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妙音》 正法明燈▪P4

  ..續本文上一頁說完後,覺沃直接融入到那塊石頭。後來石頭上自然顯現出覺沃佛像,人們都叫他覺沃石,顯現覺沃像的那條河也被叫作覺沃河。人們說這尊石像一直到今天都和拉薩的覺沃佛有同等的加持力。

   照一般人的看法,工部奔吃了佛像前的供品,還把鞋放在佛像前,這是有很大罪過的,但是他對佛的信心很純淨,自然得到佛的悲愍,得到不可思議的加持。經上說:“誰虔誠地作意,佛一定現在他的心前賜予加持。”蓮花生大師說:“具有信心的善男信女們,我蓮花生不會離開你們,一直到我的壽量滅盡之前,我會在每個具信心者心前顯現。”所以,自己具有信心的話,一定會得到佛的大悲加持。

   全知麥彭仁波切和大恩上師法王如意寶一直強調,對一個修行人來說,必需抓住兩個要點,一個是對于輪回的六道衆生應當生起、增上大悲心,從大悲心中生起菩提心,另一個就是對于解脫的叁寶應當生起、增上信心,從信心中生起出世的智慧。現量證悟勝義谛,完全依靠信心,佛在經上也說:勝義谛唯依信心才能證悟。我們依靠不共的信心,就能使上師叁寶的加持融入相續,這樣就會生起真實的證悟。所以,憶念叁寶的功德而皈依至關重要。

   (二)由認識到叁寶各自的功德而皈依

   按體相來說,現前無上菩提是佛寶的相,佛所證的道谛和滅谛是法寶的體相,經過佛的教授而如理的修行是僧寶的體相。

   按作用來說,作爲導師的佛陀,他的作用是通過轉*輪,引導我們這些佛弟子成就佛果;作爲正道的聖法,他的作用是成爲我們斷除煩惱與痛苦的所緣,換句話說,我們緣著聖法如理地聞思修,就能夠斷除煩惱和痛苦;作爲修行伴侶的僧伽,他的作用是使修行的功德勇猛增長。

   按信解來說,對佛寶應當樹立親近承事的信解,對法寶應當樹立希求證得的信解,對僧寶應當樹立同見同行等的信解。

   按修行來說,對佛寶應當修習供養承事的正行,對法寶應當作精進修習的正行,對僧寶應當修習共同受持聖法等的正行。

   按隨念的角度來說,應當相應于叁寶各自的功德,分別進行憶念。

   按出生福德來說,分別依靠佛法僧都能産生出最殊勝的福德。意思就是以佛陀作爲所緣境,對佛頂禮、供養、承事、稱贊等等,以聖法作爲所緣境,對聖法聽聞、讀誦、受持、開演、思惟、修習等等,以及以僧伽作爲所緣境,對僧伽頂禮、供養等等,都能産生出最殊勝的福德。

   (叁)由自己發誓而受皈依

   以對叁寶的信心,而在心中生起皈依的誓願,即發誓依佛陀爲導師,依涅槃爲真正的修法,依僧伽爲修行的助伴。

   皈依最重要的就是這個誓願,沒有這種堅固的誓願,即使參加皈依儀式、領取皈依證都不算是獲得皈依戒。

   (四)由不尋求其余皈依處而皈依

   就是通過知道內道與外道的本師、教法以及學法者的優劣差別,心裏把佛法僧叁寶定爲皈依處,從今以後不再把任何和叁寶相違的外道本師、教法及其追隨者作爲皈依處。

   內外道在大師、教法和學法者方面確實有差別。內道的大師佛陀圓滿了功德,遠離一切過失,外道的大師沒有解脫的功德,並且還被煩惱束縛;內道的教法是解脫的正道,完全可以斷除煩惱了脫生死,外道的教法不能走向解脫,了脫生死;內道的修法者具有如理修行的真實功德,外道徒都是行持邪道,不具有解脫道的功德。通過比較之後,我們就知道這兩種是不可能同時作爲皈依處的,我們要選擇其中能給我們帶來真實利益的一種,來作爲我們的皈依處。

   打個比方,有兩條路,朝向上和向下兩個方向,並且都有各自的向導和行人,我們要向上走,如果還去走向下的路,跟隨向下的向導及行人,這樣能不能達到目標呢?顯然永遠也不能達到。

   如果皈依叁寶以後,還信奉外道的創始人、認爲他的教法很殊勝,而且把學外道的人作爲道友,叁皈依就不得清淨。即使我們天天都修行也很難獲得真實利益,因爲我們邪正不分,肯定沒有解脫生死的希望。所以這一點不容含糊。我們的皈依處唯一是佛法僧叁寶,再不允許夾雜其他。

   所以,我們在皈依之前就要思惟好,心裏要想:我除了佛之外再不依止其他的導師,我要按佛所說真實修習佛說的一切聖法,而不尋求佛法之外的教法,一切如理修行的僧伽是我修道的助伴,除了僧伽以外我不去尋求其他的道友。有了這樣的堅定的信念,才是真正的叁寶弟子,沒有這種堅定的信念,以其他任何心念和行爲,都不算是進入佛門。

  

  五、皈依的分類

  

   因衆生的發心不同,所作的皈依又有相應的很多分類,歸納起來,可以有以下叁個大的種類。這叁類是按叁士道劃分的:

