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法妙音》 正法明灯▪P5

  ..续本文上一页们都不能讥毁,最多只能说造佛像的人工艺不高;佛像不能放在低处,不能放在不清净的地方,我们世间的人对于自己的衣服,都要挂在干净、整洁的地方,不使粘了灰尘,更何况是对尊贵的佛像呢;也不能当作商品出售、抵押、典当等。

   2、应当恭敬经书,就是对下至一颂以上的正法都应当远离不恭敬的想法和行为,譬如把经书当作商品出售、抵押,把经书放在不干净的地方,外出时把经书和脏物装在一起等等。还有不能跨越经书,我们不会去跨过自己父母的相片,也不会去跨过一位官员的头顶,更何况是对那么尊贵的经书呢。藏地有一个传统说法,就是甚至连佛像都不能放在经书之上。另外也不能在经书上写写划划,学习时要做笔记,可以写在别的笔记本上。

   当年阿底峡尊者来到一个地方,有一位密法修行者不知道尊者的功德,不愿去听尊者讲经,一次他正在念经,用手指粘了齿缝间残留的食物在翻经书,尊者看到后连呼“啊扎玛,不能这样!不能这样!”,这位修行者这时才知道遇到了善知识,立刻对尊者生起了恭敬心。

   3、应当恭敬出家僧人、袈裟、钵等沙门相,在一切情况下对于佛教各宗派的出家团体不能搞派别,对僧人应当尊重、礼敬,对袈裟、钵等也应恭敬。当年阿底峡尊者的弟子中最优秀的是仲顿巴尊者,仲顿巴尊者是位居士,对于僧宝十分恭敬,路上见到僧衣上的一小布片他也要合掌,见到有出家僧人经过,则退在路边,恭敬下跪,给僧人让路。

   所以我们皈依佛以后,对于佛宝的身像,下至佛像的碎片都应当生起真实佛宝的观想,恭敬顶戴,安奉在干净的地方;皈依法以后,对于佛经上的每个字、每一句话都应当生起恭敬心,对于经书应当顶戴供养,生起真实法宝的观想;皈依僧以后,对于僧宝的所依,下至僧衣上的补丁也应当生起真实僧宝的观想,对它恭敬供养、顶戴,放在干净的地方。

   而且对于三宝的共同学处有六条:

   1、反复思惟内道本师佛陀和外道创始人的区别,内道和外道的教法以及学法者之间的区别,也要反复思惟佛法僧三宝之间的不同功德。

   2、随念三宝的大恩德,恒时精勤地对三宝供养,就连自己受用饮食之前也应当首先供养三宝。

   3、(就是)自己以慈悲心随分随力地引导其他的有情,使他们受皈依。

   4、不管从事什么事业,满足什么愿望,都应当供养、启白三宝。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禁止从事与三宝的精神相违背的事情,任何时候都应该以最虔诚的心归仰、依靠三宝。

   5、通过学习三宝的利益,应该在一天的六时中每一时作一次皈依,一天总共作六次,这是按出家僧人的作息要求来定的。出家僧人晚上只在中夜分睡觉,其余的时间都在用功修行,因此在六时中,也就是每隔四个钟头作一次皈依。现在的居士如果能够做到这样,那是最好的事,如果做不到,可以这样安排:早上起来时,吃中饭、晚饭、睡觉前各诵一次,再加上在半上午时(大概十点钟)、半下午时(大概三点钟)各诵一次,加起来正好六次。作皈依的方法是心中对三宝生起信心,并生起皈依的誓愿,口诵皈依的偈子:“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佛陀对我们规定的一天修习六次皈依非常重要,我们凡夫的特点是分别念转动起来后便会把学佛的事抛到了脑后,每天六次的这样皈依,对我们是很好的提醒,养成这样的习惯,对增上我们的修行很有好处。

   6、下至开玩笑,上至遇到生命危险,也绝不舍弃三宝。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的生命以及财物等受用在这生命终时必定是要舍弃的,但如果破了皈依戒而远离了三宝,那就会在生生世世当中辗转不断地感受痛苦。所以这个皈依戒比生命还重要,要反复不断地下决心,即使是开玩笑也不说舍弃皈依的话。

  

  

  一、传承的意义

  

   传承是传递教法的一种传统形式。传是传授、传递,承是继承、领纳。由诸佛菩萨、祖师大德把清净的佛法传授给有缘弟子,弟子领纳继承,获得传承的加持力量。正是这样一脉相承、代代相传的传承,才使得佛法灯灯相续、源远流长。

   虽然佛法中各个法脉的传承各不相同,但所有的法脉,都可以归摄到密宗和显宗这两个大的法脉中,下面我们就从这两大法脉,来看佛法中传承的分类。

  

  

  二、传承的分类

  

   (一)密宗传承

   密宗总的分为四部,即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每一部都有其各自的传承体系,每一部之中,不同的法脉又承接了不同的传承。比如,以无上瑜伽部中,前译宁玛巴所传的法脉为例,其中就有内三续的三大传承。

