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禅的根本。坐禅開始時通過種種修行,自覺體得了“真實的自己”即佛性之後,繼續修行便會出現悟性純化的階段,要能修煉到在任何場合佛性畢露,言行皆履行佛道、呈現“真實的自己”的階段,最終進入佛的境地,這就是禅的目標。初祖達磨大師所說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就是說不要依賴文字,真實是文字和語言所難以傳達的,亦即真實是超越以論議爲主體的悟性,必須從體驗中去會得。因此禅的表現樣式是蔑視邏輯,對事物的表象持漠然寡默的態度,喜好直接把握事物的真髓。對所要表現的對象,不取其形式,而是直截了當地把握對象的本質,采取簡潔粗放的表現樣式,以禅畫爲例,即在絹上或紙上用盡可能少的線條和筆墨來表現物體的形狀,比如漪漣的水面上的一介漁船,觀畫人便如同置身于茫然無邊的大海之中。無所依傍的小舟,翻越激流,連一根舵 槳都沒有,然而正是這無所依傍才人感到其中的無限之美。又如棲息于枯木上的一只鳥,畫面上沒有多余的一線一畫,但是畫中隱藏的含意卻在我們眼前顯露無遺。這種樣式表現的藝術作品正是日本人所喜愛的。書法也同樣,直至室町時代中期,尊重墨迹的風氣 幾乎只在禅僧的社會裏流行。他們對于禅宗前輩祖師墨迹的崇拜,與其說是出自對祖師的絕對尊敬和信賴,倒不如說是用這種崇拜來作爲自己修煉的借鑒。當時隨著茶道的流行,尊重墨迹的風氣也在一般社會裏開始流行開來。
吃茶的習慣傳入日本是在奈良時代,來源于唐代的淹茶法,起初用于寺院佛事中的供茶,之後便在宮中流行開來。到了平安時代吃茶的習慣有所衰退,但是到了鐮倉時代,宋代的抹茶法傳到了日本,開始在寺院僧侶之間流行。這是因爲榮西將臨濟宗傳入日本,也將茶種帶到了日本。榮西在宋國學習了抹茶法,寫了《吃茶養生記》二卷,論述吃茶的功德。建保二年,將軍實朝罹病時,榮西將抹茶一碗作爲良藥並《吃茶養生記》獻于實朝。抹茶法視作新來的妙藥逐漸普及流行開來了。榮西又將茶種五粒贈與拇尾高山寺的明惠,明惠將茶種在深濑試種,得了上等茶樹,吃茶隨之盛行。又有師事榮西後來入宋、歸國後開創曹洞宗的道元,仿效唐代名僧百丈禅師的《百丈清規》,寫了一部日常修道儀規的《永平清規》,製定了吃茶、行茶、大座茶湯等茶禮。當時隨從道元入宋的加藤四郎左衛門景,在中國學習了陶器製造法,回國後在濑戶製造了“茶入”、“天目”等陶器,被尊爲“濑戶燒”的陶祖,在我國陶磁史上占有極爲重要的位置。我國在世界上以陶磁王國而自豪,同加藤四郎的巨大功績是分不開的。博多崇福寺開山南浦紹明(大應國師)也曾入宋。嗣法徑山虛堂禅師,文永四年(1267)歸國時帶回了茶具架和茶典七部,其中有一部《茶堂清規》叁卷,改名爲《茶道經》刊行,廣泛地傳播了禅和茶的知識。據說茶具架後來傳到了由南浦的法嗣宗峰妙超(大燈國師)開創的大德寺。
嘉曆元年(1326)來日的清拙正燈特別精通《百丈清規》,後來應小笠原貞宗所請開創信州開善寺,據說曾給貞宗講說《百丈清規》中的布薩式,爲武家茶禮的成立作了准備。