   (一)心裏畏懼地獄、餓鬼、旁生叁惡趣的痛苦,希求善趣人天的安樂,以這種動機而作的皈依是下士道皈依。

   (二)認識到無論是受生在輪回的何處,都是痛苦的自性,爲了自己解脫輪回的一切痛苦獲得寂靜涅槃的果位而皈依,是中士道皈依。

   (叁)觀察到一切母親有情都沈溺在輪回的大苦海中,感受著無法想象的痛苦逼迫,爲了把他們從苦海中救拔出來,安置在無上正等覺的果位而決心皈依,是上士道皈依。

   在這叁種發心之中,第叁種動機最爲崇高,功德也最爲殊勝。

   大乘修行人的皈依超勝小乘,比如大乘皈依是發誓救度無量無邊的衆生,最後圓滿證悟人無我和法無我,因爲要度化母親衆生的悲心,而發起了勇猛的皈依誓願等等,具體可以學習彌勒菩薩所造的《大乘莊嚴經論》。

   我們要知道,將來證悟功德的大小跟現在因地皈依心的大小有直接的關系。如果現在能努力生起大乘的皈依,那麼在這個大乘皈依誓願的推動下就會按照大乘深廣的法來修學,這樣從最初的資糧道一直到無學道成佛的一切道果功德都可以相續不斷地産生。

   所以,大家皈依的時候應當發大乘的皈依心,要點就是:爲了解除一切衆生的痛苦,所以我以叁寶作爲自己的皈依處。

  

  六、授皈依的儀軌

  

   獲得皈依的方式有兩種,就是世俗得粗皈依和法性得細皈依。什麼是世俗得呢?就是通過我們心中立下誓願,口中隨儀軌宣說誓言,以及傳授皈依的師父念誦儀軌的聲音、彈指等表示方法所獲得的的皈依。什麼是法性得呢?就是通過現量證悟法性而獲得的不會再失壞的皈依,這是在證得一地的時候獲得的。對于我們來說,是按照世俗得的方式來接受皈依戒。受皈依戒必須完全按照聖者所製定的儀軌,在《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摩》中,皈依的儀軌是這樣的:

   求皈依者頂禮叁拜,在本師前,蹲踞(或長跪)合掌,跟隨師父說受歸依戒語:

   大德一心念我,我某甲(各稱法名或俗名)始從今日,乃至命存,

   (始從今日乃至命存,就是從受皈依的當天開始一直到這一生的結束,這是指我們受皈依的時間,在這個期間乃至遇到生命危險也不能從心裏舍棄皈依叁寶。)

   皈依佛,兩足尊;

   (我們皈依的導師佛陀,福德和智慧都圓滿具足,是有情中最尊貴的,所以尊稱爲兩足尊。)

   皈依法,離欲尊;

   (我們皈依的聖法具有遠離貪欲的清淨自性,在一切法當中最稀有最尊貴,所以尊稱爲離欲尊。)

   皈依僧,衆中尊。

   (我們皈依的僧伽都是按聖法如理修行,在一切團體當中是最殊勝的團體,所以尊稱爲衆中尊。)

   請大德,始從今日,乃至命存,攝我爲受叁歸戒居士。(重複叁遍,在第叁遍念到“攝我爲受叁歸戒居士”的時候,授皈依師彈指。這個時候每個受歸依的人一定要觀想在聽到彈指聲的同時,自己獲得了圓滿的叁歸戒體。)此乃方便,(這是授皈依師說的,這句話的含義是:以聖教爲方便,能趣入涅槃到達安穩之處。)善哉。(這是接受皈依的人說的。)

   另外需要知道的是,要獲得圓滿的皈依戒,需要具足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求皈依的願望;二是知道以自己的皈依心願,佛像、經書等叁寶的所依,以及授戒師如理傳授皈依等這些因緣的聚集,就可以獲得圓滿的皈依。

  

  七、皈依的學處

  

   受了皈依戒後,重要的不是去辦個皈依證,而應該明了皈依的各種學處。佛陀在顯密經典中也規定,從小乘直至頂乘無上大圓滿,無論是傳戒還是灌頂,之後都需要講授相應的戒律學處,下面我們就來學習皈依的學處。

   我們要知道,奉行皈依學處的目的,是在皈依後,防止失壞皈依戒,同時增長皈依心,使自己越來越與叁寶相應。

   皈依的學處在應當製止和應當遵行的方面各有叁條。

   (一)應當製止的叁條學處

   1、皈依大師佛陀之後,不再皈依其余的諸天等,世間大自在天、遍入天、各種天仙、其它靈鬼、山神、河神、龍等,都不能再做爲究竟的皈依處。假如是爲了暫時成就世間如法的事業,請他們做爲助伴,不會失壞皈依戒,關鍵是皈依佛陀後,不皈依外道的導師。

   2、皈依聖法之後,不應當損害有情,也就是一切損害有情的想法和行爲都應當杜絕。因爲佛陀宣說的聖法的自性(本質)是慈悲、是寂靜,而損害有情與聖法的精神完全相違。

   3、皈依僧伽之後,不應和外道共住。凡是不以叁寶爲歸宿,或誹謗叁寶的人,都不應當作爲一起修習的伴侶。這樣規定的原因,是我們剛皈依的人,知見還沒完全建立,信心還沒有穩定,和他們接觸,有可能會失壞我們的皈依。佛陀的這個規定,就象父母對子女關愛心切,在子女長大成人之前,告誡子女要遠離社會上的壞人一樣。

   (二)應當遵行的叁條學處

   1、應當對佛像、佛塔象真正的佛陀一樣恭敬,斷除一切不恭敬、輕毀的想法和行爲。佛像不論造型如何,我…

《《正法妙音》 正法明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