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法妙音》-正法明燈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緣起與祈禱
進入聖教之門
一、皈依的內涵
二、皈依的利益
叁、認識皈依的對境
四、生起歸依心的不同方法
五、皈依的分類
六、授皈依的儀軌
七、皈依的學處
什麼是傳承
一、傳承的意義
二、傳承的分類
叁、傳承的重要性
關于弘法的幾點忠告
一、弘法必須發心純淨
二、弘法應重視的叁個基本條件
叁、弘法應注重的方法
叁主要道論淺釋
一、初義
二、正義分叁個部分
叁、末義
放生開示
一、爲什麼要放生
二、放生有什麼利益
叁、應當如何放生
緣起與祈禱
這本小冊子是趁這次來到漢地,抽空和大家交流的一些學佛的體會。現在有很多人學佛的時間不算長,因此從一個初學者的角度,和大家來談了怎麼樣來認識“皈依”和“傳承”這兩個學佛的基本內容,以及弘法時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再粗淺地解釋了一下《叁主要道論》,最後再談了一些對放生的體會。雖然本人聞思和修行還很淺陋,但依止了大恩上師法王如意寶很多年,從他老人家那裏得到了不少從諸佛菩薩和傳承祖師那裏傳下來的清淨傳承。祈願依靠上師叁寶,以及智慧和世間護法神的加持,使這一點法供養能變成明燈,照亮大家的修行之路。
益西彭措
二零零七年神變月十五日
祈禱
圖(略)
一、皈依的內涵
進入聖教之門
今天我們首先來學習一下皈依這個法門。我們首先要知道,皈依是我們學佛邁出的第一步,也是我們學佛的基礎。皈依學得好不好,這個基礎牢不牢,直接關系到我們以後學佛是否能學好,因此我們需要在皈依上下很大的功夫。現在我們就一起來學學“進入聖教之門——皈依”。
一、皈依的內涵
(一)什麼是皈依
什麼是皈依呢?“皈”是皈投,“依”是依靠。簡單來說,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有很多問題和痛苦需要得到解決,其中又有很多超出我們的能力之外,于是我們需要尋找到一個有著巨大能力的對境,來求得其護佑與幫助。
(二)爲什麼要尋求皈依的對境
我們很多人的追求目標,是順順利利、幸福圓滿的生活。但遺憾的是,似乎很多人都感到自己的命運在和自己作對,生活中具有的更多的是坎坷和痛苦。
對于成年人,至少有兩個大的問題擺在每個人的眼前:一是老,二是死。
老是一個每天都在我們身上發生著的事情。盡管佛陀說人從一出生,就開始了老的進程,很多人還是要等過了叁十後才能真正感覺到老的恐怖。臉上剛開始時出現的皺紋,是老給自己發出的第一個信號;然後皮膚粗糙、精力不濟、牙齒松動,一個個接連出現的事實讓我們不得不接受自己已經不再年輕的現實。這是很多人所難以接受,卻又不得不接受的現狀。再多的錢財,再多的化妝品,都無法阻擋這個“老人家”的光臨,這個痛苦是人間的任何藥物、勢力所不能解決的。
死更是我們所害怕的,死是那麼的可怕,以至于雖然天天發生在我們身邊,我們還是盡量不去提起。死意味著我們一生的所有財産、所有感情都將失去,自己之前的所有奮鬥都不再有意義。這是對世俗的人生目標的一個徹底否定。因此當死亡降臨時,很少有人能安然面對。
而且我們只死這一次還不夠,我們已經死過很多次,而且也將面臨更多的死亡。也就是說,死不是我們生命的終點,而只是一個中轉站而已。這意味著我們將一次又一次地經曆這樣的痛苦,這就是佛陀所告訴我們的結生相續的痛苦。什麼是“結生相續”呢?就是今生死了之後,還要再去投生,這樣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始終跳不出生死輪回的圈子。
爲什麼說人死不是如燈滅,而是轉而又投生在輪回中呢?很多再生人的例子,對此作出了確鑿的證明。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思考一下,同一父母所生,同樣的生長環境中成長的小孩,性格卻會有巨大的差異,這根本不是可以用後天因素所能解釋得了的,具體大家可以去學習一下法稱論師的《釋量論》,這本巨著裏對輪回存在的理由作出了清晰的回答。
這個結生相續,上至梵天、無色界天,下至地獄,中間在人道,都同等地存在著。如果不去解決這個最基本的生死痛苦問題,那以這個行苦就會出現無量無邊的生、老、病、死、愛別離、怨僧會、求不得等等的痛苦,其中有上界墮落的苦、地獄寒熱的苦、餓鬼饑餓的苦、修羅鬥爭的苦、旁生沒有自由,被役使以及愚癡的苦。所以,輪回是一個無邊無際的苦海。
在這個苦海當中,我們一方面天天是在叁苦當中,沒有一刹那間斷過,另一方面又在不斷地製造新的苦因。自己對于萬法的真實相絲毫也不認識,那單憑這樣一種無明的力量,可能解脫痛苦嗎?不用說出離整個輪回,就連不墮入叁惡道也不可能。如果輪回會自動停止,痛苦會自動消失,那我們早就應該解脫了。爲什麼一直到今天,我們還在輪回,現在也正在感受人世間的各種痛苦,就連一個疾病也讓我們難以擺脫,更何況其它更深更重更廣的各種痛苦呢?
