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的基本知识 第五章 观察生死谈寂灭 第二节 缘起教与四谛教▪P2

  ..续本文上一页种种过患都灭。在这里,我想补充一点解释,谓:忧是心乱不悦相,悲是啼哭饮泣相,苦是身逼恼相,恼是心逼恼相,这是用来显示十二有支缘起的有情世间唯是一大苦蕴集而已,并没有别的东西。

  譬喻师说:惑、业尽是灭谛。此师立惑、业尽为灭谛,自然是根据他许惑、业是由集谛而来,同时,也应是依惑、业缘起的十二有支成立。十二有支由惑、业缘起苦事——名色,惑、业尽,诸苦亦尽,其成立惑、业尽是灭谛,不也很合理吗?所余诸义,已于前之苦、集二谛中说,这里不用说了。

  第四、道圣谛:具体地说,应作趣苦灭道圣谛。一般说来,它是依八支圣道而立。八支圣道趣向何所?谓趣向苦灭的安隐涅槃。此义,《大毗婆沙论》有一设问,颇饶趣味,拟述于次①(注释:见《大正》二七·四○四上、中。惟此引文,已改用语体转述。):

  有问者问道说:你有能力令因非因,果非果吗?

  道答:不能。虽然,于诸能生苦果的因缘,我能对治,令不能生苦。

  此中,问道谛,是问它有没有能力坏前因及坏前因所生起的现法果——这当然是不可能之事。故道谛答以“不能”。说它只能对治因,使不集后果。这则问答,显示道谛是对治道,即此道,便是趣向苦灭不生之道。

  或有人疑,既然如此,为何已证无学的圣者,仍为老、病等苦所苦呢?谓:现苦是宿业所招的果报,除入无余涅槃外,只有尽形寿以受之之一途,不可以灭。这里说灭,是灭后有苦,如佛说:“圣道能灭后有众苦。”于此,更清楚地回答了前面和道谛问答的问题。

  复次,道谛即八支圣道,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八种道支,是圣人所行,故名圣道;正趣涅槃,故旧译八正道。总之:它是灭苦之道,在佛法中,谁也不能否认。

  此八支圣道,可以摄为三聚:正语、正业、正命为戒聚,能断除瞋烦恼及其根本;正思惟、正精进、正定为定聚,能断除贪欲及其根本;正见、正念为慧聚,能断除无明邪见及其根本。又可摄为二聚:正见和正念是毗舍那聚,因为它能灭无明,故以慧解脱为果;所余道支属奢摩他聚,因为它能离贪欲,故以心解脱为果。合此二聚或三聚,其果即为俱解脱。

   基于上述,八支圣道是断烦恼道,这也就是说,佛法中修道,只断三界所系的烦恼,不断现前作业,也不断现前苦果,遂有有余涅槃之设。如是,若是已尽三界一切烦恼,纵有未尽之业,必不能生果,因为,起业的因已断,此业便成阙缘不生的非择灭。故已尽烦恼的无学,宿生虽有顺后生的五无间业,决定不于次生受无间地狱的罪苦报;现在生中,虽修善业,如正语、正业等,亦不于次生在人天中受福乐报。这就是学佛人,应注意降伏其心,断除烦恼,为当务之急;否则,徒法不足以自行,是不中用的!

   上面,已总略说道谛。此下,将仍依前举差别叙述其义。

   有部诸论师,认为学、无学法是道谛。学,或说有学,或说学人,乃指圣道位中,始从初果向到四果向之间——诸漏未尽,后有未断——所作未办的圣者。无学即所作已办的阿罗汉。学、无学法的法,乃无漏有为法,谓即八支圣道。故知学、无学法,就是这二辈人身中所成就的八支圣道功德。这样建立道圣谛,与其建立余圣谛的理趣是一致的。

  分别论者,直许八支圣道是道谛。这是正随顺八支圣道能对治后有爱等烦恼和灭除诸苦立说。其建立的理趣也同余三谛一致。

  诸譬喻师,承许止、观是道谛,这应该是如前所说,把八支圣道归纳为奢摩他和毗

   舍那之二分所作的立说。奢摩他意译为止,毗舍那意译为观;止属定,观属慧;止为对治贪爱,观则对治无明,如说:止能断贪,贪断得心解脱;观断无明,无明断得慧解脱,得二解脱,修道之事毕矣。然则,此许惑、业为集谛,如是,此业由谁对治断除?答案是:此师许八支圣道中止聚之戒分,于黑、白业能起对治及予断除;于中,无漏身、语业能起对治,无漏意业能予断除。所以,此师于四谛中的苦、集二谛,其根因见和灭、道二谛的道、果见,仍然一贯,不成缺失。

