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讲座:教团与弟子
方广锠
佛教是一种社会文化形态。任何社会文化形态都需要一定的载体,才能表现出来,佛教也不例外。佛教从来主张,自己由佛法僧三个部分有机组成,缺一不可。这三个部分,称为“三宝”。其中佛宝,早期指释迦牟尼,后来有了新的涵义。法宝,早期指由释迦牟尼阐明的佛法,其后当然也不断有新的阐发。僧宝,即佛教教团。
“佛教教团”,是我们今天对佛教团体的称呼,印度古代称为“sangha(梵文)”,中文音译为“僧伽”,略称为“僧”。僧伽这个梵文词的基本含义是“众”,但不是一批乌合之众,而是一批以一定方式团结在一起,为一定目标而奋斗的人,亦即“团体”。在古代印度,无论什么团体,都可以叫“僧伽”。佛教组成自己的团体后,也沿用了这个名称。当然,一个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的团体,内部必须团结,所以佛教又把“sangha”意译为“和合众”。既然是一个团体,其成员必须为复数。佛教戒律规定,至少四个出家人聚集在一起,才可以按照规定举行羯磨等仪式。一般认为,四人以上可以称为僧伽。
从整体讲,佛教团体可分为出家与在家两大部份。出家众有比丘(已受具足戒之男性出家人)、比丘尼(已受具足戒之女性出家人)、沙弥(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之男性出家人,一般年龄在20岁以下)、沙弥尼(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之女性出家人)、式叉摩那(受具足戒的前两年,正在学习、受检验期间的沙弥尼)等,在家众有优婆塞(男性信徒)与优婆夷(女性信徒)。关于僧伽的组成,传统有二众、四众、五众、七众等不同的说法。二众指比丘、比丘尼,这是具备完整资格的正式出家人,是佛教的核心成员。四众指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这是佛教最基本的信徒队伍。五众指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其中既有正式出家人,也有候补出家人。七众则是出家五众与在家优婆塞与优婆夷的合称。佛教传统认为,在上述人众中,出家众要高于在家众。在出家众中,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只是候补身份,地位自然比不上比丘、比丘尼。在比丘、比丘尼等出家二众中,比丘的地位又高于比丘尼。
僧宝,主要指佛教教团。但教团由人组成,早期的教团由释迦牟尼及其弟子组成。所以讲教团,除了讲教团的发展历史、各种行事规则外,离不了一个个具体的人。前面我们已经对佛宝与法宝,即释迦牟尼及初期佛教的思想作了简单的介绍,下面谈谈早期的佛教教团与释迦牟尼的一些著名的弟子。
比丘教团的形成
比丘,是梵文bhiksu的音译,又译作“苾刍”。原意为“乞士”,就是出家而依靠乞食维持生活的人。所谓比丘教团,就是依照佛陀教诲,出家修持,以求解脱,并依靠乞食以维持生活的这样一批人的团体。它最早形成于释迦牟尼在鹿野苑初转*轮时期。
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菩提伽耶附近的苦修林修习苦行6年,没有能够寻求到解脱的真谛。于是放弃苦修,到尼莲禅河沐浴,接受村女供献的乳粥,到菩提树下坐禅冥思。下定决心,如果还不能得到正觉,宁可粉身碎骨,也不起身。终于悟道成佛。
释迦牟尼成佛后,感到无尽的愉悦。刚开始,他打算把自己证悟的佛法传播出去。但又觉得这种道理太深奥了,一般人恐怕无法理解。于是打算就此入般涅槃。梵天知道了他的这一想法,连忙从天上下来,劝他千万不可如此,一定要把佛法传播开来,并誓言作佛教的护法。于是释迦牟尼改变初念,决定在人世传教。这就是著名的“梵天劝请”的故事。这个故事成为后代印度佛教雕塑的题材。后代佛教甚至说,每一个佛下世成佛后,都会有短暂的犹豫,这时都会有梵天出面,请佛传教。“梵天劝请”当然是一个神话,但这个神话反映的释迦牟尼悟道后的犹豫,也许有一定的真实性。一个理论家创造出新的理论后,对于世人能否理解自己的理论,大概会有一些担心吧。
释迦牟尼接受了梵天的劝请,决定传教。但是,向谁传教呢?据说释迦牟尼最早想到的是他刚出家时曾经师从过的两位老师。但当他用天眼通寻找两位老师时,发现他们都已逝世。于是他又想起憍陈如等五位伙伴。
关于憍陈如等五人的来历,不同的经典说法不一。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主张,得知释迦牟尼逾城出走后,他的父亲净饭王大为吃惊,连忙追出城外,苦苦哀求释迦牟尼放弃出家的念头,返回迦毗罗卫。但释迦牟尼不为所动。净饭王无法,又不放心释迦牟尼独自一人离家,于是派遣憍陈如等五人随同。有记载说,这五个人有的是释迦牟尼父系的亲属,有的是他母系的亲属。他们从释迦牟尼出家起一直伴随着他,并一同在苦修林里修习苦行。当他们看到释迦牟尼放弃苦行,以为释迦牟尼修道的信心退堕了,便离开释迦牟尼,来到鹿野苑。