真正衡量起來,如果我們心中不生起智慧,那就沒有另外的辦法,能消除我們心中的愚癡,也就無法停止製造新的苦因以及消除將要感受的痛苦。事實上,宇宙當中的萬法沒有一個不是按照緣起的規律而存在,苦有苦的因,樂有樂的因。假如對因和果的關系不能正確地認識,也就不能自覺地消去苦因、修集樂因,這樣無因無緣,怎麼可能達到離苦得樂呢?比如我們要種稻子,如果不播種,能不能得稻米呢?肯定得不到。從這個地方,我們要明白,必需要通過學習,生起了智慧才能解決這個離苦得樂的問題,單憑一種迷信是不可能辦到的。
(叁)誰能作爲我們的皈依處
這位幫助我們生起智慧、解決這些生死問題的人首先必須具有智慧,也就是說他自己應該已經擺脫了這些問題的束縛;其次,如果他不樂意來管我們的事,即使找到了他也不可能得到利益。因此衡量這個皈依處,需要有兩個因素,也就是智慧和慈悲。比如一個醫生,如果他醫術不高明,診斷不出病因,治療不了疾病,這樣即使我們完全依靠他也解決不了問題;如果他沒有治療的熱情,那即使他精通治療的方法,我們去依靠他也沒有利益。
這個世間其他各類宗教家、政治家、各領域的專家,或者非人類的天仙、鬼神、山神、樹神、水神等等,首先不符合第一個條件,因爲從它們的論述來看,連他們自己也沒有解決這個痛苦,沒有尋找到痛苦的原因。雖然在外在物質規律上,他們已認識了一分道理,也具有不少改造物質世界的能力,但是這和解決內在生死問題並沒有多大的關系。
比如在現在的數碼高科技時代,聲音通過數碼技術處理可以完整地保存上億年,但是這種高科技怎能使人們的痛苦減輕呢?再比如,電腦中病毒了,技術人員可以解決,但是人中了貪嗔癡的叁毒,又有誰能提供解決辦法呢。世間上這麼多的大學、研究所、咨詢公司裏的專家教授,他們面對死亡時,同樣只能撒手離去,連多留一分鍾也做不到,又有什麼能力來幫助我們呢?
那麼,這個世界上有沒有能幫我們獲得這種智慧的人呢?幸運的是,兩千五百年前,有一位偉人,已經完全解決了生死的問題,他完全了解苦和苦因,了解對治苦和苦因的道,以及苦和苦因寂滅的果,也就是說,他已經獲得了最高的智慧,這位偉人,就是至尊的釋迦牟尼佛。
而且,佛陀還是一位悲心深廣的偉人,他在在處處關注的都是我們衆生的疾苦。佛陀在成道之後,就向五位比丘傳法,這樣在娑婆世界就開始有了佛、法、僧叁寶,之後他把解脫煩惱的方法傳播到了世界很多地方,我們現在也就有了脫離痛苦的方法。
所以,佛陀圓滿具備了上述皈依處的兩個條件。他的出世,是關系一切衆生根本利益的大事,從此,我們就有了真正的皈依處。
有人會想:你又沒有見過佛陀,有什麼根據說佛智悲具足呢,這會不會是一種沒有根據的假設呢?
我們來舉一個愛因斯坦的例子,雖然我們沒有見過愛斯坦,但是通過他的相對論以及這個理論後來推動人類進程的巨大作用,可以相信他具有物理學上的深遠智慧。同樣的道理,通過學習認識到佛陀的教法能讓人離苦得樂,是無誤開示苦因和對治痛苦的正道,就能確信佛陀具有圓滿的智悲力,是真正能爲我們解除一切痛苦的導師,是我們要皈依、跟隨的佛寶。
通過我們對佛陀的教法不斷深入、廣泛的學習,這一點會越來越清晰地顯示出來。比如,怎麼才能從根本上遠離貧窮、疾病、災難、戰爭等,這是人類始終在探索的問題,但一直沒有很清晰、有效的解決辦法,但是佛法卻早已給出了圓滿的方法。佛陀揭示出這些問題,其實都…
《《正法妙音》 正法明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