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与大自然散笔(赵延龄)

  禅与大自然散笔

  赵延龄

  

  天下名山僧占多

  佛教徒的传道和修行之所多建在名山胜景的大自然怀抱中,以致有“天下名山僧占多”之称。峨嵋、五台、普陀、九华自不必说,即使是闹市内的寺院,也是“禅房花木深”。今举北京的法源寺为例:

  这里庭院深深,非常沉邃,进得寺来,但觉浓荫覆盖,一片绿海。花木种类纷繁,数说不清,应该修一部《法源寺花木谱》的。那些花木,古老的植于唐代,宋元明清都有增补,以达近时。枯荣盛衰有很多变化,也需要修一部《法源寺花木史》的。

  这里的花木,除了普遍的繁盛以外,每个时期都有一个观赏中心。早先是海棠时代,其次是牡丹时代,最后是丁香时代,由民国到今天,丁香时代还没有过去。

  法源寺的丁香驰名遐迩,算来岂只百年。早先在寺内钟鼓楼、愍忠台一带,种白丁香百余株;斋堂旁院、方丈前院种紫丁香数株,多年以来别的花时有盛衰,只是丁香一直繁荣。今天虽然未加统计,总有几百株。盛开时候,密集成圆锥花序,香气浓郁,飘扬数里。清代常有诗人相约聚集在这里,举行“丁香大会”。一九二四年四月二十六日,印度诗人泰戈尔,由我国新诗人徐志摩作陪来赏丁香,继续了这个传统佳话。

  以上所引,见张友鸾的《禅房花木深》一文。这里仅就北京法源寺为例而言。佛教热爱大自然,重视自然美育的作用,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这在《洛阳伽蓝记》中多有谈及。如记法云寺说:“伽蓝之内,花果蔚茂,芳草蔓合,嘉木被庭。”记云凝寺说:“竹柏成林,实是净行息 心所也。”古时又有佛教徒云游四海拜谒名山的习惯。在《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序》中详述了隆安四年(公元400年)春,以释法师(可能为慧远和尚)为首的三十余名佛教徒的庐山石门之游。

  佛教为什么这样热爱大自然和重视自然美的教育作用呢

  

  佛只是求智

  佛教不信天、不信神,而相信命运可以自己掌握。佛教认为:“命由己造,相由心生。祸福无门,惟人自召。”(明朝云谷禅师语)因此,“命运由我不由人”。所以章太炎先生说:“试看“佛陀”、“菩提”这种名号,译来原是“觉”字;“般若”译来原是“智”字。一切大乘的目的,无非是“断所知障”,“成就一切智者”,分明是求智的意思,断不是立一个宗教,劝人信仰。细想释迦牟尼的本意,只是求智,所以要发明一种最高的哲理出来。”

  释迦牟尼佛进行了45年的传道活动,他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讲授方式,所以他也是一个大教育家;在两千五百年前他就认识到了“十方虚空无有穷尽,世界国土不可限量”,以“三千大千世界”为喻的宇宙之浩大,而认识到一杯清水中有八万四千条生命,所以他又是超科学的科学家;他对人生认识之透彻,对社会期望之美好,是无 与伦比的,因此,他不但是超科学的自然科学家,也是一个伟大的社会科学家;……

  得大美感、大快乐的释迦牟尼佛

  要谈中国的佛教,就不能不谈到禅宗;要谈禅宗,就不能不谈到禅。因为“中国佛教界有一个传统说法,人们常把禅宗作为中国佛教的代名词。实际上如果深入地考察一下禅宗的思想,人们又会发现禅宗思想几乎整个是佛性思想。”(赖永海:《中国佛性论》第4页)慧远大师说:“佛性是佛的本性。”释迦牟尼佛是大彻大悟之时成佛的,那么佛的本性就是人人所具有的大彻大悟之智慧。

  释迦牟尼佛究竟证悟到了什么呢

  星云大师在《佛陀的宗教体验》中讲:“佛陀感到过去的人和事都清晰地浮在眼前,历史上的种种都历历如绘地展示在眼前;过去、现在、未来并不是截然不同的三个阶段,时光流年被一条细长的环索绵绵密密地联缀在一起,原来无始无终的时间是在当下的一念,这一念之下已具足了三千大千的光风霁月。这说明佛陀的修证已经超越了时间的限制,佛的法身存在于一切时中;佛陀感受到远近的世界慢慢地向他靠拢而来,山河大地在他的眼前散发出五彩的光芒。……佛陀觉悟到我和一切的人类、万物原来没有对待、差别,虽是草木砂石,也具有菩提道种,皆为平常。佛陀发震撼古今的宣言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师智、皆得显现。””这就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之来由。而佛性是永恒的。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打坐入定,精进修行。所修的内容就是把自己心中原本具有的智慧光明,来个回光返照,彻悟心源。也就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灵光独耀,湛寂澄清的境界。……到了烦恼断尽,智慧圆满的时刻,把心中的黑暗完全消灭了,心中的智慧光明完全显现出来了。定功现前,机缘成熟,因此看到天上一 颗明星出现,触景会心,刹那间顿然大悟。”(明旸法师:《佛法概要》第16页)释迦牟尼佛修的内容即是“禅”。学禅之目的是“顿悟”,是瞬刻间达到永恒。也就是在某种条件和环境下,这条件和环境恰恰与自己所追求的境界相契合,便突然在契合的一刹那间超越了时间和空间,了知了因果和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到达了彼岸,实现了永恒,如星云大师所描绘地佛陀得道时的情景一样。