释迦牟尼决定向憍陈如等宣讲佛法后,也来到鹿野苑。经典记载,由于对释迦牟尼放弃苦行心怀不满,所以憍陈如等看见释迦牟尼走过来,便相互约定:“等悉达多过来,我们谁都不理会他。”但是,等到释迦牟尼来到面前,见到释迦牟尼庄严的宝相,他们一个个不由地匍匐在释迦牟尼脚下,顶礼膜拜。
经典记载,释迦牟尼先为他们宣讲了既不放纵自己,也不刻意追求苦行的生活“中道”,然后宣说了自己在菩提树下证悟的四谛十二因缘。这就是佛教史上著名的“初转*轮”。憍陈如等为这一全新的理论所折服,全体皈依释迦牟尼,成为第一批佛弟子。佛教认为,从这时候开始,佛教教团正式形成,佛教三宝具足。按照我们前面的计算,这一年应该是公元前531年。
《四分律》记载,释迦牟尼在鹿野苑对憍陈如等五人初转*轮,当他为三人说法时,另二人就去乞食。乞讨回来的食物供六人食用。当他为二人说法时,另三人就去乞食以供六人食用。这一记载表明,佛教教团成立初期,依靠乞食维持生活,这大概是“比丘”得以命名的原因吧。当然,比丘这种“乞士”与一般意义上的叫化子是完全不同的。隋吉藏《法華義疏》说:“比丘名為乞士,上從如來乞法以練神,下就俗人乞食以資身,故名乞士。世之乞人,但乞衣食,不乞於法,不名比丘。”说明两者的区别:一个是求法、求解脱;一个只不过混口饭充饥、混件衣遮体而已。
后代对比丘有种种解释。《十诵律》卷一及《俱舍论》卷十五认为有四种比丘:
1. 名字(名想)比丘:徒有虚名,行不符实者。
2. 自言(自称)比丘:没有受具足戒就剃除须发、披著袈裟,或没有如法受具足戒者。
3. 为乞(乞丐)比丘:为了乞食而冒名者。
4. 破烦恼(破惑)比丘:能知见、断诸漏结缚烦恼、拔尽根本的比丘。
《四分律》卷一则列举名字、相似、自称、善来、乞求、着割截衣、破结使等七种比丘;而《大宝积经》卷一一四列举了阿兰若、乞食、畜粪扫衣、树下、冢间、露处等六种比丘。
上面不同的名称,反映出三点:第一、随着佛教的发展,出现了其他各色人等寄附、冒充等情况。第二、教团内的部分成员不能真正严守戒律,精进修行。第三、后代不同的佛教教团及比丘,生活形态各不相同。关于这一点,我们下文还要涉及。
在有关比丘的各种解释中,《大智度论》卷三(大正25 / 79c)中的五种比丘的说法很有意思:
“云何名比丘?比丘名乞士,清净活命故名为乞士。……复次,比丘名破烦恼,能破烦恼故名比丘。复次,出家人名比丘,譬如胡汉羌虏各有名字。复次,受戒时自言我某甲比丘尽形寿持戒,故名比丘。复次,比名怖,丘名能,能怖魔王及魔人民。当出家剃头著染衣受戒,是时魔怖。何以故怖?魔王言是人必得入涅槃。”
上述五种比丘中,乞士、破烦恼、净持戒等三种,与前面《十诵律》等典籍所说没有本质区别。但说比丘是“出家人”,就很值得追究。因为在印度,比丘本来就是出家人,这是不言而喻,完全不必专门指出的。《大智度论》为什么要特意标明呢?我想,这里有两种可能:第一,《大智度论》是中期大乘的典籍。我们知道,初期大乘时期,有一批在家信徒特别活跃,对大乘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是否在这些人中,曾经有人自称“比丘”,因此《大智度论》要特别提出指正,说明只有出家人才能称为比丘呢?第二,《大智度论》是鸠摩罗什翻译的。我们知道,鸠摩罗什翻译这部著作时,作了大量的删节。而鸠摩罗什从事翻译活动时,也常常采用编译的方式。我们也知道,当时鸠摩罗什已经还俗。那么,这一内容是否有可能是鸠摩罗什翻译时加入的呢?
说“比名怖,丘名能”,这就更加值得追究。bhiksu这个梵文词不能分割,在梵文中也没有“能怖”的意思。在后代的中国佛教经疏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类任意割裂佛教名词,加以任意解释的事例。但这种事例在翻译大师鸠摩罗什的译著中竟然也有,实在让人匪夷所思。由此,佛典的翻译在中国佛教发展中真实作用,的确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总之,比丘是佛教男性出家人的正式称呼。《大智度论》卷三认为,在人生解脱的道路上,比丘是因,阿罗汉是果。只有出家为比丘,才能最终成就阿罗汉果。所以把比丘的破烦恼、怖魔、乞士等三义,与阿罗汉的杀贼、应供、无生等三义,合称为“因果六义”。
中国人常把男性出家人称为僧或者和尚。其实,如前所述,“僧”本来是“僧伽”的略称,不用来单独称呼某一个人。而“和尚”,原指德高望重的出家人,也指传授戒法时的亲教师。后来尊称泛滥,所有的比丘,不论其德行如何,都被称为和尚。而随着佛教的衰落,社会上人们对佛教观感的变迁,和尚这个原本高贵的称号,却又成了部分人贬低比丘的俗称。这一名称的演变,实在让人感叹。
比丘教团的发展
初转*轮后不久,释迦牟尼又将鹿野苑的耶舍收为弟子。
根据《过去…
《印度佛教讲座:教团与弟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