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懷業時語略釋•日月星▪P5

  ..續本文上一頁許也不具足。面對衆生的無依無救,我們怎能不發大心作大商主將他們引至解脫寶洲呢?

  乙四、教誨護持高尚善規

  正法精華即是此善心,世法根本依賴利他行,

  無愧谄诳惡行如毒棄,護持高尚善規我心語。

  世尊所宣一切正法的精華即是此賢善的心地,成就一切世法的根本無不依賴利他的善行。善緣諸弟子,你們對于無愧谄诳及害他的惡行應如棄毒一般斷除,對高尚的善規應當盡力守護、行持,這是老父我的心語。

  “人道未盡,佛道焉成?”此語開示我們:一切叁乘佛法的成就都必須建立在人天善法的基礎之上,否則沒有人道的基礎,妄自高攀聖境,結果只會冰上築屋一無所成。因此,爲了引導衆生順利趨入出世間的解脫,諸佛菩薩首先安立共世間的人天乘法,作爲向上的階梯,曆代大德也都以身垂範,涉俗利生,勵力扶持、踐行人道的善規。此處上師不違傳統,再再教誡弟子:欲求高深佛道,首先需要培養賢善的人格,護持高尚的善規。否則,如果連起碼人格都不具足,何以堪爲行持叁乘解脫道的法器呢?《華嚴經》雲:“牛飲水成乳,蛇飲水成毒。”印度單巴桑吉雲:“若不如法而行持,正法反成惡趣因。”人格下劣者學法不但于己無利,而且以其劣行會玷汙法門、損壞叁寶的清淨形象。佛世之時,有善星比丘、提婆達多等,他們多年隨佛學法,不但沒有清淨相續,反而堅固了我慢和邪見,以致造下毀佛亂法的重罪。如是相續中的深重惡習若不能淨化,則無緣受持佛法、趨入解脫,因非賢善法器縱然降下醍醐也會被此惡性之毒所染而成毒藥。無垢光尊者說:“人格下劣者屬無暇之身,因爲其心不能與法相應故。”華智仁波切說:“因自相續惡劣,連芝麻許的善良人格也不具有,一切行爲均無進步。”

  從攝化衆生來說,佛子本應以身作則、軌範人天,自己行持高尚的善規,自然以高尚德行能感化世人令其皈敬叁寶。相反,以佛子身份叁門放逸爲惡,自己的人格既趨下流,如何不讓世人輕視、毀謗叁寶呢?所以度生唯在以德感化,此爲根本,倘能以佛法莊嚴身心,叁門寂靜,念念慈悲,以此高風懿行自能俯仰無愧,又何愁世人不心生景仰呢?如是必可作世間人天之楷模、出世解脫之導師。

  鑒于以上賢善人格的重要,上師將一切善規的精要攝爲修持善心與利他行,以此殷切囑咐我們護持高尚的善規。因爲建立一切善規的目的無非是要規範人們的身心行爲,使其在心行上守持賢善、斷除惡劣。爲何要斷惡行善呢?因爲善心是八萬四千法蘊的精華,利他行是世法的根本,所以二者應當勵力奉行。相反,無愧谄诳等惡心是佛法的怨敵,惡行是世法的禍根,必須勵力斷除。上師在此偈中,言簡意赅地點出了取舍的要點,正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的佛教宗旨所在。

  爲何說善心是正法的精華呢?因爲心是輪涅萬法的作者,一切根身器界無不由此心造業而感,善惡的判定也全視內在的發心如何,心若善則一切皆善,心若惡則一切皆惡,譬如樹根是藥則從根所生的枝葉花果無不是藥,樹根是毒則枝葉花果悉皆是毒。所以,如果以善心攝持,一切身口作業都成善妙,相反如果以惡劣發心攝持,雖然作表面的身語善行,唯一只是惡業。《中觀四百論》雲:“除心則行等,不見有福等,是故諸業中,意業爲主要。菩薩由意樂,若善若不善,一切成善妙。”宗喀巴大師雲:“心善地道亦賢善,心惡地道亦惡劣,一切依賴于自心,故應精勤修善心。”

