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学的历程和我们的先学>(《真宗教学研究》第2号,真宗同学会1978·11)P.15.vi 水野梅晓《支那佛教近世史的研究》(支那时报社1925)P.58.vii 陈继东:《清末佛教之研究----以杨文会为中心----》(山喜房佛书林2003·02),<清末日本传来佛教典籍考>(清·杨文会撰《杨仁山全集》附录P.639~678,周继旨校点,黄山书社2000.以下简称《全集》)、<南条文雄与清末佛教>(《佛教文化研究论集》2,东京大学佛教青年会1998)、<日本《大臧经报》中杨文会之资料考>(湛如主编《华林》第一卷,中华书局2001)、<有关在日本举行的杨文会居士追悼会之资料>(《全集》P.625~638)、<杨文会与马鸣宗>(《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46卷第2号、1998·03)<清代试经制的废止及其影响>(《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50卷第2号、2002·03);中村薰:<杨仁山的日本净土宗批判>(同着《中国华严净土思想之研究》、法臧馆2001·03)、<杨仁山的真宗批判>(《日本佛教学会年报》第六十七号、2001年度)、<杨仁山与小栗栖香顶----特就关于真宗七高僧之论争>(《同朋佛教》第38号、同朋大学佛教学会2002·07).viii 道端良秀《中国佛教史》(改订新版、法臧馆)P.236.ix 陈继东<有关在日本举行的杨文会居士追悼会之资料>(《全集》附录)P.623.x 中村薰<杨仁山的日本净土宗批判>(同着《中国华严净土思想之研究》)P.260.xi 欧阳渐<杨仁山居士事略>(《全集》P.581~589,以下简称<事略>)P.581.xii 吴丽玉<近代佛教先觉者杨文会>(台湾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1990·06)P11.吴丽玉在注释中解释道:杨文会在<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圆图跋>(《全集》P.390)中,称此图是拙道人所设计的.但从<杨仁山居士事略>得知,事实上是杨仁山自己设计的.由此判断杨仁山亦以拙道人自称.xiii 武延康<深柳大师与深柳堂>(《法音》第198期,2001·02)P29.关于“深柳堂”,杨文会<道德经发隐叙>(《全集》P.235)结尾署名时称“光绪癸卯季春之石埭杨文会识于白下深柳堂”.关于“深柳大师”,在其弟子欧阳竟无《欧阳大师遗集》(蔡宽宽主编,台北新文丰1976·10)中的<瑜伽师地论叙·绪言第六>和<竟无小品>中均可见到.xiv <事略>,《全集》P.581.xv 《全集》P.415.xvi <事略>,《全集》P.581.xvii <与陈南陔采兰书>,《全集》P.438.xviii <谢客启>,《全集》P.416.xix <与释惟净书一>,《全集》P.428.xx <杨朴庵家传>(方宗诚《柏堂集》续编12卷,光绪中刊本,大谷大学藏).xxi 《清曾文正(国藩)公年谱》(新编中国名人年谱集成,王云五主编、清黎庶昌编,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P.12.xxii 朱东安《曾国藩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P.43.团练,简单地说就是地方武装.xxiii <杨朴庵家传>.xxiv武延康<深柳大师与深柳堂>(《法音》第198期2001·02)P.33注释(1)张芾.xxv <事略>,《全集》P.581.xxvi 朱东安《曾国藩传》P.43.xxvii 李志茗《晚清四大幕府》(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05,以下简称《四大幕府》)P.8.xxviii 《四大幕府》P.100·101·104·105.关于曾国藩幕府的幕僚人数有421人和497人等两种说法.xxix 《四大幕府》P.8.xxx 《四大幕府》P.151.xxxi 《四大幕府》P.145.xxxii 赵杨步伟<先祖仁山之生平>(台湾《菩提树》杂志第95号,1960·10,以下简称<生平>)P.6.xxxiii <事略>,《全集》P.582.xxxiv <生平>P.6.xxxv 《四大幕府》P.128xxxvi <事略>,《全集》P.581.xxxvii <事略>,《全集》P.582.xxxviii <事略>,《全集》P.583.xxxix <生平>P.7.xl 《清史稿校注》第二册P.913(国史馆印行1989).xli 《怀旧录》P.139中“(支那)公使馆内有书记生杨文会”一句.另一方面,<生平>P.7中又有“名义上一参赞”等参赞说.xlii 张伟雄《文人外交官的明治日本----中国初代驻日公使团之异文化体验》(柏书房1999)P.16xliii 《清史稿校注》第十三册P.10505(国史馆印行1989).xliv <事略>,《全集》P.583.xlv 南条文雄<忆杨文会氏>(《中外日报》第3537号、1911·11·12)。
