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九世紀末期中日佛教交流史的研究——南條文雄與楊文會的相識日期考(李賀敏)▪P4

  ..續本文上一頁學的曆程和我們的先學>(《真宗教學研究》第2號,真宗同學會1978·11)P.15.vi 水野梅曉《支那佛教近世史的研究》(支那時報社1925)P.58.vii 陳繼東:《清末佛教之研究----以楊文會爲中心----》(山喜房佛書林2003·02),<清末日本傳來佛教典籍考>(清·楊文會撰《楊仁山全集》附錄P.639~678,周繼旨校點,黃山書社2000.以下簡稱《全集》)、<南條文雄與清末佛教>(《佛教文化研究論集》2,東京大學佛教青年會1998)、<日本《大臧經報》中楊文會之資料考>(湛如主編《華林》第一卷,中華書局2001)、<有關在日本舉行的楊文會居士追悼會之資料>(《全集》P.625~638)、<楊文會與馬鳴宗>(《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46卷第2號、1998·03)<清代試經製的廢止及其影響>(《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50卷第2號、2002·03);中村薰:<楊仁山的日本淨土宗批判>(同著《中國華嚴淨土思想之研究》、法臧館2001·03)、<楊仁山的真宗批判>(《日本佛教學會年報》第六十七號、2001年度)、<楊仁山與小栗棲香頂----特就關于真宗七高僧之論爭>(《同朋佛教》第38號、同朋大學佛教學會2002·07).viii 道端良秀《中國佛教史》(改訂新版、法臧館)P.236.ix 陳繼東<有關在日本舉行的楊文會居士追悼會之資料>(《全集》附錄)P.623.x 中村薰<楊仁山的日本淨土宗批判>(同著《中國華嚴淨土思想之研究》)P.260.xi 歐陽漸<楊仁山居士事略>(《全集》P.581~589,以下簡稱<事略>)P.581.xii 吳麗玉<近代佛教先覺者楊文會>(臺灣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06)P11.吳麗玉在注釋中解釋道:楊文會在<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圓圖跋>(《全集》P.390)中,稱此圖是拙道人所設計的.但從<楊仁山居士事略>得知,事實上是楊仁山自己設計的.由此判斷楊仁山亦以拙道人自稱.xiii 武延康<深柳大師與深柳堂>(《法音》第198期,2001·02)P29.關于“深柳堂”,楊文會<道德經發隱敘>(《全集》P.235)結尾署名時稱“光緒癸卯季春之石埭楊文會識于白下深柳堂”.關于“深柳大師”,在其弟子歐陽竟無《歐陽大師遺集》(蔡寬寬主編,臺北新文豐1976·10)中的<瑜伽師地論敘·緒言第六>和<竟無小品>中均可見到.xiv <事略>,《全集》P.581.xv 《全集》P.415.xvi <事略>,《全集》P.581.xvii <與陳南陔采蘭書>,《全集》P.438.xviii <謝客啓>,《全集》P.416.xix <與釋惟淨書一>,《全集》P.428.xx <楊樸庵家傳>(方宗誠《柏堂集》續編12卷,光緒中刊本,大谷大學藏).xxi 《清曾文正(國藩)公年譜》(新編中國名人年譜集成,王雲五主編、清黎庶昌編,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P.12.xxii 朱東安《曾國藩傳》(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P.43.團練,簡單地說就是地方武裝.xxiii <楊樸庵家傳>.xxiv武延康<深柳大師與深柳堂>(《法音》第198期2001·02)P.33注釋(1)張芾.xxv <事略>,《全集》P.581.xxvi 朱東安《曾國藩傳》P.43.xxvii 李志茗《晚清四大幕府》(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05,以下簡稱《四大幕府》)P.8.xxviii 《四大幕府》P.100·101·104·105.關于曾國藩幕府的幕僚人數有421人和497人等兩種說法.xxix 《四大幕府》P.8.xxx 《四大幕府》P.151.xxxi 《四大幕府》P.145.xxxii 趙楊步偉<先祖仁山之生平>(臺灣《菩提樹》雜志第95號,1960·10,以下簡稱<生平>)P.6.xxxiii <事略>,《全集》P.582.xxxiv <生平>P.6.xxxv 《四大幕府》P.128xxxvi <事略>,《全集》P.581.xxxvii <事略>,《全集》P.582.xxxviii <事略>,《全集》P.583.xxxix <生平>P.7.xl 《清史稿校注》第二冊P.913(國史館印行1989).xli 《懷舊錄》P.139中“(支那)公使館內有書記生楊文會”一句.另一方面,<生平>P.7中又有“名義上一參贊”等參贊說.xlii 張偉雄《文人外交官的明治日本----中國初代駐日公使團之異文化體驗》(柏書房1999)P.16xliii 《清史稿校注》第十叁冊P.10505(國史館印行1989).xliv <事略>,《全集》P.583.xlv 南條文雄<憶楊文會氏>(《中外日報》第3537號、1911·11·12)。

  xlvi <事略>,《全集》P.583。

  xlvii <事略>,《全集》P.582。

  xlviii <事略>,《全集》P.581。

  xlix <生平>P.6~7。

  l 池田魯參《現代語譯 大乘起信論----說佛教普遍性----》(大臧出版1998)P.106。li 楊文會<佛教初學課本>,《全集》P.118。

  lii <楊文會與馬鳴宗>(《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46卷第2號、1998·03)P.884。liii 楊文會<會刊古本起信論義記緣起>,《全集》P.370。