  概而言之,人天乘法的精華是行持十善的善心,大乘法的精華是爲利有情願成佛的菩提心,出世法的精華是遠離實執的妙心,這樣歸攝可見八萬四千法蘊的精華唯一只是賢善之心。華智仁波切說:“如果爲了易于理解而將四無量心之意義作一歸納,則可攝于心地善良之中,所以我們應當隨時隨地唯一修學心地善良。”上師法王如意寶在《叁世佛語合而爲一》中如是總結:“叁世一切諸如來,所有深廣之法理,攝于善心善行中,諸具緣者當實修。”

  利他善行與世法的關系如何呢?利他行是一切世法得以圓滿的根本,也是世界和平安甯的保證。人規的範疇極廣,大到治國平天下,小到修身齊家,無不包羅。社會是個體的總集,個體的修養素質綜合起來決定了社會的整體道德水准,而一切道德修養的核心即是行持利他行。假如社會的每個成員都能敦倫盡分,在各自本位上行持利他之行,領導仁愛,下屬忠誠,子女孝順,父母慈愛,人與人交往言而有信,相互尊重愛護,這樣行于正軌,則個人的利益、家庭的維系、集體的發展、國家的穩定都能一一保證。否則,如果人人都自私自利,爲滿一己的私欲,置家庭、集體、國家的利益于不顧,這樣喪失利他之行,人與人之間爾虞我詐、勾心鬥角、明爭暗鬥、陷害報複,則小至個人的生存、家庭的維系,大至國家的穩定都將無法保障,結果必然會現前人心險惡、社會動蕩的惡濁亂世。再往後看,由于今生沒有積累利他的善行功德,業障深重、無有福德,後世只有感受衰損的痛苦。

  利他行種類很多,如慈憫生靈、矜孤恤寡、尊老愛幼、扶貧濟危等,這些可攝爲直接與間接兩種,其中,身語意不損害他人是間接利他,在此基礎上行持六度四攝,主動饒益衆生,使他獲得暫時究竟的安樂,則是直接利他。《叁世佛語合而爲一》雲:“永斷害他及根本,主要精勤求自利,無論直接或間接,除利衆生無他行,廣大行爲當依照,大乘藏中所說行。”

  以上已說明所修之善心與利他行,下面解釋所斷,即包括無愧、谄诳在內的一切惡心以及損害他人的惡行。所謂無愧,即是造了惡業,在叁寶、上師、具德者及衆人面前也不感覺羞愧。谄者,即是爲了欺騙他人,身口故意作狡詐虛僞的行爲,谄曲以不正直爲其特性,谄曲之人不堪領受上師、善友的教誨。诳者,即是爲了獲取名利詐現有德之相,以詭詐邪命爲業。

  《大般涅槃經》雲:“有二白法能救衆生,一慚二愧。慚者自不作罪,愧者不教他作。慚者內自羞恥,愧者發露向人。慚者羞人,愧者羞天。無慚愧者不名爲人,名爲畜牲。”具慚愧者防禦非法,是修行人不可缺少的莊嚴具。若無慚愧,則與禽獸無異,造惡無有羞愧,喪盡一切功德。《遺教經》中雲:“慚恥之服,于諸莊嚴最爲第一。慚如鐵鈎,能製人非法,是故比丘常當慚恥,無得暫替,若離慚恥,則失諸功德。有愧之人,則有善法,若無愧者,與諸禽獸無相異也。”全知麥彭仁波切說:“身染不淨糞、裸體奔跑並不算是非常可恥,無慚無愧才是最可恥的。不知恩報恩、不顧忌他人惡語、不聽受忠言誠語、親近惡友、交接愚人、無義虛度、唯行惡法、皆離二規……凡此種種都是無有慚愧者。如此之人皆離殊勝善道,無法度化。”《遺教經》雲:“谄曲之心,與道相違,是故宜應質直其心。當知谄曲但爲欺诳。”經雲直心是道場,若心谄诳則永不至道場,而且一切善法都無法成就。龍樹菩薩說:“若具谄诳等則不能修持善法。”所以無慚無愧、谄诳、嗔恨、嫉妒、傲慢等一切損害惡心都應如棄毒一般舍棄,而以身口損害他人的惡行更須勵力斷除。

