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度佛教講座:教團與弟子▪P2

  ..續本文上一頁現在因果經》、《出曜經》等經典記載,耶舍出生于一個長者的家庭。“長者”是佛經中經常出現的一種稱呼,大體指富有錢財,並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後代一般把它比擬爲婆羅門教四種姓製度中的吠舍。當然,吠舍中有窮有富,長者大體可以看作上層吠舍。據說有一天耶舍半夜醒來,看到周圍熟睡女人的種種醜相,便舍家逃離。這一故事與佛經中對釋迦牟尼出家經過的描寫完全一致,不知是確有其事,還是一種版本的傳播影響了另一種版本的産生。據說此時天神以光引導耶舍來到恒河邊。耶舍大聲喊道:“苦啊!怪啊!”釋迦牟尼隔著恒河招呼他:“到我這裏來吧。我有離苦之法。”耶舍便脫掉自己的七寶鞋,渡河來到釋迦牟尼處頂禮膜拜。釋迦牟尼向他宣說了五陰無常,苦、空、無我之理,說明一切有爲法都不可依恃。也有的經典說,釋迦牟尼當時宣說的是施論、戒論、升天之論。關于這一點,我們下文還要解說。佛典說,耶舍聽了釋迦牟尼的說法,頓時得法眼淨。便要求釋迦牟尼允許他出家修道。釋迦牟尼允諾說:“善來!比丘。”耶舍立即“須發自落,袈裟著身”,就是沒有人爲他剃發,他的頭發自然全部脫落,身上的俗人衣服也自然變成比丘的袈裟。接著,釋迦牟尼又向他宣說四谛之理,據說耶舍當時漏盡意解,心得自在,成阿羅漢果。

  經典接著說,耶舍的父親發現兒子離家出走,連忙四處尋找。找到恒河邊,看到耶舍脫下的七寶鞋,知道耶舍渡過恒河,便也渡到對岸。這時看到釋迦牟尼寶相莊嚴,金光燦爛,便來到釋迦牟尼處,詢問是否見到耶舍。釋迦牟尼用神通將耶舍隱身,不讓他父親見到,並向他父親說法。據說耶舍的父親也立即得到法眼淨。這時釋迦牟尼收起神通,讓他們父子相見。父親動員兒子回家,但被釋迦牟尼阻止。釋迦牟尼說明耶舍已經達到無學果,成爲阿羅漢,不能再回家。耶舍的父親聽到此言,歡喜踴躍,向耶舍頂禮膜拜,並依從釋迦牟尼接受叁歸依,成爲佛教中的第一個優婆塞。有的經典說耶舍的母親、妻子也都歸依叁寶,成爲第一批優婆夷。

  耶舍的出家具有特殊的意義。如前所說,大部分佛典都稱憍陳如等五人是釋迦牟尼的親戚,淨飯王派遣他們出家並服侍釋迦牟尼。如果這種傳說是可信的,那麼,釋迦牟尼的第一批弟子實際早已出家,並已經追隨他多年,只是曾因誤解,暫時背離他而已。所以,憍陳如等五人歸依佛教,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釋迦牟尼化導俗人出家;佛教的影響也沒有超出釋迦族及與釋迦族有關的人員這一範圍。但耶舍原本是一個俗人,故而是第一個因釋迦牟尼化導而出家的俗人;他不屬于釋迦族,標志著佛教的影響開始超出釋迦族範圍。此外,由于耶舍的出家,他的父母妻子也都歸依佛教,使得佛教出現了第一批優婆塞、優婆夷,這也是佛教教團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所以,凡是敘述佛傳的經典,一般都記載這一事件。有的經典還說,耶舍有50個朋友,見到耶舍出家,跟著也出家投入釋迦牟尼教團。這一說法是否可靠,就值得研究了。

