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來請問佛。
佛說:“這個衆生曾經造了極大的惡業。過去無失心如來出世的時候,在王宮中,有一位叁藏法師,受到王宮上下和內外城民的恭敬供養,衣食富足。後來有一位阿羅漢帶了五百位眷屬,在王宮裏住了一段時間,然後搬到王宮外面住。這位阿羅漢,相貌很好,又具有聖者的德行,所以很多人都對他有很大的信心,做了很恭敬的供養承事。這樣就引起宮中叁藏法師的嫉妒。他在很多人面前誹謗說:“那位法師已經破了根本戒,他行持的不是佛法,是外道的法,所傳的都是邪知邪見,你們千萬不要依止他,對他恭敬供養沒有什麼利益。”聽到這些話的人都信以爲真,在這之後,很多人不再恭敬供養羅漢法師。聖者阿羅漢的心裏當然明白其中的原因是什麼,于是就離開了這個地方,以免叁藏法師造下更多的毀謗惡業。王宮當中的叁藏法師很高興,他的名聞利養又恢複到象從前一樣。但是,他死後墮入無間地獄,就是現在你看到的這個地獄衆生。因爲他無因誹謗羅漢比丘,從無失心如來一直到現在我的教法之下,都沒有得到解脫。”
目犍連尊者又問佛:“他在什麼時候才能得到解脫?”
佛說:“在將來正覺師如來出世的時候,他才會得到人身,出家並證得阿羅漢果位。在他證果以後,也會受到衆人的誹謗。因爲他曾經無因誹謗了羅漢比丘,所以生生世世都會受到很多人的誹謗。”
大家都是發了大心來弘揚佛法、護持聖教,希望能以這位叁藏法師爲鑒。叁藏法師的墮落,是因爲耽著名聞利養,當心中生起並在增長這樣的貪欲時,後面的結果都會相應地産生,也就是見到別人的圓滿心裏生起嫉妒,在所求得不到滿足時,又引起嗔恚,接著由煩惱的推動,通過語言而造下極其嚴重的毀謗大德的惡業,結果墮入了無間地獄。
這個公案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如果講法本身會讓我們下地獄,那不如不講。但這不能歸咎于佛法,原因完全是傳法者最開始的動機不清淨,不是懷著弘揚佛法、利益衆生的心,而是爲了得到別人的恭敬承事。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我們弘法的動機象這位叁藏法師一樣不清淨,那等待我們的也是象這位叁藏法師一樣的地獄惡果。因此,每個人應當從內心深處發願:甯可舍棄生命,也不借傳法的名義求取名聞利養。
(六)弘法要發長遠之心
弘揚佛法的工作任重道遠,因此應當發長遠心,十年如一日地堅持做,這樣才能對自己,對衆生,都産生出真實、廣大的利益。
衆生無始以來一直在生死輪回當中顛倒執著,以至相續中的惡習積重難返。因此現在的轉變也需要有個過程,不能希望只聽幾節課,相續就能有大的改進。應當耐心在聞思修的每一個環節上,幫助他逐步改變過去的習慣,漸漸使他的心習慣于聽聞法、思維法、串習法,變成一個真正的修行人。
比如一個人本來對叁寶、對因果沒有真實的信心,要讓他生起信心,這需要花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來幫助他遣除疑惑、邪見和無知。在産生信心之後,要使它進一步增上、成熟,還是需要時間。其它方面,比如培養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智慧,都是如此。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個衆生相續的改變就象一顆樹種的成長一樣,需要陽光、雨露、土壤、時間各方面條件的聚合,需要長年累月耐心的養育,最後才會真正獲得豐收的碩果。
過去的人所表現出來的素質遠遠超過我們,連他們還要通過多年的聞思修,最終才獲得成就,而我們相續當中所串習的煩惱是這樣的深重,怎麼可能在短短幾個月當中就徹底解決呢?