  總之,我們的身口意叁門應當唯一行持利他,努力作到起心動念全思利他,開口動舌、舉手運足皆行利他。反之,舉心動念無益于人,戒之莫起;開口動舌無益于人,戒之莫言;舉手運足無益于人,戒之莫行。

  乙五、教誨修持懷業引導衆生往生極樂

  今起我等師徒之會衆,依于稀有總集之事業,

  懷柔心境善巧之方便,令衆往生樂國我心語。

  我等師徒海會大衆從今往後應依四種事業的總集——稀有懷業,運用懷柔心境的善巧方便,任運自在地攝引無邊衆生往生極樂國,請牢記老父我的這句忠言心語。

  所謂的殊勝事業是以世俗菩提心、空性智慧所攝的饒益衆生的殊勝善巧之行。其動機是利他的大悲心,本體是殊勝智慧方便所攝的叁門諸行,果是無勤所成辦的暫時究竟利益。事業依本體可分息、增、懷、誅四種,其中以修持懷業最爲殊勝。因爲息增二業是以漸次的方式饒益衆生,而誅業必須自身有降伏能力且所誅對象具大罪惡因緣,方能行持,惟有懷業可直接鈎攝衆生心識遷引令入解脫道。

  懷業的作用即懷柔國王、大臣、王妃、班智達、天、龍、夜叉等有情,攝集驗相、證相、功德等聖德,成辦衣服、飲食等資具。懷業一旦成就,我們便可自在駕馭有情。有緣衆生對待我們會如獨子戀母一般依依不舍,弟子事師一般恭敬虔誠,百姓忠君一般心存畏敬,如是凡有所教都能俯首聽命依教而行。同時,一切外境都將隨之轉變,所在之處不論吉凶都會成爲弘法利生的吉祥地,受用資具自然圓滿,如海功德證相悉皆攝集。如是等等,可謂一事業中成辦無量諸事業,因此懷業堪稱是稀有總集事業。總之,駕禦輪涅萬法,速疾成就二種悉地,收集輪涅一切精華,無勤攝引衆生令入大樂之地,是爲懷業的殊勝力用。

  以上簡介了懷業的殊勝功德,下面以上師法王的度生事業再作證明。時值末法,五濁增盛,遍觀當今世界,可謂業海茫茫,罪山岌岌,邪魔外道橫行于世,衆生心性剛強難化,所以濁世度生異常艱難。如果沒有殊勝的善巧方便,菩薩也只能發悲心爲衆生發願回向而已,上師法王愍念苦海衆生故而出興于世,因以大智鑒知衆生難度,若以其它無量方便悉皆難滿出世之願,如是方從方便庫中揀出此懷柔心境的無上方便法門。猶如蓮花盛開,蜜蜂自然聞香而來,當上師智悲力的蓮花開敷時懷柔的妙香隨風飄溢,妙香所到之處,一切有緣弟子紛紛回到上師怙主的懷抱,盡情享用上師所賜的妙法甘露,接受法雨的灌頂,塵勞頓除,信心勃發,猶如朵朵葵花向陽開,弟子們身口意叁門的所爲唯依上師而轉,對上師的依戀超勝父母,對上師的教言奉若軍令,可以說把自己的身心都交付給上師,前途命運也寄托于上師,這一切都是懷業的力量所致。正因爲上師已圓滿成就了懷業,以此功德所感,上至達官顯貴下至平民…

《懷業時語略釋•日月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