  佛典記載,耶舍出家後不久,釋迦牟尼又化度迦葉、舍利弗、目犍連等一批弟子。據說迦葉、舍利弗、目犍連等本來就是一些宗教團體的領袖,他們投入佛教教團,無疑增加了佛教聲威與吸引力。其後,釋迦牟尼回到家鄉,釋迦族的一批青年都跟隨釋迦牟尼出家。如難陀、羅睺羅、阿難陀、提婆達多、優波離等。佛教的勢力越來越壯大。起先,釋迦牟尼主要在摩揭陀國活動,摩揭陀國的迦蘭陀長者將一座竹園布施給教團,據說摩揭陀國的頻婆娑羅王在園中建造精了舍,這就是佛經中經常提到的迦蘭陀竹林精舍。後來,憍薩羅國首都舍衛城的須達多長者請釋迦牟尼到憍薩羅國傳教,布施了園林、精舍,就是著名的祇樹給孤獨園。

  前面提到,釋迦牟尼在鹿野苑初轉*輪時,與弟子們都依靠乞食爲生。當時,釋迦牟尼曾經主張比丘應該以“四依住”生活。所謂“四依住”,指:

  (一)糞掃衣,又稱衲衣,即比丘應揀拾世人舍棄的破舊衣,洗濯、縫補後使用。

  (二)乞食,即比丘應依一定行儀乞食,以維持身命。

  (叁)樹下坐,即比丘不應營建屋舍,應隨宜居止于樹下或石窟中,修習禅定。

  (四)陳棄藥,又稱腐爛藥、腐尿藥,即陳年腐朽之藥,有的經典認爲指以牛尿入大黃果中埋藏發酵而成之藥。出家修行之人有病當用陳棄藥治療,不得預儲新好之藥。

  但其後不久,釋迦牟尼對上述四依住便有修正。耶舍出家後,釋迦牟尼曾經應耶舍父親之請,到耶舍家赴齋。後來又接受迦蘭陀長者、須達多長者的布施,搬進竹林精舍給孤獨園。對于這一改變的意義,我們將會在下文討論,但這一改變本身,也說明佛教越來越得到社會人士的支持,這爲佛教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

  釋迦牟尼傳道45年,弟子越來越多,並逐漸散布到其他地方。我認爲,佛弟子向四方散布,大概有兩個原因:首先是傳教的需要。佛教要進一步發展,肯定不能局限在一個區域內,因此不斷以摩揭陀國與憍薩羅國爲中心向四方輻射。其次,古代印度的生産力還不是很發達。許多弟子聚集在一起,共同乞食,會給當地帶來很大的負擔。實際上,有的經典就記載,有些居民因爲比丘經常來乞食而抱怨不休。因此,爲了教團的生存,比丘也需要分散開來。經典記載,外地的比丘來拜見釋迦牟尼,釋迦牟尼往往會詢問他們當地乞食是否順利。由此可見,衣食住行等四緣是否具足,對當時的教團來說,依然是一個嚴重的問題。

  弟子們散布在四方,還帶來其他一些問題。比如說,早期弟子們出家,都由釋迦牟尼親自接受。當時沒有什麼具體的儀式。只要弟子本人提出申請,釋迦牟尼覺得符合條件,說一聲:“善來,比丘!”這個弟子便具備了比丘的身份。但弟子們分散到四方後,在外地遇到請求出家的信徒,不便遠赴釋迦牟尼處得到批准,需要在當地履行加入佛教教團的手續。于是産生出“叁師七證”製度。就是如果某信徒要求出家,必須有10個比丘在場。其中叁師分別是戒和尚、羯磨師、教授師:戒和尚是傳戒儀式的核心人物,也是受戒者所受戒法的傳授者;羯磨師指受戒時行羯磨作法的比丘;教授師指受戒時講說戒德、教示威儀的比丘。擔任叁師須有一定的資格。七證指七位臨場證明的比丘。由上述10人共同完成授予具足戒的儀式。但由于比丘們四處分散,各地比丘的數量並不均勻。《毗尼母經》卷四所載,迦旃延在阿畔提國傳教,當時有人要求出家,但由于沒有足夠的比丘擔任叁師七證,費時十二年,才完成這一授具足戒的儀式。據說其後釋迦牟尼允許那些佛教不發達、比丘人數不多的地方,在舉行授具足戒儀式時,只要有叁師二證,5個比丘就可以了。後人依據上述記載,把可以較爲容易地找到10個比丘舉行授戒儀式的佛教流行中心區,稱爲“佛教中國”,而把比丘人數較少的地區,稱爲“邊地”。

