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怀业时语略释•日月星▪P5

  ..续本文上一页许也不具足。面对众生的无依无救,我们怎能不发大心作大商主将他们引至解脱宝洲呢?

  乙四、教诲护持高尚善规

  正法精华即是此善心,世法根本依赖利他行,

  无愧谄诳恶行如毒弃,护持高尚善规我心语。

  世尊所宣一切正法的精华即是此贤善的心地,成就一切世法的根本无不依赖利他的善行。善缘诸弟子,你们对于无愧谄诳及害他的恶行应如弃毒一般断除,对高尚的善规应当尽力守护、行持,这是老父我的心语。

  “人道未尽,佛道焉成?”此语开示我们:一切三乘佛法的成就都必须建立在人天善法的基础之上,否则没有人道的基础,妄自高攀圣境,结果只会冰上筑屋一无所成。因此,为了引导众生顺利趋入出世间的解脱,诸佛菩萨首先安立共世间的人天乘法,作为向上的阶梯,历代大德也都以身垂范,涉俗利生,励力扶持、践行人道的善规。此处上师不违传统,再再教诫弟子:欲求高深佛道,首先需要培养贤善的人格,护持高尚的善规。否则,如果连起码人格都不具足,何以堪为行持三乘解脱道的法器呢?《华严经》云:“牛饮水成乳,蛇饮水成毒。”印度单巴桑吉云:“若不如法而行持,正法反成恶趣因。”人格下劣者学法不但于己无利,而且以其劣行会玷污法门、损坏三宝的清净形象。佛世之时,有善星比丘、提婆达多等,他们多年随佛学法,不但没有清净相续,反而坚固了我慢和邪见,以致造下毁佛乱法的重罪。如是相续中的深重恶习若不能净化,则无缘受持佛法、趋入解脱,因非贤善法器纵然降下醍醐也会被此恶性之毒所染而成毒药。无垢光尊者说:“人格下劣者属无暇之身,因为其心不能与法相应故。”华智仁波切说:“因自相续恶劣,连芝麻许的善良人格也不具有,一切行为均无进步。”

  从摄化众生来说,佛子本应以身作则、轨范人天,自己行持高尚的善规,自然以高尚德行能感化世人令其皈敬三宝。相反,以佛子身份三门放逸为恶,自己的人格既趋下流,如何不让世人轻视、毁谤三宝呢?所以度生唯在以德感化,此为根本,倘能以佛法庄严身心,三门寂静,念念慈悲,以此高风懿行自能俯仰无愧,又何愁世人不心生景仰呢?如是必可作世间人天之楷模、出世解脱之导师。

  鉴于以上贤善人格的重要,上师将一切善规的精要摄为修持善心与利他行,以此殷切嘱咐我们护持高尚的善规。因为建立一切善规的目的无非是要规范人们的身心行为,使其在心行上守持贤善、断除恶劣。为何要断恶行善呢?因为善心是八万四千法蕴的精华,利他行是世法的根本,所以二者应当励力奉行。相反,无愧谄诳等恶心是佛法的怨敌,恶行是世法的祸根,必须励力断除。上师在此偈中,言简意赅地点出了取舍的要点,正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佛教宗旨所在。

  为何说善心是正法的精华呢?因为心是轮涅万法的作者,一切根身器界无不由此心造业而感,善恶的判定也全视内在的发心如何,心若善则一切皆善,心若恶则一切皆恶,譬如树根是药则从根所生的枝叶花果无不是药,树根是毒则枝叶花果悉皆是毒。所以,如果以善心摄持,一切身口作业都成善妙,相反如果以恶劣发心摄持,虽然作表面的身语善行,唯一只是恶业。《中观四百论》云:“除心则行等,不见有福等,是故诸业中,意业为主要。菩萨由意乐,若善若不善,一切成善妙。”宗喀巴大师云:“心善地道亦贤善,心恶地道亦恶劣,一切依赖于自心,故应精勤修善心。”

  概而言之,人天乘法的精华是行持十善的善心,大乘法的精华是为利有情愿成佛的菩提心,出世法的精华是远离实执的妙心,这样归摄可见八万四千法蕴的精华唯一只是贤善之心。华智仁波切说:“如果为了易于理解而将四无量心之意义作一归纳,则可摄于心地善良之中,所以我们应当随时随地唯一修学心地善良。”上师法王如意宝在《三世佛语合而为一》中如是总结:“三世一切诸如来,所有深广之法理,摄于善心善行中,诸具缘者当实修。”

  利他善行与世法的关系如何呢?利他行是一切世法得以圆满的根本,也是世界和平安宁的保证。人规的范畴极广,大到治国平天下,小到修身齐家,无不包罗。社会是个体的总集,个体的修养素质综合起来决定了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准,而一切道德修养的核心即是行持利他行。假如社会的每个成员都能敦伦尽分,在各自本位上行持利他之行,领导仁爱,下属忠诚,子女孝顺,父母慈爱,人与人交往言而有信,相互尊重爱护,这样行于正轨,则个人的利益、家庭的维系、集体的发展、国家的稳定都能一一保证。否则,如果人人都自私自利,为满一己的私欲,置家庭、集体、国家的利益于不顾,这样丧失利他之行,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明争暗斗、陷害报复,则小至个人的生存、家庭的维系,大至国家的稳定都将无法保障,结果必然会现前人心险恶、社会动荡的恶浊乱世。再往后看,由于今生没有积累利他的善行功德,业障深重、无有福德,后世只有感受衰损的痛苦。

