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国禅宗的兴起及其主要特色▪P5

  ..续本文上一页一辈子,研究来研究去,不断扩充注释,几个字注几万字,弄的五经蕴含的原义支离破碎。后又有今古文经之争,争来争去,问题没有解决。于是应运出现魏晋玄学。玄学的做法就是改变过去那种做法,从整体上、从思想角度来诠释和概括一部经的思想,文字讲究简而约。当时称《周易》、《老子》和《庄子》为三玄。玄学讲本末、动静、体用,认为在现象背后有本(本体、本无),本体与现象是本与末的关系,以本制末,以静制动。本体与现象、无与有,是主从关系。禅宗实际也就吸收了这种思想,因此士大夫乐意接受。所以唐代、宋代的士大夫很多人接近禅宗,像苏轼兄弟、黄庭坚都是这样。我刚才讲的庞居士,丛林对庞居士评价,说他穿着儒者的衣服,但是他的心却超越俗世人间,称之为“心游象外”,“旷情而形符真趣”,性情崇尚自然,一切表现符合本来的实相;“浑迹而卓越人间”,虽然在人间,但是超越一般的人;“实玄学之儒流,乃在家之菩萨”。

  下面简单讲一讲禅宗为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唐宋时代,禅宗的兴起得到了各地儒者的支持,特别得到了身穿官衣的士大夫,包括担任地方州、县长官和观察使,甚至唐代节度使对禅宗兴起帮助很大。一个大的寺院,过去州县大的寺院一般都是官家的,不是父子庙(师弟私相传授)。佛教界可以推荐僧人担任寺院住持,然而最后决定是地方最高长官,经报请朝廷后再任命。普通寺院、民间寺院是不要报请官府、朝廷批准任命住持的。苏东坡到了杭州,曾选任僧官来帮助他处理佛教事物。大寺院住持的任命他得过问;有的大寺院住持被朝廷召请到京城去当住持,他要去送行等等。唐宋以儒者为主体的士大夫对禅宗的支持和理解,对禅宗的传播兴盛起了很大的作用。

  我刚才讲了庞蕴居士,以及丹霞天然,原来都是儒者。这两个人本来要到京城赶考,走到了湖北汉南,大概就是襄樊附近吧。在一个旅店,看到有个僧人在那儿介绍马祖道一在南昌传法的情况,讲得活灵活现,说马祖出世了,在那儿说法,门下出了八十多位善知识,个个都是不得了的人。把他们两个感动了,经过商量,不到长安了,决定“不求选官,而求选佛”,回过头来到南昌投到了马祖门下。后来马祖对天然说,你应该到南岳石头希迁那里学法。所以天然后来到那边去了,成为希迁的弟子。庞居士后来一直是个居士。到现在为止,禅宗寺院禅堂上写着“选佛堂”,意为坐禅是为了选佛、修补成佛。

  禅宗跟儒者关系很密切,与普通民众也接近。禅宗讲平等,《金刚经》有一句话“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为什么“是法平等”?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由各种因缘的聚合来形成的,它的聚就是生,就是存在,它的散就是灭,就是亡,离不开因缘的聚散。既然因缘形成的东西,都是平等的,所以没有高下之分。一切众生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禅宗依据在这种价值观,不把一些人看得高或者是低。用这种观点对待平民,哪怕是普通的,不识字的、打柴的、种地的、放牛的民众,皆一样看待。这样,禅宗与民众之间就不能形成隔阂,所以当时禅师与农民的关系都很融洽。在理论上没有障碍,不因为他不识字,甚至偶尔杀生而鄙视他。他不杀生不行啊,他要是不宰五畜,怎么换来钱啊?他不下地,不锄地怎么办呢?所以在理论上、在佛法上,禅宗与民众的关系比较融洽。禅僧尊重一切人在宇宙中拥有的尊严地位,追求最高精神境界的权利,人人皆可以成佛嘛!按照大乘佛法,修行者最高的境界就是成佛。我尊重你,你有达到这个境界的权利,至于达不达得到就是你的事了。所以普通的民众在禅宗面前没有感到自卑,自然拉近众生跟禅宗的距离。

  第二,禅宗自百丈怀海制定清规,规定有“普请”的做法。普请,就是一块干活,干农活。“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不干活就没有饭吃。这样就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不是全靠农民施舍,主要靠土地农耕、靠经营山林来满足寺院的需要。这样的话便容易与农民搞好关系。不仅如此,在灾荒之年,寺院还可以把自己剩余粮食施给农民救灾,或者是借给农民。禅宗也劝你出家,慧能讲道:“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寺不修,如西方心恶之人;在家若修,如东方人修善。但愿自家修清净,即是西方。”六祖慧能认为,东西方的差别,关键在自性,不要只追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把我们东方看的很低;即使你在西方,如果你不修行,就是西方心恶之人;如果你修行,那么当下就是西方。后来禅宗与净土的结合讲的是“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既然自性是佛,佛在自心,当然阿弥陀佛也在自性当中。明清时期中国有很多净土法门,有的是禅净结合,既可坐禅,也可念佛,但是立足点你首先要修善,自净自心。

  禅宗因为能符合儒者士大夫和普遍民众的利益、情趣,能够适应,所以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能够得到传播和发展。到现在为止,禅宗还是中国佛教当中最有生命力的一个宗派。

  我再说一下,明代以后,实际形成了以禅宗为主体的融合性佛教。一个寺院虽可称为禅寺,但是它已经跟各宗融合了,禅跟净土、天台、华严密切融合,特别对华严的思想已经充分吸收了。这与日本不一样,日本有外在因素。日本从中国传入的宗派,它的寺院永远属于这个宗派。中国不是这样,大寺院任用住持不是这个寺院决定的,不受宗派制约。另外,日本17世纪进入江户时代以后,为了反对基督教的传播,幕府下达民众改宗制度,每家每户必须到一个寺院登记成为它的信徒,每一个寺院必须确定自己的本山是什么?所以各宗形成了上下等级,如同金字塔式的本山末寺的制度,还有严格的寺院与信众的“寺檀”制度。信众家里死了人,首先要等寺院来验尸之以后才能火化,遗骨要安葬所属寺院,定期给寺院施舍,寺院给信众先祖做法会。如果到日本去,不仅可以打听到一个出家人属于什么宗什么派,就是问一个在家里的人,也可以了解他的祖上是奉什么宗什么派的。中国佛教虽也讲宗,但是侧重于佛法思想的角度。

  杨曾文(1939- )山东省即墨县人,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现任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教授),佛教史学者。他先后游学日本、美国等地,致力于中外佛教学术的交流。

  

《中国禅宗的兴起及其主要特色》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