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妙音》 正法明燈▪P6

  ..續本文上一頁的念誦和聽聞,以代代相傳的傳承加持力,對于弟子來說,都能獲得殊勝的功德,同時也能保證佛法的完整、純正,杜絕外道僞經僞論混入佛法中,也能杜絕把佛經和菩薩論典排出佛法的邪行;口耳講授傳承,能把佛菩薩的真實密意正確地傳給後代的弟子,使弟子獲得對經論句義的正確理解,同時也能防止不依止上師以分別念隨意解釋經論的做法,還能防止外道的觀點滲入到佛法中;經論實修引導傳承,能把經論中诠示的實修關要傳給後代的弟子,使弟子不至于停留在口頭空談上,而是按照佛菩薩的言教去實修,同時也能防止僅僅把經論作爲一種知識、沒有實修的關要的錯誤認識,而造謗法重罪;以心印心的傳承,是上師把自己證悟的明空無二的心性境界,以靈活、應機的方式傳授給弟子,使弟子直接了悟自心的本來面目,防止弟子迷失在無念的智慧之外,落在依然以分別念修行的歧途。

   總的來說,顯密佛法的任何一種傳承,都具有住持、延續佛陀教證二法的作用,具有傳承,教證二法的聞思修行就不會間斷,沒有傳承,完整純正的佛法就會衰敗乃至徹底中斷,所以佛法的興盛與否,和重不重視傳承有很大的關系。

   不但佛法重視傳承,就連要做好世間的學問同樣也需要重視傳承,人們常說的“師出名門”、“名師出高徒”等等表達的就是這層意思。

   對照佛教的曆史,我們也能看出傳承的重要性,唐朝時期正因爲漢地和藏地的各個顯密傳承都保持並延續著,從而才保證了當時佛法的全面興盛。後來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都經曆過幾次大的災難,法難之後,某些法脈變得一蹶不振,而某些法脈直到今天還保持著巨大的生命力,盡管這裏的原因很多,但傳承是否延續,是造成這種差別的一個根本原因。

   總之,傳承是極爲重要的,佛弟子應當提高對傳承的認識和重視程度,這樣佛法才有興盛的基礎。

   我們要知道“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維護清淨的傳承、遵守清淨的傳承,才能使正法得以延續,才能使自利利他的事業得以興盛。不僅在講經、說法、實修等方面,傳承的遵守非常重要,而且出家人的傳戒、安居、誦戒,做各種佛事、修持五加行,漢地叢林的清規,禅堂的規矩、早晚功課,還有念佛堂的規矩,諸如此類凡是行持如法的佛教事業,都有規矩,都有法則,這些都是諸佛菩薩爲了千秋萬代的後代子孫,以智慧和慈悲製定下來的,能夠遵照來實行,必然會在正確的軌道上,成就功德和事業。

   如果我們凡夫人,以一個隨心所欲的心,隨便在這些傳統、規矩上增加、減少甚至廢棄,這樣的結果會如何呢?這會破壞傳統、破壞傳承,如果自己沒有足夠的智慧,只是以一種分別念隨意來創新,結果恐怕不會帶來真正真實、長遠、堅固的利益。而且,這樣做,開了一個很不好的頭,如果人人都按這樣做的話,一個人有一套自己的想法、有一套自己的做法,而且凡夫的分別念也是“此一時、彼一時”,最後會造成極其混亂的局面。我們的大恩上師非常尊重傳承上師的規矩,不論做什麼都嚴格按照傳統來做,舉一個例子,比如傳法前後的念誦,上師對于維那師隨意加一些內容,或者念誦的音調不准確,不按規矩做,都會嚴厲批評。

  

  一、弘法必須發心純淨

  

  佛法的興盛,衆生的安樂,是我們每位佛弟子所應關心的份內家事。而弘法者發心的優劣、素質的高低、方法的對錯則直接決定了佛法是否能夠得到有效傳播。因此我們很有必要對弘法所應注意的幾點問題作一探討。

   一、弘法必須發心純淨

   我們發心弘揚佛法,首先必須具備良好的動機。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當中說:“只隨善惡意差別,不隨善惡像大小。”也就是說一件事是善是惡,並不取決于其外在的形相。換句話說,即使表面是一種善的形象,但只要內心的動機不良,這件事實際上就是惡法。因此,我們首先來探討一下,什麼樣的發心才是合格的弘法發心。

   (一)真情回報恩德

   作爲一位叁寶弟子,我們都懂得要報恩,那麼對我們恩德最大的是誰呢?

   從出世間方面來講,如果沒有上師叁寶的出現,我們連解脫的名詞都不會聽到,更不用說走上解脫之道和獲得解脫的喜悅了。世間的喜悅、幸福的生活,是我們夢寐以求的,如果能有人讓我們脫離物質的貧乏,疾病的困擾,並贈給我們富足的生活,快樂的心情,對這樣的人,我們會感恩戴德,甚至可以以死相報。這些世間的安樂,比起上師叁寶所帶給我們的出世安樂,卻又是那麼微不足道,上師叁寶所賜給我們的證悟人無我、法無我等等的這些安樂,很多是我們沒有聽過,甚至連做夢都想像不到的快樂。這樣的大恩大德,即使是肝腦塗地,也報答不盡的。

