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助你們獲得皈依的戒體,這一點務必要認識清楚。
(叁)需全面、同等皈依的理由
1、不全面、同等地皈依會讓諸佛菩薩痛心
比如在一個世間大學當中有各類科系,有很多老師在傳授各種學問,而且有無數的學子在求學。作爲一個對知識向往的人,看到這麼多的老師、教法和學生,心中必然産生一種喜悅與崇敬之情。而不會因爲自己喜歡其中某一學科,而輕視、排斥其余的學科。
而佛法的大學更是浩瀚無際,由于衆生有無數種根性和意樂(也就是興趣),所以佛陀示現出法報化叁身,來作爲衆生的導師。這些導師們所傳授的法門從淺到深,有無量無邊,適合各個層次的衆生進行學習,而學習不同法門的僧伽也呈現出各種不同的形式和境界。所有這一切都是叁寶體性的表現,所以應當同等恭敬。我們的眼界不能太狹窄,不能以自己的分別念把本來就是一體,互相不可缺少的叁寶割裂成自己的和別人的,隨意進行取舍,這樣只是毀壞佛教而已,我們不能做這種讓諸佛如來痛心的事。
2、不同等皈依會造下嚴重的罪業
如果我們有分別,必定是落在一邊,要麼皈依要麼不皈依,要麼恭敬要麼不恭敬,不是緣取就是舍棄。這樣如果把佛法僧叁寶全體分成兩分,只對其中的一分皈依、恭敬、護持,那對另一分是什麼態度呢?可以斷定是不皈依、不恭敬、不護持,這是在造一種什麼性質的業呢?是不是緣著尊貴無上的叁寶對境,造下最深重的、墮落惡趣的業呢?
比如對佛法的一部分執著是善妙,是成佛的助緣,而恭敬它、皈依它;對佛法的另一部分執著是不好的,是成佛的障礙,而輕視它、舍棄它,這種輕視、舍棄就是在造謗法業。同理,對佛寶、僧寶也這樣貪執一方、嗔恚一方,就是謗佛、謗僧。一方面說自己皈依叁寶,另一方面又謗佛、謗法、謗僧,這樣有沒有皈依戒呢?必定沒有,反而是佛教的罪人。
3、如果皈依境全面、圓滿,就可以成爲出生最殊勝功德的所依
我們看,一尊佛一個毛孔的功德,即使以佛自己盡虛空際宣說也宣說不完;對四句的聖法聽聞、讀誦的功德也沒辦法以分別心做衡量;一位聖僧安住慈心叁昧的善根也是無量無邊。現在總集起來以十方叁世所有的佛、法、僧作爲皈依境,在這樣的功德大海前皈依、祈禱、供養、隨念功德,當然會産生出無量無邊的功德利益。所以有必要全面、同等地皈依,這是皈依時必須把握的關鍵。
4、不全面、同等皈依和普賢行願相違,不能成佛
如果希求成佛,必須要生起並且實踐普賢菩薩的大行和大願。普賢行願是怎麼樣的呢?其中說到“我隨一切如來學,修習普賢圓滿行,供養過去諸如來,及與現在十方佛,未來一切天人師,一切意樂皆圓滿。”這就是說要普遍供養十方叁世一切佛陀。又說:“所有與我同行者,于一切處同集會,身口意業皆同等,一切行願同修學。”這是說要以十方的一切僧衆作爲菩提道上的道友。 “願持諸佛微妙法,光顯一切菩提行,究竟清淨普賢道,盡未來劫常修習。”這是說要護持、修習、弘揚一切諸佛的教法和證法。
所以,假如不同等皈依十方叁世的所有叁寶,就會成爲生起普賢大願、修持普賢大願的嚴重障礙,也因此無法現前浩瀚無邊的佛果功德大海。
5、一切皈依境同一體性的緣故,需要同等皈依
從究竟上來說,皈依境就是聖衆相續當中的本體空性、自性光明、大悲周遍這叁相無二無別的智慧。既然是同一體性,又怎麼能夠在這上面貪執一個,舍棄另一個呢?這不是自取迷亂嗎?
