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度佛教讲座:教团与弟子▪P2

  ..续本文上一页现在因果经》、《出曜经》等经典记载,耶舍出生于一个长者的家庭。“长者”是佛经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称呼,大体指富有钱财,并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后代一般把它比拟为婆罗门教四种姓制度中的吠舍。当然,吠舍中有穷有富,长者大体可以看作上层吠舍。据说有一天耶舍半夜醒来,看到周围熟睡女人的种种丑相,便舍家逃离。这一故事与佛经中对释迦牟尼出家经过的描写完全一致,不知是确有其事,还是一种版本的传播影响了另一种版本的产生。据说此时天神以光引导耶舍来到恒河边。耶舍大声喊道:“苦啊!怪啊!”释迦牟尼隔着恒河招呼他:“到我这里来吧。我有离苦之法。”耶舍便脱掉自己的七宝鞋,渡河来到释迦牟尼处顶礼膜拜。释迦牟尼向他宣说了五阴无常,苦、空、无我之理,说明一切有为法都不可依恃。也有的经典说,释迦牟尼当时宣说的是施论、戒论、升天之论。关于这一点,我们下文还要解说。佛典说,耶舍听了释迦牟尼的说法,顿时得法眼净。便要求释迦牟尼允许他出家修道。释迦牟尼允诺说:“善来!比丘。”耶舍立即“须发自落,袈裟着身”,就是没有人为他剃发,他的头发自然全部脱落,身上的俗人衣服也自然变成比丘的袈裟。接着,释迦牟尼又向他宣说四谛之理,据说耶舍当时漏尽意解,心得自在,成阿罗汉果。

  经典接着说,耶舍的父亲发现儿子离家出走,连忙四处寻找。找到恒河边,看到耶舍脱下的七宝鞋,知道耶舍渡过恒河,便也渡到对岸。这时看到释迦牟尼宝相庄严,金光灿烂,便来到释迦牟尼处,询问是否见到耶舍。释迦牟尼用神通将耶舍隐身,不让他父亲见到,并向他父亲说法。据说耶舍的父亲也立即得到法眼净。这时释迦牟尼收起神通,让他们父子相见。父亲动员儿子回家,但被释迦牟尼阻止。释迦牟尼说明耶舍已经达到无学果,成为阿罗汉,不能再回家。耶舍的父亲听到此言,欢喜踊跃,向耶舍顶礼膜拜,并依从释迦牟尼接受三归依,成为佛教中的第一个优婆塞。有的经典说耶舍的母亲、妻子也都归依三宝,成为第一批优婆夷。

  耶舍的出家具有特殊的意义。如前所说,大部分佛典都称憍陈如等五人是释迦牟尼的亲戚,净饭王派遣他们出家并服侍释迦牟尼。如果这种传说是可信的,那么,释迦牟尼的第一批弟子实际早已出家,并已经追随他多年,只是曾因误解,暂时背离他而已。所以,憍陈如等五人归依佛教,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释迦牟尼化导俗人出家;佛教的影响也没有超出释迦族及与释迦族有关的人员这一范围。但耶舍原本是一个俗人,故而是第一个因释迦牟尼化导而出家的俗人;他不属于释迦族,标志着佛教的影响开始超出释迦族范围。此外,由于耶舍的出家,他的父母妻子也都归依佛教,使得佛教出现了第一批优婆塞、优婆夷,这也是佛教教团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所以,凡是叙述佛传的经典,一般都记载这一事件。有的经典还说,耶舍有50个朋友,见到耶舍出家,跟着也出家投入释迦牟尼教团。这一说法是否可靠,就值得研究了。

  佛典记载,耶舍出家后不久,释迦牟尼又化度迦叶、舍利弗、目犍连等一批弟子。据说迦叶、舍利弗、目犍连等本来就是一些宗教团体的领袖,他们投入佛教教团,无疑增加了佛教声威与吸引力。其后,释迦牟尼回到家乡,释迦族的一批青年都跟随释迦牟尼出家。如难陀、罗睺罗、阿难陀、提婆达多、优波离等。佛教的勢力越來越壯大。起先,釋迦牟尼主要在摩揭陀国活动,摩揭陀国的迦兰陀长者将一座竹园布施给教团,据说摩揭陀国的频婆娑罗王在园中建造精了舍,这就是佛经中经常提到的迦兰陀竹林精舍。后来,憍萨罗国首都舍卫城的须达多长者请释迦牟尼到憍萨罗国传教,布施了园林、精舍,就是著名的祇树给孤独园。

  前面提到,释迦牟尼在鹿野苑初转*轮时,与弟子们都依靠乞食为生。当时,释迦牟尼曾经主张比丘应该以“四依住”生活。所谓“四依住”,指:

  (一)粪扫衣,又称衲衣,即比丘应拣拾世人舍弃的破旧衣,洗濯、缝补后使用。

  (二)乞食,即比丘应依一定行仪乞食,以维持身命。

  (三)树下坐,即比丘不应营建屋舍,应随宜居止于树下或石窟中,修习禅定。

  (四)陈弃药,又称腐烂药、腐尿药,即陈年腐朽之药,有的经典认为指以牛尿入大黄果中埋藏发酵而成之药。出家修行之人有病当用陈弃药治疗,不得预储新好之药。

  但其后不久,释迦牟尼对上述四依住便有修正。耶舍出家后,释迦牟尼曾经应耶舍父亲之请,到耶舍家赴斋。后来又接受迦兰陀长者、须达多长者的布施,搬进竹林精舍给孤独园。对于这一改变的意义,我们将会在下文讨论,但这一改变本身,也说明佛教越来越得到社会人士的支持,这为佛教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释迦牟尼传道45年,弟子越来越多,并逐渐散布到其他地方。我认为,佛弟子向四方散布,大概有两个原因:首先是传教的需要。佛教要进一步发展,肯定不能局限在一个区域内,因此不断以摩揭陀国与憍萨罗国为中心向四方辐射。其次,古代印度的生产力还不是很发达。许多弟子聚集在一起,共同乞食,会给当地带来很大的负担。实际上,有的经典就记载,有些居民因为比丘经常来乞食而抱怨不休。因此,为了教团的生存,比丘也需要分散开来。经典记载,外地的比丘来拜见释迦牟尼,释迦牟尼往往会询问他们当地乞食是否顺利。由此可见,衣食住行等四缘是否具足,对当时的教团来说,依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弟子们散布在四方,还带来其他一些问题。比如说,早期弟子们出家,都由释迦牟尼亲自接受。当时没有什么具体的仪式。只要弟子本人提出申请,释迦牟尼觉得符合条件,说一声:“善来,比丘!”这个弟子便具备了比丘的身份。但弟子们分散到四方后,在外地遇到请求出家的信徒,不便远赴释迦牟尼处得到批准,需要在当地履行加入佛教教团的手续。于是产生出“三师七证”制度。就是如果某信徒要求出家,必须有10个比丘在场。其中三师分别是戒和尚、羯磨师、教授师:戒和尚是传戒仪式的核心人物,也是受戒者所受戒法的传授者;羯磨师指受戒时行羯磨作法的比丘;教授师指受戒时讲说戒德、教示威仪的比丘。担任三师须有一定的资格。七证指七位临场证明的比丘。由上述10人共同完成授予具足戒的仪式。但由于比丘们四处分散,各地比丘的数量并不均匀。《毗尼母经》卷四所载,迦旃延在阿畔提国传教,当时有人要求出家,但由于没有足够的比丘担任三师七证,费时十二年,才完成这一授具足戒的仪式。据说其后释迦牟尼允许那些佛教不发达、比丘人数不多的地方,在举行授具足戒仪式时,只要有三师二证,5个比丘就可以了。后人依据上述记载,把可以较为容易地找到10个比丘举行授戒仪式的佛教流行中心区,称为“佛教中国”,而把比丘人数较少的地区,称为“边地”。

  上述情况表明,随着佛教的日益发展,各地教团呈现出不平衡性,在日常的生活戒律、教团行事等各方面都出现差异。我们知道,早期佛教教团都以比丘个人修习为主。只是每逢布萨、安居,才按照地区(界),集中到一起。因此,可以想见:第一、虽然佛教教团主张以年腊排座次,但在某一个地区,会有一些德行较高、能力较强或资历较老的比丘,成为当地教团的中心人物,负担起指导当地教团的修持与其它活动的责任。第二、由于各地的经济、文化状态各不相同,教团情况各不相同,比丘的修持又是相当个人的行为,则岐见的出现,可以说是必然的。

  从现有资料看,释迦牟尼时代佛教不但在以摩揭陀国、憍萨罗国为中心的恒河中下游地区传播,而且已经流传到西印度一带。当时教团的规模到底有多大?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有的研究者认为,释迦牟尼早期度化的三迦叶有弟子一千人,舍利弗、目犍连共有弟子二百五十人。他们皈依佛教后,释迦牟尼的弟子已经超过一千二百五十人。我以为这种计算法靠不住。在这里,“一千”,是500的两倍;而二百五十是500的二分之一。无论是佛经,还是古印度的其他典籍,都把500这个数字当作“很多”这一意义来表达,是一个约数,而且是一个略为夸张的约数,并非指真的就是500个。所以常有一个商队有500商人,一个商人有500辆车,一个牧人有500头牛,一个农民有500亩地,一个奴隶主有500奴隶,乃至一头鹿王领导500头鹿、一个牛群有500头牛等等。据记载,释迦牟尼逝世当年,大迦叶领导500比丘举行第一结集。后代由此引申出五百罗汉,并一一标注名字。但我认为,这或者说明,直到释迦牟尼逝世,他的全部弟子,大约还不到500人。就古印度而言,这已经是一个规模相当可观的团体了。

  比丘尼教团的形成

  比丘尼教团的形成充满了曲折与故事。

  佛经记载,迦毗罗卫净饭王76岁(一说97岁)时逝世。释迦牟尼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特意赶回迦毗罗卫表示悼念。这时,摩诃波阇波提夫人向释迦牟尼提出出家修道的愿望。摩诃波阇波提夫人是释迦牟尼的姨母,与释迦牟尼的母亲摩耶夫人原为姐妹。摩耶夫人产后逝世,摩诃波阇波提夫人嫁给净饭王,承担起抚育释迦牟尼的责任,并生育了难陀。此时因丈夫已死,便一心求道。

  关于摩诃波阇波提夫人出家的经过,不同的经典记载略有不同。这里介绍《五分律》的说法。

  《五分律》卷二十九说:摩诃波阇波提夫人对释迦牟尼说:“希望您答应让女人出家,受具足戒。”释迦牟尼回答:“停止!停止!你不要提这样的要求。因为过去诸佛都没有同意过女人出家。女人们可以皈依佛陀,可以在家剃头、穿袈裟,努力修习。这样也可以得到解脱。你们今后就照此修持吧。未来诸佛也将会如此处理女人出家的事。”

  摩诃波阇波提夫人见释迦牟尼不答应女人出家,便再二、再三提出哀求,…

《印度佛教讲座:教团与弟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