  利他行种类很多,如慈悯生灵、矜孤恤寡、尊老爱幼、扶贫济危等,这些可摄为直接与间接两种,其中,身语意不损害他人是间接利他,在此基础上行持六度四摄,主动饶益众生,使他获得暂时究竟的安乐,则是直接利他。《三世佛语合而为一》云:“永断害他及根本,主要精勤求自利,无论直接或间接,除利众生无他行,广大行为当依照,大乘藏中所说行。”

  以上已说明所修之善心与利他行,下面解释所断,即包括无愧、谄诳在内的一切恶心以及损害他人的恶行。所谓无愧,即是造了恶业,在三宝、上师、具德者及众人面前也不感觉羞愧。谄者,即是为了欺骗他人,身口故意作狡诈虚伪的行为,谄曲以不正直为其特性,谄曲之人不堪领受上师、善友的教诲。诳者,即是为了获取名利诈现有德之相,以诡诈邪命为业。

  《大般涅槃经》云:“有二白法能救众生,一惭二愧。惭者自不作罪,愧者不教他作。惭者内自羞耻,愧者发露向人。惭者羞人,愧者羞天。无惭愧者不名为人,名为畜牲。”具惭愧者防御非法,是修行人不可缺少的庄严具。若无惭愧,则与禽兽无异,造恶无有羞愧,丧尽一切功德。《遗教经》中云:“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惭如铁钩,能制人非法,是故比丘常当惭耻,无得暂替,若离惭耻,则失诸功德。有愧之人,则有善法,若无愧者,与诸禽兽无相异也。”全知麦彭仁波切说:“身染不净粪、裸体奔跑并不算是非常可耻,无惭无愧才是最可耻的。不知恩报恩、不顾忌他人恶语、不听受忠言诚语、亲近恶友、交接愚人、无义虚度、唯行恶法、皆离二规……凡此种种都是无有惭愧者。如此之人皆离殊胜善道,无法度化。”《遗教经》云:“谄曲之心,与道相违,是故宜应质直其心。当知谄曲但为欺诳。”经云直心是道场,若心谄诳则永不至道场,而且一切善法都无法成就。龙树菩萨说:“若具谄诳等则不能修持善法。”所以无惭无愧、谄诳、嗔恨、嫉妒、傲慢等一切损害恶心都应如弃毒一般舍弃,而以身口损害他人的恶行更须励力断除。

  总之,我们的身口意三门应当唯一行持利他,努力作到起心动念全思利他,开口动舌、举手运足皆行利他。反之,举心动念无益于人,戒之莫起;开口动舌无益于人,戒之莫言;举手运足无益于人,戒之莫行。

  乙五、教诲修持怀业引导众生往生极乐

  今起我等师徒之会众,依于稀有总集之事业,

  怀柔心境善巧之方便,令众往生乐国我心语。

  我等师徒海会大众从今往后应依四种事业的总集——稀有怀业,运用怀柔心境的善巧方便,任运自在地摄引无边众生往生极乐国,请牢记老父我的这句忠言心语。

  所谓的殊胜事业是以世俗菩提心、空性智慧所摄的饶益众生的殊胜善巧之行。其动机是利他的大悲心,本体是殊胜智慧方便所摄的三门诸行,果是无勤所成办的暂时究竟利益。事业依本体可分息、增、怀、诛四种,其中以修持怀业最为殊胜。因为息增二业是以渐次的方式饶益众生,而诛业必须自身有降伏能力且所诛对象具大罪恶因缘,方能行持,惟有怀业可直接钩摄众生心识迁引令入解脱道。

  怀业的作用即怀柔国王、大臣、王妃、班智达、天、龙、夜叉等有情,摄集验相、证相、功德等圣德,成办衣服、饮食等资具。怀业一旦成就,我们便可自在驾驭有情。有缘众生对待我们会如独子恋母一般依依不舍,弟子事师一般恭敬虔诚,百姓忠君一般心存畏敬,如是凡有所教都能俯首听命依教而行。同时,一切外境都将随之转变,所在之处不论吉凶都会成为弘法利生的吉祥地,受用资具自然圆满,如海功德证相悉皆摄集。如是等等,可谓一事业中成办无量诸事业,因此怀业堪称是稀有总集事业。总之,驾御轮涅万法,速疾成就二种悉地,收集轮涅一切精华,无勤摄引众生令入大乐之地,是为怀业的殊胜力用。

  以上简介了怀业的殊胜功德,下面以上师法王的度生事业再作证明。时值末法,五浊增盛,遍观当今世界,可谓业海茫茫,罪山岌岌,邪魔外道横行于世,众生心性刚强难化,所以浊世度生异常艰难。如果没有殊胜的善巧方便,菩萨也只能发悲心为众生发愿回向而已,上师法王愍念苦海众生故而出兴于世,因以大智鉴知众生难度,若以其它无量方便悉皆难满出世之愿,如是方从方便库中拣出此怀柔心境的无上方便法门。犹如莲花盛开,蜜蜂自然闻香而来,当上师智悲力的莲花开敷时怀柔的妙香随风飘溢,妙香所到之处,一切有缘弟子纷纷回到上师怙主的怀抱,尽情享用上师所赐的妙法甘露,接受法雨的灌顶,尘劳顿除,信心勃发,犹如朵朵葵花向阳开,弟子们身口意三门的所为唯依上师而转,对上师的依恋超胜父母,对上师的教言奉若军令,可以说把自己的身心都交付给上师,前途命运也寄托于上师,这一切都是怀业的力量所致。正因为上师已圆满成就了怀业,以此功德所感,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

《怀业时语略释•日月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