  liv 楊文會<起信論真妄生滅法相圖跋>,《全集》P.390。

  lv 楊文會<與李小芸國治書一>,《全集》P.439。

  lvi 南條文雄《懷舊錄——始于梵文》(平凡社1979,東洋文庫359,以下簡稱《懷舊錄》)P.13。lvii 見南條文雄《南條文雄自敘傳》(傳記叢書127,(日本)大空社1993年。以下簡稱《自敘傳》)P.2~3和P.12。lviii 《輝煌于鄉土的學者 溪毛芥南條文雄父子展》(大垣市教育委員會發行1991·03)P.20。lix 菱田毅齋、菱田海鷗父子二人均爲大垣藩士。尤其是海鷗善詩文,明治維新以後曾曆任福島縣和青森縣的知事、以及長崎縣和廣島縣的審判官等,著有《海鷗遺稿》等。lx 《自敘傳》P.5。

  lxi 野村藤蔭,1868年開設雞鳴(私)塾,1873~85年先後在興文義校、師範研習學校、歧阜縣第一中學兼歧阜縣師範學校、華陽學校大垣分校等地執教,大凡出身于西濃(指歧阜縣西部)的名人鮮有不受教于野村先生者。著有《左氏傳評釋》、《藤蔭詩文稿》等。lxii 以上未注明處乃分別引自《自敘傳》中P.6、P.8、 P.17和 P.21。

  lxiii 馬克斯·缪勒<南條·文雄>(《南條先生》,南條先生頌德紀念會編輯1942)P.8。lxiv 《宗報等機關志複刻版1》(真宗大谷派宗務所出版部1989,以下簡稱《複刻版》)P.234。lxv 柏原佑泉《日本佛教史 近代》(吉川弘文館1998)P.71-72。

  lxvi <法嗣樣申殘直書寫>,載于《複刻版1》P.4。

  lxvii 《懷舊錄》P.83。

  lxviii 叁明智彰<明治初期真宗大谷派的教育研究及其體製——以護法場·學校組織爲中心>(真宗綜合研究所研究紀要、大谷大學1993·11)P.87。lxix 《自敘傳》P.23。

  lxx 《複刻版1》P.10和P.108。

  lxxi 《懷舊錄》P.78。

  lxxii 《懷舊錄》P.79。

  lxxiii <沼僧淳氏宛>(明治十五年一月一日),《南條先生遺芳》(南條先生遺芳刊行會編輯兼發行1942)P.443上段。lxxiv 《複刻版1》 P.232。

  lxxv 楊文會<與日本笠原研壽·南條文雄書>,(清·楊文會撰、周繼旨校點《楊仁山全集》中之<等不等觀雜錄>卷七P.472-517,黃山書社2000。以下簡稱《全集》)lxxvi 《複刻版》P.9。

  lxxvii 木場明志<明治前半期東本願寺的中國布教>(《親鸾大系》曆史篇第十九卷·近代真宗)P.345。lxxviii 《東本願寺上海開教六十年史》(高西賢正,東本願寺上海別院1937。以下簡稱《六十年史》)P.31-32和P.42。lxxix 雖然目前尚沒有找到楊仁山第一次赴歐的詳細日期的有關資料,但是據《曾紀澤日記》(《全集》P.602)“清光緒四年(1878)十一月初九 辰正舟抵西貢”,可以推測楊仁山一行于當年舊曆十月底或十一月初離開中國。lxxx 《六十年史》P.360-361。

  lxxxi 北方即指北方蒙(1850-1905)。北方蒙乃金澤市常福寺出身,名蒙,字心泉,號月莊,又稱小雨、雲迸、文字禅室主人、聽松閣主人,海外自稱億松閣主人、酒肉和尚等。1871年作爲日本駐清朝副使長叁洲的隨員到北京。同年在東本願寺翻譯局就學,並開始與南條文雄交往。1877年作爲東本願寺支那布教事務負責人到上海。後來成爲1899年創辦的金陵東文學堂第一任校長。lxxxii 《宗報》第一號(1898·10·23)P.16。文中的標點符號乃作者添加。lxxxiii 《複刻版》P.234。

  lxxxiv 《懷舊錄》P.105。

  lxxxv 末松謙澄 <書航西詩稿後>(南條文雄《航西詩稿》1893(非賣品))。lxxxvi 陳遠濟(

  -1884)∶字子忍或松生,是駐英公使曾紀澤的妹夫,時任駐英公使館參贊。頗好詩。lxxxvii 《懷舊錄》P.106。lxxxviii 南條文雄<憶楊文會·下>(《中外日報》第3537號、1911·11·12)。lxxxix 《令知會雜志》第十號(1885·01·21)聯句一∶奇逢海外敘今宵 (左秉隆∶字子興。公使館翻譯)

  談笑熟來忘市囂 (南條)絕業千秋傳梵呗 (陳遠濟)無聲詩句徹重霄 (楊仁山)聯句二∶何年尊酒複論文 (左) 天外書生似水雲 (南)會向蓬瀛覓仙侶 (陳) 相逢一笑慰離群 (楊)xc 南條文雄<學窗雜錄>連載于《令知會雜志》第九號(1884·12)、第十號(1885·01)、第十二號(1885·03)、第十叁號(1885·04)上。

  

《十九世紀末期中日佛教交流史的研究——南條文雄與楊文會的相識日期考(李賀敏)》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