  寒潭清水,皓月当空

  通过上述可知,禅并非宗教,而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不是用概念和逻辑推理来论证,而是以个体的直观感受来体验。这种直观感受既非有意识,又非纯粹无意识,既非泯灭思虑,又非念念不忘。用佛家喻说:“正象那寒潭清水皓月当空那样惺惺寂寂,寂寂惺惺。寒潭清水,是寂静无波,寂而常照的境界;皓月当空,清光皎洁,这是照而常寂的境界。”(明旸法师:《佛法概要》第16页)李泽厚说:“禅接着庄、玄,通过哲学宣讲了种种最高境界或层次,其实倒正是美学的普遍规律。”(李泽厚:《华夏美学》第169页)

  禅的这种境界,正好与大自然相契。自然界的花开叶落、云飞水流、秋月春风、鸟翔鱼游等等自然现象,他们的活动本是无意识的、无目的,但又好象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好象是短暂的,却又是永恒的。所以习禅者大都利用大自然这一美妙的环境进行修养,许多人通过大自然的启迪得到证悟。

  宋朝有一比丘尼作《咏梅》诗说:“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她是见到梅花而豁然悟道的。见梅花可以悟道,见桃花当然也可以悟道。古时福州灵云寺里有个志勤禅师,平时苦心参悟,不留心周围事物的变化。一年春天,寺里桃花开得正好,当他走进庭院时,被那光彩照人的桃花给愣住了。他想,桃花开得这样好,往年我怎么不知道呢

  这一愣,以前苦心参悟的问题忽然贯通。因而写诗道:“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古时候的香岩禅师,则是听到扑竹声而悟道的。他说:“扑竹非他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释迦牟尼佛夜观明星而大彻大悟,他从“青山翠碧中体悟到了佛性真如;从溪涧的涓流里他证悟到无我的真谛,感受到了生命的永恒。”(星云大师:《佛陀的宗教体验》)

  以上所举历史上禅师悟道之例,都是和大自然有直接关系的,所以大自然之美,不仅净化了他们的灵魂,陶冶了他们性情,而且是使他们得到证悟的直接条件。

  青青翠竹,郁郁黄花

  圆瑛大师在参禅修定时曾说:“悟桐叶落始如秋,佛法休抛世法求,消息不须旁处觅,直于落处见根由”。意思是说:世法里包含着佛法,不要离开人世间之法去追求超凡的佛法;叶落之处,就是根的所在,世法与佛法的关系也是如此。但是,大自然比社会生活更符合于禅的旨趣,禅的旨趣更契合于自然。大珠慧海禅师说:“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他在翠竹中见到了永恒的佛性,在黄花中找到了大智慧。

  佛教说释迦牟尼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应身。“法身是理的积聚,就是积聚真如妙理为身。真如是圆满清净,遍一切处。法身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印度语谓毗卢遮那,意译为遍一切处,清净法身犹如虚空一样的圆满周遍十方世界。”(明旸法师:《佛法概要》第36页)也就是说,佛的法身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是一切事物中永恒的存在,因此说“青青翠竹,尽是法身。”般若,是大智慧的意思。大智慧也和佛的法身一样,存在于万物之中,所以说“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般若法身无二无别。

  释迦牟尼的真如法身,既然融于整个宇宙万物之中,因此要获取法身就要观照一切,在这里,任何语言都是不起作用的。经上说:“法身无思无虑,无相无作,无忆无念,净妙无缘,无有文字,亦无言说,不可显示。”这清楚地说明,要人直观地去体验,只有在这直观的体验中才能见到佛的法身。

  晚唐时有一位非常出名的高僧,这便是赵州的从谂禅师。有一比丘问他:“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什么是禅的深旨大义)

  ”师答:“庭前柏树子。”比丘说:“和尚,莫将境示人(意思是不要用境物给我打比)。”师曰:“我没将境示人。”比丘又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师答:“庭前柏树子。”比丘莫名其妙地走了。禅的体验,是绝对否定一般的分别意识的,不容许丝毫的分辨意识在内。禅的深旨大义是什么

  那么你从庭前柏树子证悟好了。

  为什么柏树子是禅的深旨大义呢

  又要从头问起:“禅是什么

  禅就是佛。佛是什么

  佛就是如来。如来是什么

  如来就是如其本来。把你的心态恢复到父母未生前的本来心态时,你会当下豁然,更无可疑。”(耕云先生:《禅的基本内涵》)而一切的种子正如人在父母未生前的心态。一粒种子确确实实是一个宇宙。父母未生前的心态就是“本心”,就是“心的原态”,也就是“本来”。如果把思维静虑到“心的原态”,便…

《禅与大自然散笔(赵延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