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但释迦牟尼每次都严词拒绝。摩诃波阇波提夫人非常失望,便大声啼哭着,礼足而退。
释迦牟尼与弟子们离开迦毗罗卫,摩诃波阇波提夫人与五百释迦族的女人都剃了头,穿着袈裟,哭泣着跟随在后面。晚上,释迦牟尼住在哪里,她们也住在那里。释迦牟尼等回到舍卫城,住在给孤独园。摩诃波阇波提夫人等进不去,便在门口啼哭。
早晨,阿难走出园门,看见摩诃波阇波提夫人等人在门口啼哭,吃了一惊。就问为什么这样?摩诃波阇波提夫人回答:“世尊不让女人出家受具足戒,我们所以伤心。希望您为我们再向释迦牟尼求告,满足我们的愿望。”
阿难便来到释迦牟尼处,头面礼足,把摩诃波阇波提夫人等在门口啼哭的事情汇报给释迦牟尼,希望释迦牟尼答应让摩诃波阇波提夫人等人出家。释迦牟尼依然不同意。阿难说:“佛陀生下不久,母亲病故。由摩诃波阇波提夫人抚养长大。有这样的大恩,如何不报?”释迦牟尼回答:“我对摩诃波阇波提也有大恩。她因为我而认识佛法僧,产生敬信。如果有人依善知识而认识佛法僧,产生信敬,他尽形寿用衣食医药来供养那个善知识,也无法回报善知识对他的大恩。”阿难又说:“如果女人出家,受具足戒,能得沙门四道果吗?”释迦牟尼回答:“能够得到。”阿难说:“如果她们也能得到四果,世尊为甚么不接受她们出家受具足戒?”
听了阿难的责问,释迦牟尼说:“如果摩诃波阇波提等人能够遵守八敬法,我就同意她们出家,受具足戒。”接着,具体解释了什么叫八敬法。
关于八敬法,不同的经典说法略有不同。按照《毗尼母经》,大体是这样一些内容:
1、尼百岁礼初夏比丘:谓比丘尼即使戒腊(指出家的年限)满一百年,若遇受戒仅经一年的比丘时,仍须礼拜足下。
2、不得骂谤比丘:谓比丘尼应恭敬比丘,不得妄加骂詈谤毁。
3、不得举比丘过:谓比丘有过,比丘尼不得检举;若比丘尼有过,则比丘可说。
4、从僧受具戒:谓比丘尼若欲奉持具足戒,应从大德比丘求受。
5、有过从僧忏:谓比丘尼若有过,应于比丘众中忏悔、自首,以除憍慢心。
6、半月从僧教诫:谓比丘尼当每月二次至大德比丘处,求教诫法,自我策进道业。
7、依僧三月安居:谓比丘尼结夏安居,应与比丘同处,以朝夕咨问法义,增长见闻。
8、夏讫从僧自恣:谓比丘尼安居竟,应于比丘众中行自恣法。
《五分律》说,阿难随即来到园门,对摩诃波阇波提夫人等说:“你们认真听我宣说释迦牟尼的教诲。”摩诃波阇波提夫人等便整理衣服,遥礼佛足。长跪合掌,一心而听。阿难便一一解说八敬法的内容,说明释迦牟尼已经答应,只要能够遵守八敬法,便允许女人出家。摩诃波阇波提夫人说:“好像少年男女喜欢顶戴花鬘一样,我如今顶受世尊的法教。”但她紧接着提出:“希望您再次为我向世尊禀告:我接受八敬法,但有一个愿望。希望能够让比丘尼也按各自戒腊的大小来礼拜比丘。为什么要让出家已经一百年的比丘尼礼拜新受戒的比丘呢?”
