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妙音》 正法明燈▪P5

  ..續本文上一頁們都不能譏毀,最多只能說造佛像的人工藝不高;佛像不能放在低處,不能放在不清淨的地方,我們世間的人對于自己的衣服,都要挂在幹淨、整潔的地方,不使粘了灰塵,更何況是對尊貴的佛像呢;也不能當作商品出售、抵押、典當等。

   2、應當恭敬經書,就是對下至一頌以上的正法都應當遠離不恭敬的想法和行爲,譬如把經書當作商品出售、抵押,把經書放在不幹淨的地方,外出時把經書和髒物裝在一起等等。還有不能跨越經書,我們不會去跨過自己父母的相片,也不會去跨過一位官員的頭頂,更何況是對那麼尊貴的經書呢。藏地有一個傳統說法,就是甚至連佛像都不能放在經書之上。另外也不能在經書上寫寫劃劃,學習時要做筆記,可以寫在別的筆記本上。

   當年阿底峽尊者來到一個地方,有一位密法修行者不知道尊者的功德,不願去聽尊者講經,一次他正在念經,用手指粘了齒縫間殘留的食物在翻經書,尊者看到後連呼“啊紮瑪,不能這樣!不能這樣!”,這位修行者這時才知道遇到了善知識,立刻對尊者生起了恭敬心。

   3、應當恭敬出家僧人、袈裟、缽等沙門相,在一切情況下對于佛教各宗派的出家團體不能搞派別,對僧人應當尊重、禮敬,對袈裟、缽等也應恭敬。當年阿底峽尊者的弟子中最優秀的是仲頓巴尊者,仲頓巴尊者是位居士,對于僧寶十分恭敬,路上見到僧衣上的一小布片他也要合掌,見到有出家僧人經過,則退在路邊,恭敬下跪,給僧人讓路。

   所以我們皈依佛以後,對于佛寶的身像,下至佛像的碎片都應當生起真實佛寶的觀想,恭敬頂戴,安奉在幹淨的地方;皈依法以後,對于佛經上的每個字、每一句話都應當生起恭敬心,對于經書應當頂戴供養,生起真實法寶的觀想;皈依僧以後,對于僧寶的所依,下至僧衣上的補丁也應當生起真實僧寶的觀想,對它恭敬供養、頂戴,放在幹淨的地方。

   而且對于叁寶的共同學處有六條:

   1、反複思惟內道本師佛陀和外道創始人的區別,內道和外道的教法以及學法者之間的區別,也要反複思惟佛法僧叁寶之間的不同功德。

   2、隨念叁寶的大恩德,恒時精勤地對叁寶供養,就連自己受用飲食之前也應當首先供養叁寶。

   3、(就是)自己以慈悲心隨分隨力地引導其他的有情,使他們受皈依。

   4、不管從事什麼事業,滿足什麼願望,都應當供養、啓白叁寶。不論在什麼情況下,都應該禁止從事與叁寶的精神相違背的事情,任何時候都應該以最虔誠的心歸仰、依靠叁寶。

   5、通過學習叁寶的利益,應該在一天的六時中每一時作一次皈依,一天總共作六次,這是按出家僧人的作息要求來定的。出家僧人晚上只在中夜分睡覺,其余的時間都在用功修行,因此在六時中,也就是每隔四個鍾頭作一次皈依。現在的居士如果能夠做到這樣,那是最好的事,如果做不到,可以這樣安排:早上起來時,吃中飯、晚飯、睡覺前各誦一次,再加上在半上午時(大概十點鍾)、半下午時(大概叁點鍾)各誦一次,加起來正好六次。作皈依的方法是心中對叁寶生起信心,並生起皈依的誓願,口誦皈依的偈子:“皈依佛,兩足尊;皈依法,離欲尊;皈依僧,衆中尊。”佛陀對我們規定的一天修習六次皈依非常重要,我們凡夫的特點是分別念轉動起來後便會把學佛的事抛到了腦後,每天六次的這樣皈依,對我們是很好的提醒,養成這樣的習慣,對增上我們的修行很有好處。

   6、下至開玩笑,上至遇到生命危險,也絕不舍棄叁寶。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我們的生命以及財物等受用在這生命終時必定是要舍棄的,但如果破了皈依戒而遠離了叁寶,那就會在生生世世當中輾轉不斷地感受痛苦。所以這個皈依戒比生命還重要,要反複不斷地下決心,即使是開玩笑也不說舍棄皈依的話。

  

  

  一、傳承的意義

  

   傳承是傳遞教法的一種傳統形式。傳是傳授、傳遞,承是繼承、領納。由諸佛菩薩、祖師大德把清淨的佛法傳授給有緣弟子,弟子領納繼承,獲得傳承的加持力量。正是這樣一脈相承、代代相傳的傳承,才使得佛法燈燈相續、源遠流長。

   雖然佛法中各個法脈的傳承各不相同,但所有的法脈,都可以歸攝到密宗和顯宗這兩個大的法脈中,下面我們就從這兩大法脈,來看佛法中傳承的分類。

  

  

  二、傳承的分類

  

   (一)密宗傳承

   密宗總的分爲四部,即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每一部都有其各自的傳承體系,每一部之中,不同的法脈又承接了不同的傳承。比如,以無上瑜伽部中,前譯甯瑪巴所傳的法脈爲例,其中就有內叁續的叁大傳承。

   1、如來密意傳:這是最殊勝的傳授方式,分爲對自相續的傳授和對他相續傳授兩種。對自相續傳授是如來在無勤任運大悲自覺智慧自相光明性中,對浩瀚如海不可思議的佛衆眷屬,以無言語、無表示的方式傳授諸法,使這些眷屬現前實相密意;對他相續的傳授是如來對已入金剛喻定的十地菩薩,進行意傳,使其在第二刹那證得佛果。對于不能直接了悟的衆生,如來就化身于無盡的世界中,進行度化。比如釋迦牟尼佛,應化在南瞻部洲,爲衆生宣說了經、律、論、事部、行部、瑜伽部等的無上妙法。