  至于大乘唯识宗,略说一切生杂染皆名苦谛;一切烦恼杂染、业杂染皆名集谛。此中,三杂染即十二有支的惑、业、苦三事(亦名三道)。其说灭谛,乃依二种涅槃增上安立。若说诸烦恼品粗重(种子)永断,是据有余依涅槃增上所立灭谛;若因永断未来不生,及先世因受用已尽,现在诸行任运谢灭,是据无余依涅槃增上所立灭谛。其说道谛,谓若能证得第一义谛所有正见,及正见为先一切圣道,是名道谛。又许:知苦、断集、证灭、修道是道谛相。又,此道谛相依三自性建立:依遍计执说遍知道,依遍计执及依他起说永断道,依遍计执及圆成实说证得道,此一切皆由修道通达成就,故皆摄为道谛。

   大乘中观宗,许大乘人唯修一实谛。如说:菩萨住性地中,得柔顺忍,以般若波罗蜜道,通达诸法实谛,所谓诸法实相空,则不顶堕①(注释:顶堕:声闻法中的四善根——暖、顶、忍、世第一法中的顶善根,名之为顶。行者趋向顶,于未到时,功败垂成,名顶堕;若安全上顶,即不畏堕。菩萨道中,从柔顺忍到无生法忍,其间诸所有法,都名法位,亦名为顶。菩萨从四地进修顶法,七地得顶,方不畏顶堕,可安然趋入无生法忍——菩萨位中。(参阅《大正》二五·三六二上及七二一上诸文。) ,得入菩萨位。又,若人见一切法空,则无八法处;所谓四圣谛和四谛智;若无八法处,则四谛平等,这是把平等建立在诸法实相空无所有的谛实之上。故知此宗唯许二谛,所谓世俗谛、第一义(胜义)谛;若知世俗谛诸法但有名言而无自性,则直入一实谛——胜义谛,以胜义空遮断一切自性执,过二乘地,上菩萨位;不认为一定要修四圣谛道,才能得道。《大智度论》说②(注释:见《大正》二五·六六二中 。这段引文有两条附释:

   (1)八道,指八无问道,即声闻谛现观之八忍位。八忍即八 人,如说:“八忍中住,名为八人。”(参阅《大正》二五?三八三中)。

   (2)四谛皆是一谛:一谛指一实谛,谓诸法实相。按:此论释十 八空中第一义空说:“第一义名诸法实相”;然于此不能解读四谛即是胜义谛。因为四谛中的灭谛是胜义谛,余三谛是世俗谛,所以,要二谛一切法皆入诸法实相中,则得说名一实谛,或说四谛平等名一实谛。):

  菩萨大乘人故,不应用二乘道……若(菩萨)生八道,即是八人,乃至生辟支佛道,即是辟支佛……若菩萨作八人乃至作辟支佛,然后入菩萨位,无有是处……

  声闻人以四谛得道,菩萨以一谛入道,佛说此四谛,皆是一谛,分别故有四。是四谛二乘智、断,皆在一谛中。

  《大智度论》亦说声闻四谛道①(注释:参见论之卷九八 ,《大正》二五·七二○中。),谓:世间及身皆是苦谛;爱等烦恼是苦因,苦因是集谛;烦恼灭,是苦灭谛;灭烦恼方便法是道谛。又说:众生所畏而急求解脱的莫过于苦;为除苦故,示以佛道,故说四谛。此中苦者,五受蕴身是一切苦本,以其性即是苦;苦集者,爱等诸烦恼;爱是心中旧法,以是故,佛说“爱能生后身”,故知是苦因,苦因即是集,若人欲舍苦,先当断爱,爱断,苦则灭;断爱即是 苦灭,灭苦即是道。

  《大智度论》所出有关四谛这两段说法,后者可视为前者的解释。若观其理趣,应该是随顺上座部的。按:前面所说有部的分别论者,其见地也是随顺此部。

  

《佛法的基本知识 第五章 观察生死谈寂灭 第二节 缘起教与四谛教》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