xlvi <事略>,《全集》P.583。
xlvii <事略>,《全集》P.582。
xlviii <事略>,《全集》P.581。
xlix <生平>P.6~7。
l 池田鲁参《现代语译 大乘起信论----说佛教普遍性----》(大臧出版1998)P.106。li 杨文会<佛教初学课本>,《全集》P.118。
lii <杨文会与马鸣宗>(《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46卷第2号、1998·03)P.884。liii 杨文会<会刊古本起信论义记缘起>,《全集》P.370。
liv 杨文会<起信论真妄生灭法相图跋>,《全集》P.390。
lv 杨文会<与李小芸国治书一>,《全集》P.439。
lvi 南条文雄《怀旧录——始于梵文》(平凡社1979,东洋文库359,以下简称《怀旧录》)P.13。lvii 见南条文雄《南条文雄自叙传》(传记丛书127,(日本)大空社1993年。以下简称《自叙传》)P.2~3和P.12。lviii 《辉煌于乡土的学者 溪毛芥南条文雄父子展》(大垣市教育委员会发行1991·03)P.20。lix 菱田毅斋、菱田海鸥父子二人均为大垣藩士。尤其是海鸥善诗文,明治维新以后曾历任福岛县和青森县的知事、以及长崎县和广岛县的审判官等,着有《海鸥遗稿》等。lx 《自叙传》P.5。
lxi 野村藤荫,1868年开设鸡鸣(私)塾,1873~85年先后在兴文义校、师范研习学校、歧阜县第一中学兼歧阜县师范学校、华阳学校大垣分校等地执教,大凡出身于西浓(指歧阜县西部)的名人鲜有不受教于野村先生者。着有《左氏传评释》、《藤荫诗文稿》等。lxii 以上未注明处乃分别引自《自叙传》中P.6、P.8、 P.17和 P.21。
lxiii 马克斯·缪勒<南条·文雄>(《南条先生》,南条先生颂德纪念会编辑1942)P.8。lxiv 《宗报等机关志复刻版1》(真宗大谷派宗务所出版部1989,以下简称《复刻版》)P.234。lxv 柏原佑泉《日本佛教史 近代》(吉川弘文馆1998)P.71-72。
lxvi <法嗣样申残直书写>,载于《复刻版1》P.4。
lxvii 《怀旧录》P.83。
lxviii 三明智彰<明治初期真宗大谷派的教育研究及其体制——以护法场·学校组织为中心>(真宗综合研究所研究纪要、大谷大学1993·11)P.87。lxix 《自叙传》P.23。
lxx 《复刻版1》P.10和P.108。
lxxi 《怀旧录》P.78。
lxxii 《怀旧录》P.79。
lxxiii <沼僧淳氏宛>(明治十五年一月一日),《南条先生遗芳》(南条先生遗芳刊行会编辑兼发行1942)P.443上段。lxxiv 《复刻版1》 P.232。
lxxv 杨文会<与日本笠原研寿·南条文雄书>,(清·杨文会撰、周继旨校点《杨仁山全集》中之<等不等观杂录>卷七P.472-517,黄山书社2000。以下简称《全集》)lxxvi 《复刻版》P.9。
lxxvii 木场明志<明治前半期东本愿寺的中国布教>(《亲鸾大系》历史篇第十九卷·近代真宗)P.345。lxxviii 《东本愿寺上海开教六十年史》(高西贤正,东本愿寺上海别院1937。以下简称《六十年史》)P.31-32和P.42。lxxix 虽然目前尚没有找到杨仁山第一次赴欧的详细日期的有关资料,但是据《曾纪泽日记》(《全集》P.602)“清光绪四年(1878)十一月初九 辰正舟抵西贡”,可以推测杨仁山一行于当年旧历十月底或十一月初离开中国。lxxx 《六十年史》P.360-361。
lxxxi 北方即指北方蒙(1850-1905)。北方蒙乃金泽市常福寺出身,名蒙,字心泉,号月庄,又称小雨、云迸、文字禅室主人、听松阁主人,海外自称亿松阁主人、酒肉和尚等。1871年作为日本驻清朝副使长三洲的随员到北京。同年在东本愿寺翻译局就学,并开始与南条文雄交往。1877年作为东本愿寺支那布教事务负责人到上海。后来成为1899年创办的金陵东文学堂第一任校长。lxxxii 《宗报》第一号(1898·10·23)P.16。文中的标点符号乃作者添加。lxxxiii 《复刻版》P.234。
lxxxiv 《怀旧录》P.105。
lxxxv 末松谦澄 <书航西诗稿后>(南条文雄《航西诗稿》1893(非卖品))。lxxxvi 陈远济(
-1884)∶字子忍或松生,是驻英公使曾纪泽的妹夫,时任驻英公使馆参赞。颇好诗。lxxxvii 《怀旧录》P.106。lxxxviii 南条文雄<忆杨文会·下>(《中外日报》第3537号、1911·11·12)。lxxxix 《令知会杂志》第十号(1885·01·21)联句一∶奇逢海外叙今宵 (左秉隆∶字子兴。公使馆翻译)
谈笑熟来忘市嚣 (南条)绝业千秋传梵呗 (陈远济)无声诗句彻重霄 (杨仁山)联句二∶何年尊酒复论文 (左) 天外书生似水云 (南)会向蓬瀛觅仙侣 (陈) 相逢一笑慰离群 (杨)xc 南条文雄<学窗杂录>连载于《令知会杂志》第九号(1884·12)、第十号(1885·01)、第十二号(1885·03)、第十三号(1885·04)上。
《十九世纪末期中日佛教交流史的研究——南条文雄与杨文会的相识日期考(李贺敏)》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