   1、如来密意传:这是最殊胜的传授方式,分为对自相续的传授和对他相续传授两种。对自相续传授是如来在无勤任运大悲自觉智慧自相光明性中,对浩瀚如海不可思议的佛众眷属,以无言语、无表示的方式传授诸法,使这些眷属现前实相密意;对他相续的传授是如来对已入金刚喻定的十地菩萨,进行意传,使其在第二刹那证得佛果。对于不能直接了悟的众生,如来就化身于无尽的世界中,进行度化。比如释迦牟尼佛,应化在南瞻部洲,为众生宣说了经、律、论、事部、行部、瑜伽部等的无上妙法。

   2、持明表示传:持明本来是指护持与空性无二无别的光明的大修行者,相当于显宗登地以上的菩萨。这里“持明表示传”里的持明,则是指佛陀或至少已登八地的菩萨,弟子则至少需要自相续已经成熟,能够领纳上师的表示。持明者仅仅以表示,就能使弟子证悟法性,获得登地的果位。佛灭度后,由金刚萨埵、密主金刚手将玛哈约嘎(生起次第)、阿讷约嘎(圆满次第)、阿底约嘎(大圆满)三类极密深法传授于国王匝、圣种五贤、胜心天子、嘎绕多吉等持明者,又由这些持明者在有缘、合格的弟子前辗转传授。(比如佛当年在灵山会上,拈花微笑,将殊胜的禅宗法门传给摩诃迦叶,即是用持明表示传。)

   3、补特伽罗耳传:是指莲花生大师、大班智达布玛莫扎等补特迦罗通过口述耳闻的方式所传授下来的密法,称为补特伽罗耳传。补特伽罗是梵语,意为众生,这里的补特迦罗,是指在密法上已有相当的修证,至少也已经获得相当于显宗大乘加行道果位的修行人,对弟子则在具信心、具法相之外,没有证悟的要求。

   前译宁玛巴还细分有六种传承和九种传承。六种传承就是如来密意传、持明表示传、补特伽罗耳传、黄纸词句传、空行嘱咐传、发愿灌顶传。九种传承就是如来密意传、持明表示传、补特伽罗耳传、空行嘱咐传、发愿灌顶传、教授授记传、修持加持传、耳闻实修传、行持事业传。

   以上是以前译宁玛巴的无上瑜伽为例,对密宗传承的一个简单叙述,下面我们再来看显宗的传承体系。

   (二)显宗传承

   1、从显宗的法流上,可以分为共同的声缘乘和不共的大乘两种传承。

   (1)显宗共同传承:佛陀将教法交付于迦叶,迦叶交付于阿难,辗转传授。小乘声闻对于佛的教法作了三次结集,结集成经律论三藏,在这之后由十八部声闻在各地代代相传。

   (2)显宗不共传承:佛灭度之后,由弥勒菩萨结集律藏,由文殊菩萨结集经藏,由金刚手菩萨结集论藏。文殊菩萨主要弘扬的是阐释甚深见的经典、弥勒菩萨主要弘扬的是阐释广大行的经典,这两位大菩萨又分别把这些深广的妙法传授给了龙树菩萨与无著菩萨,然后由这两位菩萨广泛传播到整个世间,后人把龙树菩萨继承、弘扬的甚深法门称为甚深见派,把无著菩萨继承、弘扬的广大法门称为广大行派。

   2、从传授的具体方式上,可以分为四类传承:

   (1)口耳音声传承:就是上师把诸佛以及祖师所传授的显密经论的文字对弟子读诵,弟子只要耳根听到声音,就算是获得传承。这种传承方式对师徒的要求都不太高,上师只要具有从佛陀或祖师开始的代代相传、没有间断的清净传承和纯净的发心,弟子有恭敬心和求法的意乐就可以。

   (2)口耳教授讲解传承,就是上师按照菩萨、阿罗汉、高僧大德解释经论的传统,给弟子具体讲解经论的字句和意义。和前一种相比,这种传承对师徒的要求就严格一点,传授者不但应当从上师那里听闻过,而且还通达了教典的意义,对于弟子,根据所传佛法的深浅,也有相应的不同条件。

   (3)经论实修引导传承,就是上师把如理获得的实修经论法义的经验传授给弟子,引导弟子实践佛法的一种传承。这种传承对师徒要求就更加严格。

   (4)以心印心传承,就是上师把自己证悟的心性,以各种善巧方便指示给弟子,弟子在相续当中也能如是地证悟。这种传承,要求上师必须是开悟的成就者,弟子则需要对上师恭敬如佛。(我们所知道的大圆满、大手印、禅宗等的传承方式,其中也有以心印心传承。)

   以上对显密两大传承作了一个概括性的介绍,具体的介绍和所引用的经论,大家可以到“显密佛网”中的“显密源流”这一板块上去阅读、了解。

  

  

  三、传承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传承的作用就是能使佛法传续不断,从而保证佛法的完整、纯正,只要传承不断,佛法就不会流失、变质。

   不论是哪种佛法都需要清净的传承,尤其在密法中,如果没有得到相应的传承,普贤王如来等都不开许闻思修行,更不用说在没有传承的情况下给别人灌顶、传法、引导、实修了。正是因为殊胜的传承没有中断,由传承力量的加持,西藏各大教派的显密佛法,至今仍极为兴盛。

   在佛法的传授中,四种传承方式都不可缺少,每一种传承都有其殊胜的加持力量。具体来说,口耳音声的传承传授的是诸佛菩萨和历代祖师所传授下来的佛法,每一次…

《《正法妙音》 正法明灯》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