阿难再次进园,向释迦牟尼汇报了摩诃波阇波提夫人的要求。释迦牟尼说:“如果我答应比丘尼随戒腊大小礼拜比丘,那就错了。女人有五碍,不能当天帝释、魔天王、梵天王、转轮圣王、三界法王。如果不让女人出家受具足戒,佛教的正法可以住世千年。如今答应她们出家,佛教的正法将减为五百年。就好比人家女人多男人少,就可以知道这个家庭不久就会衰灭。”释迦牟尼又说:“如果女人不法出家受具足戒,我般涅槃后,诸优婆塞、优婆夷会拿着各种供养品跟在比丘后面,哀求比丘:“大德,可怜我吧,接受我的供养吧。”如果比丘出门,他们会拉住比丘的臂膀,哀求:“大德,于我有恩。请到我家坐坐,让我获得安乐。”如果在路上遇到比丘,他们会解下头发,拂比丘足,让比丘踏着自己的头发走路。如今允许女人出家,上面的事情再也不会发生了。”
阿难听了此言,悔恨交加,流着泪说:“世尊,我先前没听过这些话,不懂得这些道理,所以哀求您同意让女人出家。如果我知道,怎么会再三地请求呢?”释迦牟尼说:“你不要哭了。那都是魔鬼蒙蔽了你的心啊!现在我同意让女人出家,但她们一定要遵守我制定的规矩,不得有违。我所没有制定的,也不得妄制。”
阿难便再次走出,把释迦牟尼的教言原原本本地告诉摩诃波阇波提夫人,摩诃波阇波提夫人再也没有提出异议,于是出家受具足戒。并由摩诃波阇波提担任亲教师,让随同的释迦族妇女都接受具足戒。比丘尼教团由此形成。
八敬法的核心是把比丘尼教团放在从属于比丘教团的地位。对八敬法应该如何评价,从来存在不同的意见。有的认为这反映了释迦牟尼也有歧视妇女的思想;有的认为在当时的条件下,八敬法实际是对比丘尼教团的一种保护措施。当代也有比丘尼呼吁应该废止八敬法,在教团中实行男女平等。不管怎样,从比丘尼教团形成之艰难,从八敬法的制定,可以看出当时在比丘教团内部对是否同意女人出家存在着分歧意见,这一矛盾,后来在第一结集时爆发,成为大迦叶责备阿难的诸多过错之一。
优婆塞、优婆夷及其团体
如前所述,耶舍出家后,他的父亲皈依佛教,成为最早的优婆塞;他的母亲与妻子,成为最早的优婆夷。
其后不久,摩揭陀国王频婆娑罗也皈依释迦牟尼,成为佛教信徒。当然,对于这一记载,也有人持怀疑态度。因为耆那教经典记载,频婆娑罗皈依大雄,成为耆那教的信徒。我想,很可能频婆娑罗这样的君主对各种宗教都很宽容,都曾经支持过,所以各宗教都引他为本教的信徒。此外,王舍城的迦兰陀长者、舍卫城的给孤独长者都皈依佛教。佛教在家信徒的人数越来越多。
在家信徒的增长,表明佛教势力的扩展。那么,在佛教内部,在家信徒与出家弟子相互间是什么关系?在家信徒有自己独立的教团吗?
我们先讨论第一个问题。
婆罗门教把婆罗门与信徒的关系,归结为“财施”与“法施”,即信徒用财物供养婆罗门,而婆罗门将法布施给信徒。婆罗门教认为,法施要大于财施,婆罗门要比在家信徒高贵。从上述释迦牟尼与阿难关于对摩诃波阇波提夫人报答养育之恩的议论可以得知,佛教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与婆罗门教完全相同。
我们可以以出家弟子与在家信徒的往来为例,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
释迦牟尼时代,部分比丘独居深山,个人修持。他们的生活所需,大抵依靠野果、粪扫衣等。大部分比丘居住在离城市、聚落不远的边缘地区。他们的衣食主要依靠乞讨。一般的情况是,他们独自禅定,到了吃饭的时候,便持钵进入城市(聚落)乞讨。日中一餐,过午不食。如果需要衣服,也向在家人乞讨。有时,在家人会邀请比丘到家中赴斋,斋后往往会给比丘布施衣服等物。作为回报,比丘应在斋后对施主说法。
佛经记载,当时比丘所说之法,主要是三论,即戒论、施论、升天之论。所谓戒论,指接受三归五戒的在家人,还应该进一步遵守八戒等在家人戒律。讲述遵守戒律以及违反戒律所得的各种果报等。所谓施论,指在家人应该向佛、法、僧布施。讲述布施的功德及吝啬的果报。所谓升天之论,指在家人如果能够完成戒、施这两个义务,死后可以升天。讲述天界的种种奇妙胜景及可得的种种享乐。南传三藏中的《小部尼伽耶》收有《天宫事》、《饿鬼事》等典籍,专门论述天宫、地狱的情况,估计就是比丘向优婆塞、优婆夷说法所用。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可以将佛教的在家信徒与出家弟子的不同,归纳为如下几点:
第一、修行方式不同
出家弟子必需舍弃一切家庭生活,以戒定慧三学修持。在家信徒则继续普通人的生活,其修行方式,主要表现为遵守五戒、八戒等戒律。
第二、承担义务不同
出家弟子除了个人修持外,承担向在家信徒进行“法施”的义务。在家信徒则承担“财施”的义务。
第三、修行目标不同
出家弟子的目标,是因循四向四果的阶梯,最后抵达涅槃解脱。在家信徒修行的最好结果,也不过是投生天界,得到更好的生活境遇。天界诸神虽然寿量大于人间,生活境遇优于人间,但仍在三界之内,依然受生死的束缚,依然有八苦缠身。
所以,佛教认为,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四部众中,出家两众是荷担佛教的栋梁,肩负着续佛慧命的重任。他们的身份,自然要比在家人更为重要与高贵。
应该说明的是,出家人优于在家人,这并非佛教的创造,而是古印度的传统。在古印度,一个人只要出家,便割断与原来家庭的各种关系,也割断与社会的各种关系。从此,见了父母、国王,不再需要顶礼。相反,由于他向俗人进行法施,而法施是最为珍贵的,因此他的地位高于一切俗人,即使父母、君主,也应该向他顶礼。佛经记载,释迦牟尼与阿阇世王,曾经有这样一番对话:
“大王,如果你的奴隶出了家,那么你是否还会让他侍候你,给你端洗脚水,向你跪拜?”
“不,世尊。如果我的奴隶出了家,我不会再让他侍候我,给我端洗脚水,向我跪拜。相反,我会侍候他,给他端洗脚水,向他跪拜。”
这番对话反映的就是古印度的这一习俗。有的研究者把上述对话看作佛教反对种姓制度,主张人人平等的证据,实际上,如上所述,佛教采取这一态度的底蕴与种姓制度并无关系。
我们再讨论第二个问题。
佛教传统认为,佛教教团的四部人众由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组成。如上所述,比丘有自己独立的团体,独自进行各种活动。比丘尼的活动虽然要受比丘的指导,从而显示出从属于比丘教团的形态,但也有自己独立的团体。除八敬法的有关规定外,也可以独立活动。那么,优婆塞与优婆夷是否也有自己独立的团体,单独举行活动呢?
需要说明的是,优婆塞、优婆夷本是俗人。作为俗人,他们会有种种世俗的活动。这种世俗的活动,也可能采取团体的方式,诸如各种行会、商队等等。但这与本文所谓的优婆塞、优婆夷的团体活动不同。优婆塞、优婆夷是一种宗教身份,我们在这里考察的是,他们是否相互以“佛教信徒”这一宗教身份相联系组成团体,并以这种宗教团体为单位,举行宗教活动。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
从佛教教团由四部人众组成,其中比丘、比丘尼均有自己独立的组织这一点看,似乎优婆塞、优婆夷也应该有自己的组织。但是,我们从现有的经典中,没有发现任何优婆塞、优婆夷也有自己独立的团体,并单独举行活动的记载。但是有一点线索,可以提供我们思考。
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拘尸那伽临般涅槃,阿难十分伤心地询问,应该如何办理后事。释迦牟尼回答:“你不用谈这件事,自会有在家信徒乐意来处理。”所以,释迦牟尼逝世后,火化遗体、八分舍利、起塔供养等一应事项,都由在家信徒操办。在家信徒在办理这一应事项时,是否产生过什么组织?经典中并无记载。我想,即使有组织,大概也是暂时的。但是,佛塔建立起来以后,逐渐产生佛塔崇拜。佛教戒律规定,三宝物必须严格区分,不得混用。所以,佛塔崇拜所需要的一切物品与僧伽财物必须分开管理。从现有材料看,这些佛塔由在家信徒管理。那么,在家信徒在管理佛塔的过程中,是否可能产生一些较为稳定的团体?从考古发掘的印度佛教碑铭可知,后代印度出现过一种名为“朋辈”,以地区、职业、性别等为类别组织起来的在家信徒团体,共同进行宗教活动。这种团体到底是临时性的,还是较为长期与稳定的?有自己的领导机构吗?它们最早可以追溯到什么时代?初期佛教时期是否已经产生这一种组织?所有这一切,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印度佛教讲座:教团与弟子》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