楚,怎麼說都有缺點。這種思維方法在佛教以外有沒有?類似的也有。老子《道德經》第一句話就是“道可道,非常道”。“道”是可以說的,但是說出來的“道”就不是原來存在的那個“常道”,有距離。就好象我們畫一幅畫,畫月亮,畫的很像,但畢竟永遠不是原來的月亮。按照這種邏輯,文字可以表述佛的本懷,但是永遠不可能完全表述佛的本懷。所以後來叢林間禅話中的“何爲祖師西來意”,即達摩爲什麼到中國來啊?一百人有一百人的回答,任何一個回答都不完全,都不准確,最好的回答就是不回答。後來唐宋之間參禅當中經常問的就是“何爲祖師西來意”?回答沒有完全一樣的。有的禅師聽此一問,便一棒子下去或大聲喝一聲,回避回答。

  這裏舉一個例子。比如法眼宗創始人文益在《宗門十規論》中說:“祖師西來”,祖師是誰啊?菩提達摩祖師,“非有法可傳”,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強調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不提倡讀經,著書立說。這樣便與禅宗以外的宗派劃清界線。後來有各種說法,到宋代的時候歸納出四句,作爲禅宗的基本宗旨。希望大家能背下來,說禅宗是什麼宗旨啊?“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別人問你不立文字,怎麼禅宗的文獻最多啊?禅宗雖然講不立文字,但是又主…

《中國禅宗的興起及其主要特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