   我們要感念叁寶的恩德,實際上,任何一點安樂都是叁寶恩賜給我們的。爲什麼這樣講呢?這要從“法”上來體會。因爲所有的安樂,不論是暫時的安樂,還是究竟的安樂,世間有漏的安樂或者出世間無漏的安樂,身心的安樂或者外在環境的安樂,這一切的來源確實都是從修行正道而來的。修行人天的正道,才有可能現前善趣人天的圓滿;修行叁乘的解脫道,才會獲得叁乘決定勝的解脫,在這個當中,不依靠正道而現前安樂的機會,連極微塵許都沒有。那麼,這五乘的正道是誰開示的呢?唯一是大恩的本師釋迦牟尼佛開示的,佛爲了救度我們,講經叁百余會,說法四十九年,宣說了浩瀚如海的聖教法,是以這些教法的光明,我們才打開自己的智慧眼,能攝取到無量安樂。

   佛在經上說:這個世間的安樂和善事,乃至夏天一絲微風吹在臉上的安樂,都是佛的悲憫和加持。同樣,我們的心裏生起一刹那的善心,也是佛陀不可思議的加持力所致。再從生生世世來看,我們的生命不只是這一世,今天能入佛門學習佛的教法,說明在過去無量生當中,都得到過叁寶的救護。可以說,叁寶在生生世世當中一直護持我們、救護我們,把我們從苦海當中拯救出來,這種護念和加被沒有一個刹那間斷、沒有一個微塵的間隔。

   雖然我們還不能現量見到佛的叁身,還不能圓滿地認識叁寶,但是叁寶總集的大恩上師,確實是以人的形相顯現在我們的眼前,爲我們傳了從因果到無上大圓滿的妙法,做了各種甚深的灌頂,成熟我們的相續,這種把我們安置在佛果安樂的大恩大德,比大海更深、比虛空更廣,我們只有盡未來際弘法利生,才能報答上師的恩德。

   在世間上,大家知道,除上師叁寶之外,對我們最慈悲的,就是我們的母親了,從十月懷胎,到撫養我們長大,母親付出了難以想像的辛勞。雖然小時候母親的辛勤照顧我們已經回憶不起來了,但從別的母親照顧孩子的情景,就可以知道我們也曾經受到過多麼大的愛。長大後,大家都感受了這個世界的人情冷暖,當這個時代人們變得越來越冷漠時,只有母親對我們的愛沒有任何改變,無論我們身處何方,無論我們處境好壞,她總是在深切地關注著我們,我們有快樂,她就由衷地隨喜,絕不會嫉妒,我們遇到挫折,她就替我們著急,絕不會在一邊看我們的笑話。對于母親來說,這種愛是天性的流露,並且每個人都感受過或正在感受著這種無私的關愛。

   這種關愛我們不只是這一生才感受,在無始以來的輪回中,我們都曾感受過許許多多母親的愛,換句話來說,給予我們這樣感天動地的愛的母親有無量無邊,但是爲了撫育我們,她們在付出辛苦的同時,也造下了很多惡業,和其他衆生積下了很多冤仇。就拿現世的母親來說,爲了給我們衣食的保障,她們要努力工作,在工作中造下了妄語、偷盜等很多惡業;爲了給我們增加營養,她們一次又一次買來活魚、活雞,親手殺死後烹饪給我們吃。正因爲種種這些因爲我們而造下的惡業,使得她們一次又一次地沈淪在惡道中。

   這些過去宿世的母親現在在哪兒呢?她們就在我們的周圍,比如我們身邊的親友、同事,擦肩而過的路人,包括那個自己總是看不順眼的人,盡管變了模樣,但她們對我們曾經付出的那片真誠,和現在的母親一模一樣。這些暫時還算處境不錯的,而更多的母親,則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在地獄、餓鬼和大海深處,正遭受著難以忍受的各種苦難和恐懼。

   對母親的巨大恩德,我們要給予真心的回報,而親愛的母親正遭受苦難,我們更應該馬上加以救護。

   這也是上師叁寶最喜歡做的事業,上師叁寶所致力的,完全是救度衆生的事業,因此,這也是我們報答上師叁寶恩德的最好途徑。

   (二)最殊勝的報恩是弘法

   我們先來看已經成就了的佛陀,他們是以什麼樣的方式在救度他們過去世的母親——我們這些衆生呢?如果佛陀把自己的圓滿福報布施給衆生,會使所有的衆生衣食豐足還綽綽有余,但衆生福薄,福報到了眼前也顯不出來。所以佛陀所采取的,正是給衆生開示正見,傳授方法,引導衆生通過自身的努力,一步一步走出輪回的泥潭,登上極樂的涅槃城。佛經上說:“諸佛不是以水洗除衆生的罪業,不是以手遣除衆生的痛苦,不是把自己的證悟移到衆生心中,諸佛是開示法性真谛使衆生得以解脫。”所以除了爲衆生宣說正法,無誤的讓他趣向解脫之外,諸佛如來也沒有其它的救度方法。

   再從曆代成就了的祖師大德來看,他們幫助母親衆生的方法,也是通過弘揚佛法,來引導衆生一步步獲得心相續的轉變。

   弘揚佛法的利益不可測度。就以因果正見爲例,如果學法者在學習了有關因果的公案、道理、教言之後,心中改變了原先的錯誤觀念,生起了堅定的因果正見,那麼這種正見給他帶來的利益遠遠不是讓他得到一億塊錢可以相比的。爲什麼這樣講呢?因爲給他一億塊錢,只能利益他的今生,不可能利益他的來世;只能利益他的肉身,不可能利益他的法身。但是這樣的因果正見,能讓他進入…

《《正法妙音》 正法明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