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的流派(有马赖底)▪P2

  ..续本文上一页禅的根本。坐禅开始时通过种种修行,自觉体得了“真实的自己”即佛性之后,继续修行便会出现悟性纯化的阶段,要能修炼到在任何场合佛性毕露,言行皆履行佛道、呈现“真实的自己”的阶段,最终进入佛的境地,这就是禅的目标。初祖达磨大师所说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是说不要依赖文字,真实是文字和语言所难以传达的,亦即真实是超越以论议为主体的悟性,必须从体验中去会得。因此禅的表现样式是蔑视逻辑,对事物的表象持漠然寡默的态度,喜好直接把握事物的真髓。对所要表现的对象,不取其形式,而是直截了当地把握对象的本质,采取简洁粗放的表现样式,以禅画为例,即在绢上或纸上用尽可能少的线条和笔墨来表现物体的形状,比如漪涟的水面上的一介渔船,观画人便如同置身于茫然无边的大海之中。无所依傍的小舟,翻越激流,连一根舵 桨都没有,然而正是这无所依傍才人感到其中的无限之美。又如栖息于枯木上的一只鸟,画面上没有多余的一线一画,但是画中隐藏的含意却在我们眼前显露无遗。这种样式表现的艺术作品正是日本人所喜爱的。书法也同样,直至室町时代中期,尊重墨迹的风气 几乎只在禅僧的社会里流行。他们对于禅宗前辈祖师墨迹的崇拜,与其说是出自对祖师的绝对尊敬和信赖,倒不如说是用这种崇拜来作为自己修炼的借鉴。当时随着茶道的流行,尊重墨迹的风气也在一般社会里开始流行开来。

  吃茶的习惯传入日本是在奈良时代,来源于唐代的淹茶法,起初用于寺院佛事中的供茶,之后便在宫中流行开来。到了平安时代吃茶的习惯有所衰退,但是到了镰仓时代,宋代的抹茶法传到了日本,开始在寺院僧侣之间流行。这是因为荣西将临济宗传入日本,也将茶种带到了日本。荣西在宋国学习了抹茶法,写了《吃茶养生记》二卷,论述吃茶的功德。建保二年,将军实朝罹病时,荣西将抹茶一碗作为良药并《吃茶养生记》献于实朝。抹茶法视作新来的妙药逐渐普及流行开来了。荣西又将茶种五粒赠与拇尾高山寺的明惠,明惠将茶种在深濑试种,得了上等茶树,吃茶随之盛行。又有师事荣西后来入宋、归国后开创曹洞宗的道元,仿效唐代名僧百丈禅师的《百丈清规》,写了一部日常修道仪规的《永平清规》,制定了吃茶、行茶、大座茶汤等茶礼。当时随从道元入宋的加藤四郎左卫门景,在中国学习了陶器制造法,回国后在濑户制造了“茶入”、“天目”等陶器,被尊为“濑户烧”的陶祖,在我国陶磁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我国在世界上以陶磁王国而自豪,同加藤四郎的巨大功绩是分不开的。博多崇福寺开山南浦绍明(大应国师)也曾入宋。嗣法径山虚堂禅师,文永四年(1267)归国时带回了茶具架和茶典七部,其中有一部《茶堂清规》三卷,改名为《茶道经》刊行,广泛地传播了禅和茶的知识。据说茶具架后来传到了由南浦的法嗣宗峰妙超(大灯国师)开创的大德寺。

  嘉历元年(1326)来日的清拙正灯特别精通《百丈清规》,后来应小笠原贞宗所请开创信州开善寺,据说曾给贞宗讲说《百丈清规》中的布萨式,为武家茶礼的成立作了准备。

  小笠原氏以禅林中日常茶饭的礼式为基础,制定了武家礼法。到了小笠原长秀一代,受将军义满之命,撰述了《三议一统大双纸》十二卷,又仿效此书写了《今川大双纸》、《宗五大草纸》等有关武家礼法的书籍,严格规定了武家社会中接客,为贵人选物时的举止动作礼仪。后来所说的举止动作礼仪即是指的小笠原流派。

  六代将军义教时期,在同朋众中出现了能阿弥这一位艺术家,他善于在上流武家住房即书院的大厅里装饰茶道器具,将一直被作为玩物的茶道改成为上流武家社会中的严肃的茶道,这可以说是正式茶道的第一步,也叫做东山流茶道。

  另外,同时代的村田珠光,曾参大德寺一休宗纯禅师。一休曾得宋圜悟克勤的墨迹,作印可之证,深悟茶道中有佛法。这是大德寺一派同茶道结合的起始,以后大德寺和茶道就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

  珠光提出了比形式更为重要的茶道礼法的“心”的问题,提倡真正的茶道应当是戒除我执,不以我心为师,而当成为我心之师,熟练者不应轻视初学者,初学者也不应嫉妒熟练者。珠光将一休授与的墨迹挂于壁间,比喻佛法也见于日常茶饭的茶道之中,亦即展现了茶禅一味的境地。基于这种信念和见识,他对茶室和茶道器具加以改革,并富有创意,不在客厅而在四叠半的草庵里铺上席子,将涂漆茶具架改作竹制茶具架,客厅壁间的挂轴也一改过去的中国绘画而代之以禅宗名僧的墨迹,壁间的饰花改作鲜茶花。这种名符其实的茶道后来传给了武野绍鸥。

  绍鸥生于大阪府,因家庭富裕而精于茶道,曾就南宗寺大林宗套参禅论道。大林出任大德寺第九十一世住持时,绍鸥随大林到了京都。绍鸥向三条西实经学习歌道 ,悟出艺术创作的学习和构想是两回事的道理,在这一点上作歌和茶事都一样,从而开创了探究珠光流派的奥义并着眼于新的构想的茶道新派。

  在大林宗套门下热心参禅的还有位青年人,叫千宗易,后称利休。利休也曾历参笑岭宗诉、古溪宗陈等师。后号据荃斋宗易,成为信长、秀吉的茶头。他在东福寺僧功叔居住的山崎妙喜庵布置了铺着二张席子的叫作“待庵”的别出心裁的房间,开创了在耳房里 进行茶道的做法。他发现在耳房里举行茶道比在大客厅里举行茶道更能发挥茶道的精神。当时曾有弟子南坊宗启问道:“人们常说,茶道以茶具架为根本,在耳房举行茶道似觉心内无所依托,这是为什么

  ”利休回答说:“耳房茶道,第一,以佛法而修行得道。讲究居住的考究,饭食的美味,那是世俗的做法,只要住房不漏,食物不缺,也就行了,这就是佛的教诲,茶道的本意。茶道就是取水、砍薪、烧水、点茶、供佛、与人同饮,插花点香,继承佛祖的家业。此外具体的,你自己去想吧。”这就是充分表达利休茶道精神的名言。

  茶道来自禅宗,禅院的僧侣将茶道作为奉佛的仪式,以达勤勉专一的心地境界。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即是按此禅法精通茶道的人物。珠光是茶道的开山祖,绍鸥是茶道的名人。此外精通茶道的还有东山流派的北向道陈,及其弟子利休,都受到珠光流派茶道的影响,着重于茶道的禅法。

  以上所述禅的思想的多种样式的展开,直至今日仍然生动地活跃在日本人的生活之中。我希望今后日中两国的佛教,通过禅的交流,更加活跃,不断加深。

  禅刊 1989年度第一期

  

《禅的流派(有马赖底)》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