  上述情況表明,隨著佛教的日益發展,各地教團呈現出不平衡性,在日常的生活戒律、教團行事等各方面都出現差異。我們知道,早期佛教教團都以比丘個人修習爲主。只是每逢布薩、安居,才按照地區(界),集中到一起。因此,可以想見:第一、雖然佛教教團主張以年臘排座次,但在某一個地區,會有一些德行較高、能力較強或資曆較老的比丘,成爲當地教團的中心人物,負擔起指導當地教團的修持與其它活動的責任。第二、由于各地的經濟、文化狀態各不相同,教團情況各不相同,比丘的修持又是相當個人的行爲,則岐見的出現,可以說是必然的。

  從現有資料看,釋迦牟尼時代佛教不但在以摩揭陀國、憍薩羅國爲中心的恒河中下遊地區傳播,而且已經流傳到西印度一帶。當時教團的規模到底有多大?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有的研究者認爲,釋迦牟尼早期度化的叁迦葉有弟子一千人,舍利弗、目犍連共有弟子二百五十人。他們皈依佛教後,釋迦牟尼的弟子已經超過一千二百五十人。我以爲這種計算法靠不住。在這裏,“一千”,是500的兩倍;而二百五十是500的二分之一。無論是佛經,還是古印度的其他典籍,都把500這個數字當作“很多”這一意義來表達,是一個約數,而且是一個略爲誇張的約數,並非指真的就是500個。所以常有一個商隊有500商人,一個商人有500輛車,一個牧人有500頭牛,一個農民有500畝地,一個奴隸主有500奴隸,乃至一頭鹿王領導500頭鹿、一個牛群有500頭牛等等。據記載,釋迦牟尼逝世當年,大迦葉領導500比丘舉行第一結集。後代由此引申出五百羅漢,並一一標注名字。但我認爲,這或者說明,直到釋迦牟尼逝世,他的全部弟子,大約還不到500人。就古印度而言,這已經是一個規模相當可觀的團體了。

  比丘尼教團的形成

  比丘尼教團的形成充滿了曲折與故事。

  佛經記載,迦毗羅衛淨飯王76歲(一說97歲)時逝世。釋迦牟尼得知父親去世的消息,特意趕回迦毗羅衛表示悼念。這時,摩诃波阇波提夫人向釋迦牟尼提出出家修道的願望。摩诃波阇波提夫人是釋迦牟尼的姨母,與釋迦牟尼的母親摩耶夫人原爲姐妹。摩耶夫人産後逝世,摩诃波阇波提夫人嫁給淨飯王,承擔起撫育釋迦牟尼的責任,並生育了難陀。此時因丈夫已死,便一心求道。

  關于摩诃波阇波提夫人出家的經過,不同的經典記載略有不同。這裏介紹《五分律》的說法。

  《五分律》卷二十九說:摩诃波阇波提夫人對釋迦牟尼說:“希望您答應讓女人出家,受具足戒。”釋迦牟尼回答:“停止!停止!你不要提這樣的要求。因爲過去諸佛都沒有同意過女人出家。女人們可以皈依佛陀,可以在家剃頭、穿袈裟,努力修習。這樣也可以得到解脫。你們今後就照此修持吧。未來諸佛也將會如此處理女人出家的事。”

  摩诃波阇波提夫人見釋迦牟尼不答應女人出家,便再二、再叁提出哀求,…

《印度佛教講座:教團與弟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