(四)同等皈依和專修並不矛盾
打個比方,在學校讀書,在某一階段裏,需要在某個班級當中,和幾十個同學共同跟隨幾個老師,學習某些特定的課程,並且在學習內容、次序的安排上都有一定的要求,不能錯亂、混雜,但是對于學校全部的老師、學生和有意義的課程還是都要同等恭敬。如果只重視自己班級的老師、同學和學科,而輕視,或者排斥另外的老師、同學和學科,這只能說明心量、智慧狹小,不具足一個學生應當具備的品德和素質。
同樣,我們修學佛法,在某一階段,需要對某種法專門修學,依止有緣的上師、修持有緣的本尊,這樣才能有所成就,但是從皈依方面來說,所有的叁寶都同等是自己的皈依境。
往往有的修行人把暫時的專修專學顛倒地變成宗派偏執,只皈依自己法脈的上師、教法、僧衆,而輕視和排斥其他法脈的上師、教法、僧衆。打個比方,比如修學淨土,爲了使自己的淨業精純,需要一心祈禱阿彌陀佛、讀誦研習淨土經論,持念阿彌陀佛名號,對于散亂難以攝心的凡夫來說,在最初階段這是極有必要的。但這不是叫我們片面皈依,上師阿彌陀佛的心願也不是這樣的,我們看阿彌陀佛是怎麼發願的,他發願:所有的衆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後,都得到神通自在波羅蜜多,都能在一念頃前往百千佛刹當中,供養無量的諸佛,這條願不成就,就不成佛。所以上師阿彌陀佛也是加持我們能做到同等供養恭敬十方諸佛。
而且在“淨土五經”之一的《普賢行願品》當中說,往生獲得授記之後,經過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普遍在十方不可說不可說的世界,以自己的智慧力,隨衆生心而爲利益。怎麼利益呢?就是隨順衆生的根機、意樂,宣說不同的法門,應當以小乘法度化就對他說小乘法,應當以大乘法度化就對他說大乘法,應當以密宗、顯宗、禅宗、天臺宗、華嚴宗、中觀宗、唯識宗等等的聖法度化,都會相應地傳授。比如一個人要立志做大醫王,但是他不能包容一切醫藥而舍棄一部分醫藥,將來碰到需要以這些醫藥治療的疾病,他以什麼來醫治呢?這樣不是和他的願望相違嗎?所以我們現在一開始就要皈依一切法寶,將來才可以用一切正法來度化不同的衆生。
四、生起歸依心的不同方法
(一)由認識到叁寶功德而皈依
對于叁寶的種種功德心裏反複思惟,要使心裏對皈依處生起猛利的信心。
佛寶的功德主要從叁個方面來了解:就是智慧、慈悲和事業。佛陀以智慧沒有任何障礙地通達了一切宇宙人生的真理,佛陀的大悲普遍觀照一切衆生,沒有一刹那的間斷,佛陀的身語意的事業都是任運沒有勤作,在相續不斷地利益一切有情。對于機緣成熟能夠接受引導的人,佛不會錯過,都會讓他們圓滿,必定會行持一切應當作的事業。
法寶的功德怎麼體會呢?聖法是諸佛的母親,意思是說佛所具有的無量無邊的功德,沒有一個不是從教法和證法這個源泉生起來的。換句話說:聖法的特性就是能夠遣除過失、引生功德,是出生一切道果功德的源泉。
僧寶的功德怎麼體會呢?因爲所有的聖僧都是聖法的如理修行者,所做的完全是宣說正法、受持正法、思惟正法、修習正法等的事業,當然他的相續具有極爲殊勝的功德,超過了世間外道的學法者。
要想具體地了解叁寶的功德,需要學習《隨念叁寶經》以及全知麥彭仁波切的《隨念叁寶經釋——無盡吉祥妙音》,還有《寶性論》等的經論。這樣結合起來思維叁寶的功德非常重要,只有從這個地方努力才會生起和加深對叁寶的信心。
開啓皈依之門的就是信心,而生起信心的途徑就是要認識到叁寶的不共功德。只有認識到叁寶的不共功德和加持,才會真正知道叁寶是我們一切時處的皈依處,除了叁寶之外,沒有其他的依靠。
從皈依對境叁寶的角度來說,救護或加持的能力已經圓滿具足,但能獲得多大的加持完全取決于自己的信心和恭敬心的程度。如果具有上等的信心和恭敬心,所得到叁寶的加持也是上等;如果具有中等的信心和恭敬心,所得到的加持也是中等的;如果只具有下等的信心和恭敬心,所得的加持也是下等的;如果沒有信心和恭敬心,那就不可能得到叁寶的加持,即使佛來到面前,也無法利益我們。善星比丘和提婆達多跟隨佛很多年,因爲沒有信心和恭敬心,反而緣佛造罪墮落惡趣。所以知道叁寶的功德,對叁寶生起堅定的信心,這是皈依最主要的因,也是修皈依最關鍵的環節。
在西藏的工部地方,有一個人叫覺沃奔,人不聰明,但非常地實在。有一次,他遠道來到拉薩,朝拜覺沃佛像。(覺沃佛像是佛陀十二歲時,完全按照佛陀當時的樣子做成的,而且還受到佛陀的親自加持。因此前去拉薩朝拜覺沃佛像是藏地人們的一大心願。)在覺沃奔的心中,覺沃佛並不是佛像,而是真正的佛陀。當時覺沃像前沒有人,他看到供桌上有食品和酥油燈,他心裏就想:“覺沃是用糌粑蘸上酥油來食用的,他想讓酥油不凝固,才把它點燃,覺沃怎麼吃,我也應該怎麼吃。”他果然把糌粑蘸上酥油吃了起來。
吃完之後,看著覺沃像說:“狗叼走食品,你是笑咪咪,酥油燈被風吹動,你還是笑咪咪的,你真是一個好上師,我的鞋子你幫我保管一下,我轉繞你一圈再回來。”這樣他把鞋子放在佛像前,自己去轉繞了。恰好這時香燈師進來,看到那雙鞋,准備扔出去,這時候覺沃佛開口說:“這是工部奔委托我保管的,你不要扔。”
再說工部奔回來取鞋,又對佛像說:“你真是一個好上師,明年到我家鄉來,我炖上豬肉、釀上青稞酒等著你。”覺沃佛像說:“可以。”
工部奔回到家裏,對妻子說:“我請覺沃仁波切到我們家作客,不知道他什麼時候來,你要常常去看他來沒來。”
到了第二年,有一天他妻子去提水的時候,水裏面顯出了很清楚的覺沃影像。妻子馬上跑回去告訴他:“水裏有個人,是不是你請的客人?”
工部奔馬上跑出去,看到水裏有覺沃仁波切。他以爲覺沃佛掉到水裏去了,就跳進河把覺沃的身體抓住提上來。他想把覺沃帶回家,到了一塊大石頭前,覺沃說:“我不去俗人家裏。”…
《《正法妙音》 正法明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