小笠原氏以禅林中日常茶飯的禮式爲基礎,製定了武家禮法。到了小笠原長秀一代,受將軍義滿之命,撰述了《叁議一統大雙紙》十二卷,又仿效此書寫了《今川大雙紙》、《宗五大草紙》等有關武家禮法的書籍,嚴格規定了武家社會中接客,爲貴人選物時的舉止動作禮儀。後來所說的舉止動作禮儀即是指的小笠原流派。
六代將軍義教時期,在同朋衆中出現了能阿彌這一位藝術家,他善于在上流武家住房即書院的大廳裏裝飾茶道器具,將一直被作爲玩物的茶道改成爲上流武家社會中的嚴肅的茶道,這可以說是正式茶道的第一步,也叫做東山流茶道。
另外,同時代的村田珠光,曾參大德寺一休宗純禅師。一休曾得宋圜悟克勤的墨迹,作印可之證,深悟茶道中有佛法。這是大德寺一派同茶道結合的起始,以後大德寺和茶道就成了不可分割的整體。
珠光提出了比形式更爲重要的茶道禮法的“心”的問題,提倡真正的茶道應當是戒除我執,不以我心爲師,而當成爲我心之師,熟練者不應輕視初學者,初學者也不應嫉妒熟練者。珠光將一休授與的墨迹挂于壁間,比喻佛法也見于日常茶飯的茶道之中,亦即展現了茶禅一味的境地。基于這種信念和見識,他對茶室和茶道器具加以改革,並富有創意,不在客廳而在四疊半的草庵裏鋪上席子,將塗漆茶具架改作竹製茶具架,客廳壁間的挂軸也一改過去的中國繪畫而代之以禅宗名僧的墨迹,壁間的飾花改作鮮茶花。這種名符其實的茶道後來傳給了武野紹鷗。
紹鷗生于大阪府,因家庭富裕而精于茶道,曾就南宗寺大林宗套參禅論道。大林出任大德寺第九十一世住持時,紹鷗隨大林到了京都。紹鷗向叁條西實經學習歌道 ,悟出藝術創作的學習和構想是兩回事的道理,在這一點上作歌和茶事都一樣,從而開創了探究珠光流派的奧義並著眼于新的構想的茶道新派。
在大林宗套門下熱心參禅的還有位青年人,叫千宗易,後稱利休。利休也曾曆參笑嶺宗訴、古溪宗陳等師。後號據荃齋宗易,成爲信長、秀吉的茶頭。他在東福寺僧功叔居住的山崎妙喜庵布置了鋪著二張席子的叫作“待庵”的別出心裁的房間,開創了在耳房裏 進行茶道的做法。他發現在耳房裏舉行茶道比在大客廳裏舉行茶道更能發揮茶道的精神。當時曾有弟子南坊宗啓問道:“人們常說,茶道以茶具架爲根本,在耳房舉行茶道似覺心內無所依托,這是爲什麼
”利休回答說:“耳房茶道,第一,以佛法而修行得道。講究居住的考究,飯食的美味,那是世俗的做法,只要住房不漏,食物不缺,也就行了,這就是佛的教誨,茶道的本意。茶道就是取水、砍薪、燒水、點茶、供佛、與人同飲,插花點香,繼承佛祖的家業。此外具體的,你自己去想吧。”這就是充分表達利休茶道精神的名言。
茶道來自禅宗,禅院的僧侶將茶道作爲奉佛的儀式,以達勤勉專一的心地境界。村田珠光、武野紹鷗即是按此禅法精通茶道的人物。珠光是茶道的開山祖,紹鷗是茶道的名人。此外精通茶道的還有東山流派的北向道陳,及其弟子利休,都受到珠光流派茶道的影響,著重于茶道的禅法。
以上所述禅的思想的多種樣式的展開,直至今日仍然生動地活躍在日本人的生活之中。我希望今後日中兩國的佛教,通過禅的交流,更加活躍,不斷加深。
禅刊 1989年度第一期
《禅的流派(有馬賴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