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本來是無二雙融的,沒有任何相違的地方。
避免謗法、舍法的一個辦法,就是抱著一個開明、謙虛的心態,“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自己懂一點,就宣說一點,不要不懂裝懂。對自己不了解、不通達的地方,先不做評論,要發願早日通達。全知麥彭仁波切在《大乘莊嚴經論》的注釋當中說:真正尋求正法的人,如果自己尚未通達、尚未産生定解,對于聖法千萬不要産生嗔恚、輕舍的心,安住在舍心當中,這是很好的,因爲這樣做對自己不會産生過患。如果在這些方面做到了,自己的認識會越來越全面,對于佛法各不相違就會産生越來越堅定的信解。
2、團結護教
我們靜下心來思惟,自己是一個佛弟子,應當以什麼樣的態度來對待無量無邊的聖教法。作爲一個善良的人,對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應當護持,而不是去破壞。就像對于花草,不能只愛護幾種自己喜歡的花,而對其它的無數種花都摧折掉,這樣一種排斥、破壞異類的心態,顯然只是惡劣的嗔心。
對于微小的花草都應當同樣愛護,何況是對待世間中最殊勝、最希有、最能利益衆生的聖法呢?正確的想法,應當是從慈悲的立場出發,只要是能利益衆生的法,就要希望能廣大弘揚,而且祈願和這個法有緣的衆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利益。
大家把自己的心放大一點,看問題要從整個人類、整個衆生界的利益出發,這樣才會比較客觀。尤其在當今時代,每個佛弟子都有責任爲了全人類的利益而奉獻自己的力量。人類未來是興盛還是毀滅,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類彼此之間的態度。如果能夠求同存異,彼此溝通思想、消除隔閡,共同爲人類的和平幸福努力,那人類的前途將會是很光明的。如果因爲彼此的意識形態有所不同,就互相敵對,這樣只會造成無法解決的沖突和矛盾,憑這種貪嗔的執著,最後帶來的只有痛苦的結果。
求同存異的方式是:只要彼此在某些方面有共同點,就可以在這些方面共同努力,這樣一種方式,是教我們從因地就要遠離貪嗔的執著,避免惡性的诤論,由此才能做到和平共處、同心協力,才能把一切正面的力量發揮出來,最後使所有的人都得到利益。如果一開始就以煩惱心打擊對方、貶低對方,結果也只能是得到對方同樣的還擊,這樣相互鬥爭,對雙方都沒有任何利益。
從全人類的利益來看是這樣,在特定的佛教範圍內,更應當這樣行持。雖然各種佛教宗派在見修行果上存在一些差異,但是我們不能互相攻擊,而是應該團結起來,攜手共進,集中正面的力量來共同振興佛教。彼此不同的地方,可以互相交流探討,暫時有不理解的地方,應保持不贊不謗的心態;而在觀念一致的地方,應當共同努力,讓這些良好的觀念在人們心相續當中樹立起來。比如說,因果的觀念、斷惡行善的觀念、慈悲的觀念、出離輪回的觀念、皈依的觀念、依止善知識的觀念、空性的觀念,這些理念是佛教所有宗派所一致認同的,而又是目前人類迫切需要的,如果佛弟子能在這些相同點上,共同發心來弘揚,就有希望複興佛教。
佛陀教導我們,即使對一根焦木也不能生起嗔心,何況是對待宗派不同、傳承不同的神聖佛法呢?如果佛教徒之間彼此針鋒相對,互相鬥诤,這是佛教毀滅的惡相,因爲佛弟子自身都處在一種貪嗔迷亂當中,內心和聖法的廣大、平等、清淨、慈悲完全相違,這不是滅法又是什麼呢?
我們在因果上不能糊塗,不同的方式會導致不同的結果,比如對一切佛法,如果是以隨喜贊歎的方式來贊歎他宗,那得到的也會是對方的贊歎,如果是以一種毀謗、攻擊的態度,對方也會還擊,這樣惡性循環,最後會造成兩派之間強烈的矛盾,彼此都會造下墮落地獄的罪業。佛在經上親口說:“一個人舍棄了真實的大乘法,他需要在成住壞空的無數個大劫當中,不斷感受無間地獄難以忍受的大苦。”所以,對于我們這些在佛法上智慧淺薄的人,沒有必要加入一些佛法大的爭論,這不是我們一般人的事,自己修好自己的心,這是很重要的。
我們看世間一個團體,如果每個成員都各司其職,在做好自己本職工作的同時,也能與別人配合、爲別人提供幫助,這個團體就會興盛,會有很大的發展前途。相反,成員之間彼此內心不和,這個團體的發展也會受到阻礙,甚至會因此而滅亡。
佛教的團體應當是這個世界中最重要的一種團體,比別的任何一種團體的意義都要重大。所有佛教的寺院、經論、法門、修行者乃至各種佛教的形象,都是釋迦牟尼佛事業的體現。我們都生在佛的家族中,各宗派的佛弟子互相之間象兄弟一樣團結和合,這樣佛教才會興盛。
比如一個家庭中,兄弟姐妹在一起和睦相處,這個家就會興盛發達。如果彼此之間互相诤論,這個家很快就會衰敗。同樣,我們對待一切佛教的宗派,都要尊重、護持、平等皈依,這樣才能把佛教護持好。
真正的大乘修行人,應該學習、實踐自他交換,應當從他人的角度出發,以他人適合的方式來幫助他,對一般的衆生都需要這樣做,何況是對待同在釋迦佛教法下的各種佛教團體和修行人,更不能有破壞、製造違緣的心,應當心裏常常希望一切佛法都能興盛廣大,修學任何佛法的人都能按他的因緣得到最大的利益。
在《普賢行願品》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大乘菩薩恒順衆生的偉大行願,普賢菩薩對待一切衆生,不論是哪種生類、哪種族姓、哪種相貌、哪種語言、哪種意樂,都是同等隨順,就像對待父母師長、聲聞緣覺、諸佛菩薩的態度一樣,我們對待衆生都需要這樣,更何況對待幫助衆生解脫的珍貴的佛法僧叁寶和叁寶的所依形像呢?