   2、持明表示傳:持明本來是指護持與空性無二無別的光明的大修行者,相當于顯宗登地以上的菩薩。這裏“持明表示傳”裏的持明,則是指佛陀或至少已登八地的菩薩,弟子則至少需要自相續已經成熟,能夠領納上師的表示。持明者僅僅以表示,就能使弟子證悟法性,獲得登地的果位。佛滅度後,由金剛薩埵、密主金剛手將瑪哈約嘎(生起次第)、阿讷約嘎(圓滿次第)、阿底約嘎(大圓滿)叁類極密深法傳授于國王匝、聖種五賢、勝心天子、嘎繞多吉等持明者,又由這些持明者在有緣、合格的弟子前輾轉傳授。(比如佛當年在靈山會上,拈花微笑,將殊勝的禅宗法門傳給摩诃迦葉,即是用持明表示傳。)

   3、補特伽羅耳傳:是指蓮花生大師、大班智達布瑪莫紮等補特迦羅通過口述耳聞的方式所傳授下來的密法,稱爲補特伽羅耳傳。補特伽羅是梵語,意爲衆生,這裏的補特迦羅,是指在密法上已有相當的修證,至少也已經獲得相當于顯宗大乘加行道果位的修行人,對弟子則在具信心、具法相之外,沒有證悟的要求。

   前譯甯瑪巴還細分有六種傳承和九種傳承。六種傳承就是如來密意傳、持明表示傳、補特伽羅耳傳、黃紙詞句傳、空行囑咐傳、發願灌頂傳。九種傳承就是如來密意傳、持明表示傳、補特伽羅耳傳、空行囑咐傳、發願灌頂傳、教授授記傳、修持加持傳、耳聞實修傳、行持事業傳。

   以上是以前譯甯瑪巴的無上瑜伽爲例,對密宗傳承的一個簡單敘述,下面我們再來看顯宗的傳承體系。

   (二)顯宗傳承

   1、從顯宗的法流上,可以分爲共同的聲緣乘和不共的大乘兩種傳承。

   (1)顯宗共同傳承:佛陀將教法交付于迦葉,迦葉交付于阿難,輾轉傳授。小乘聲聞對于佛的教法作了叁次結集,結集成經律論叁藏,在這之後由十八部聲聞在各地代代相傳。

   (2)顯宗不共傳承:佛滅度之後,由彌勒菩薩結集律藏,由文殊菩薩結集經藏,由金剛手菩薩結集論藏。文殊菩薩主要弘揚的是闡釋甚深見的經典、彌勒菩薩主要弘揚的是闡釋廣大行的經典,這兩位大菩薩又分別把這些深廣的妙法傳授給了龍樹菩薩與無著菩薩,然後由這兩位菩薩廣泛傳播到整個世間,後人把龍樹菩薩繼承、弘揚的甚深法門稱爲甚深見派,把無著菩薩繼承、弘揚的廣大法門稱爲廣大行派。

   2、從傳授的具體方式上,可以分爲四類傳承:

   (1)口耳音聲傳承:就是上師把諸佛以及祖師所傳授的顯密經論的文字對弟子讀誦,弟子只要耳根聽到聲音,就算是獲得傳承。這種傳承方式對師徒的要求都不太高,上師只要具有從佛陀或祖師開始的代代相傳、沒有間斷的清淨傳承和純淨的發心,弟子有恭敬心和求法的意樂就可以。

   (2)口耳教授講解傳承,就是上師按照菩薩、阿羅漢、高僧大德解釋經論的傳統,給弟子具體講解經論的字句和意義。和前一種相比,這種傳承對師徒的要求就嚴格一點,傳授者不但應當從上師那裏聽聞過,而且還通達了教典的意義,對于弟子,根據所傳佛法的深淺,也有相應的不同條件。

   (3)經論實修引導傳承,就是上師把如理獲得的實修經論法義的經驗傳授給弟子,引導弟子實踐佛法的一種傳承。這種傳承對師徒要求就更加嚴格。

   (4)以心印心傳承,就是上師把自己證悟的心性,以各種善巧方便指示給弟子,弟子在相續當中也能如是地證悟。這種傳承,要求上師必須是開悟的成就者,弟子則需要對上師恭敬如佛。(我們所知道的大圓滿、大手印、禅宗等的傳承方式,其中也有以心印心傳承。)

   以上對顯密兩大傳承作了一個概括性的介紹,具體的介紹和所引用的經論,大家可以到“顯密佛網”中的“顯密源流”這一板塊上去閱讀、了解。

  

  

  叁、傳承的重要性

  

   總的來說,傳承的作用就是能使佛法傳續不斷,從而保證佛法的完整、純正,只要傳承不斷,佛法就不會流失、變質。

   不論是哪種佛法都需要清淨的傳承,尤其在密法中,如果沒有得到相應的傳承,普賢王如來等都不開許聞思修行,更不用說在沒有傳承的情況下給別人灌頂、傳法、引導、實修了。正是因爲殊勝的傳承沒有中斷,由傳承力量的加持,西藏各大教派的顯密佛法,至今仍極爲興盛。

   在佛法的傳授中,四種傳承方式都不可缺少,每一種傳承都有其殊勝的加持力量。具體來說,口耳音聲的傳承傳授的是諸佛菩薩和曆代祖師所傳授下來的佛法,每一次…

《《正法妙音》 正法明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