過去的高僧大德精進弘法的事例也比比皆是。比如唐朝的清涼國師,他是華嚴菩薩再來,一生講《華嚴經》達幾十遍。西藏近代有一位甯瑪派的大德叫邬金丹增洛吾,他在一生當中總共講授了《入行論》兩百多遍,《中論》25遍,《入中論》19遍,《大乘莊嚴經論》38遍,《辨中邊論》7遍,《辨法法性論》8遍,《戒律根本頌》1遍,《叁戒論》38遍,《俱舍論頌》5遍,《量理寶藏論》1遍,《如意寶藏論》9遍,《大圓滿心性休息頌》13遍,《大幻化網根本續》20遍,《功德藏》40遍。在這之外,還講授過各種經論、修法引導等等。
佛法上的修行、弘揚,不能急功近利,這種千秋事業,需要耐得住寂寞,事業是漸漸積累、發展而壯大的,佛法的學習和弘揚也不例外,我們應當首先打好基礎,有了穩固的基礎後逐漸深入,以長期的精進努力作保證,日久天長,對佛法的理解和修行自然會越來越深入、穩固,而且越往後,修行的功德越大,對衆生的利益也越大。
上面我們講述了要以純淨的發心來弘揚佛法。弘揚佛法除了有純淨的發心作爲前提之外,還需要在一個良好的氛圍中進行,這樣才會使在弘法的過程中順緣具足,違緣減少。這個氛圍需要講法者和聽法者的共同努力,總共需要在叁個方面引起重視,下面我們就來探討第二部分,弘法要重視的叁個基本條件。這叁個方面,也就是大恩上師法王如意寶對所有的四衆弟子所教誡的叁條基本要求:第一、團結和合、第二清淨持戒以及第叁、聞思修行。這叁點做到了,能使大家的思想和行爲不超越軌道,保證良好的弘法氛圍的形成,使弘法利生事業得以順利地開展。
二、弘法應重視的叁個基本條件
(一)團結和合
團結和合,在當今時代,著重需要做到的是各個法脈、各個傳承的佛弟子,都能打破凡夫的狹隘情見,抛開門戶觀念,共同把佛法弘揚開來。因此,首先重要的是要認識到“一切佛法圓融無礙”。
1、一切佛法圓融無礙
一切的佛法,都是佛陀教給我們對治煩惱、獲得快樂的方法,因爲衆生有不同的根基,所以在層次上有深淺之分,但實際上目標、意趣互不相違,本自圓融。大恩上師法王如意寶對我們有這樣的教誡:“顯密本圓融,愚執自他宗,聖法原一味,無偏應普弘。”但現在的人對待佛法的態度上不大嚴肅,容易在沒有多少根據的情況下,隨意地作出各種評論。對于我們初入佛門的人,在對于整體的佛法産生完整正確的認識之前,極有可能因這種習氣的誘使,而對聖法這個嚴重的對境,生起很多貪嗔分別,造下舍法、謗法的深重罪業。
比如說,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雖然究竟意趣是一致的,但所用的方便不盡相同。如果一位藏族佛弟子沒有深入學習過漢地的佛教,就妄評禅宗、淨土宗、天臺宗,那就會因爲無知造下大的罪業;同樣,一位漢族佛弟子對于在藏地弘揚的佛法如果沒有深入地學修,就隨意進行評述,也容易造下極嚴重的罪業。其實,只有依止了善知識,經過學習、思惟、實踐,在自己通達之後,才有能力分辨佛所安立的法門,否則就象盲人評論五彩斑斓的景色一樣可笑。所以當前極爲緊迫的問題,就是要幫助佛弟子建立起一切佛法圓融無礙的認識,從根本上消除來自佛教內部的種種紛诤和對立。
爲什麼說一切佛法都不相違呢
因爲顯教密教、大乘小乘所統攝的一切聖法,它的源泉,都是釋迦牟尼佛的智慧和慈悲。假如一個人的智慧和慈悲不夠,那麼他所傳的法中有可能部分是清淨,部分有垢染;或者一部分能利益衆生,另一部分會損害衆生。但是佛陀已獲得了究竟的智慧和慈悲,他所說的聖法,不可能會有矛盾之處,表面上看起來相違的地方,實際上並不相違,而且對待不同的衆生,確實也需要宣說不同的法門。
比如,爲了有效治療人們的各種疾病,一個大型的醫院會開設外科、內科、婦科、兒科等等科室,在每一科當中也會根據病人的病情,采取相應的治療方案,有針對性地開藥、做手術等。如果只有一種專科,那就不能對病人提供全面服務,如果只用一種藥方,也不能治療一切疾病,所以,治療的方法和藥物多種多樣,這是符合客觀規律的,是必需的。同樣的道理,衆生的根性千差萬別,心中存在的煩惱病也是多種多樣,針對衆生的八萬四千種煩惱,具有圓滿智悲力的佛陀自然會宣說八萬四千種對治的妙法,這些法門都有讓衆生離苦得樂的作用。
《法華經》當中說,佛是爲了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什麼大事因緣呢?就是爲了讓一切衆生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佛所說的法都是引導衆生成就佛果的方便。在一切佛法當中,必定不會有一種是成佛助緣,另一種是成佛障礙的相違之處。
其實,一切佛法都是在诠釋心,在這個“心”上就能圓滿含攝一切佛法,比如說,一切基道果都是在心上安立的。輪回和涅槃是在心上安立的,離開了心,一絲一毫輪回涅槃所攝的法也不可能找到。一切因果緣起的法則無非是心的規律,一切緣起的顯現無非是心的現相。所謂的空性、如來藏、圓覺等等,無一例外都是指心的實相,種種法相都完全是心的相狀,叁乘所攝的一切道無非是心的不同層面的智慧,一切五道十地的功德無不是從心中顯現的。既然都是無誤地顯示“心”,怎麼可能一者應理、另一者非理呢?之所以有人認爲有相違,除了本人對自己的心不了解之外,再沒有其它原因。
再從法門的前後次第來看,真正進入了上上道,一切下下道自然會含攝在裏面。以十二緣起和十業道因果爲例,十二緣起當中完全含攝了十業道因果,而十業道因果內在的規律,就是十二緣起,這兩者沒有什麼相互矛盾的地方,認爲其中一個正確,另一個不正確的,完全是凡夫的錯誤理解;又比如對于空性,佛宣說了人無我和法無我,這只是對空性或者是部分或者是全部解說的不同,在空性的法義上不會有任何相違的地方;或者談到緣起,有業感緣起、阿賴耶緣起、如來藏緣起等等,也是後後完全含攝了前前;或者有些法著重于解說顯現、有些法著重于解說空性,並不是學習了空性就會毀謗顯現,也不是承認了顯現就要否定空性,空性和顯現…
《《正法妙音》 正法明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