下面再把範圍縮小到我們的顯密學會。我們組織了各地的佛弟子共同來學習佛法,這種集體共學的形式能夠持續多久、能取得多大的成效,關鍵是看大家能不能彼此團結和合。如果能做到團結和合,那不管在什麼樣的環境下,都能克服困難,而且學佛的效果會越來越明顯,假如道友之間出現了矛盾,甚至互相攻讦,那麼這種良好的共學形式將受到很大的破壞。
所謂的團結和合,具體體現在哪幾個方面呢?第一要各盡其責,每個學會的負責人要服從顯密佛教交流中心的統一安排,每一組的輔導員要服從負責人的安排,而每一組的學員要服從輔導員的安排。這樣整個系統就能有效地運轉。
第二就是各學會、各組、各學員之間要同心協力,互相配合。衡量一個人的人格好不好,其中一個標准就是看他能不能和別人配合。大恩上師在《勝利道歌》當中說:“言行恒時隨順友”,不論是說話還是做事,都能隨順道友,這就是賢善人格的體現。
怎麼配合呢?首先要認清大家一起學習的目的,是爲了更有效地學習佛法。有利于這個目的事,要積極去做,對這個目的有害的事,要堅決放棄。
其次,我們要深刻認識到,在佛法融入到我們的心相續之前,我們在說話、做事的心態、立場、方法上,會有很多自以爲是,很多不恰當的地方,如果在和道友們一起學習時,每個人都不知道控製、改變自己的習氣,只希望人家做出讓步,而沒意識到自己的言行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那麼每個人將會是帶刺的荊棘,團體內勢必矛盾重重。
說到這裏,有人會發愁,我的壞習氣養成已經幾十年了,怎麼可能說改就改了呢?大家都知道佛法是智慧,佛法裏就有解決這個問題的好辦法,那就是自他相換,按現在流行的話來說,就是換位思考。以前我們說話、做事容易一意孤行,容易傷著人,是不是我們很少考慮到別人的接受程度?如果我們用自他相換,先設想如果我是他,我是否會希望聽到這句話,孔子也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導,可見這一點,不但是我們學佛人理應做到的,也是世間人做人的基礎。這樣考慮之後,自己的言行就會在很快的時間裏得到改變、提高。
有了上面這兩點認識之後,我們就自然會考慮到別人,主動和別人配合。他人不論是生活,還是學習上的困難,我們都會主動幫助,這樣,妒忌、兩舌之類的不如法行爲就會慢慢減少了。
要保證一個團體的清淨,關鍵是團體當中的每個成員要學會觀清淨。怎麼觀清淨呢?就是看其它道友都是佛菩薩,只有自己是凡夫,能這樣觀想,心裏就不會增上煩惱、口裏也不會談過失,對自己的修行會有很大的好處。六祖大師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每個人能常常反觀自己的過失,那就沒有時間去呵責別人,每個人心裏沒有是非、口中不說是非,整個團體就會清淨。
大家有福德因緣組成學會,共同在一起學習佛法,這樣一個共同學習的團體和每個學員都有直接的關系,如果自己能做到團結和合,這個團體就會成爲快速積累功德的對境,如果在這個團體當中鬧矛盾,道友之間不說話、不配合,也會造下極其深重的罪業。佛在《叁摩地王經》當中說:如果道友彼此之間互相嗔恚,這種異熟果報不是以戒律能救護,不是以禅定能救護,不是以住在靜處能救護,也不是以布施供佛所能救護。我們很多道友,都入了密乘,有些是同壇灌頂的金剛道友,都有誓言,如果和金剛道友發生矛盾,那就會造下墮入地獄的極爲可怕的罪業。《律本事》當中說:如果僧衆和合,佛法會大興,如果不和合,就會損壞佛法。這句話用在我們的學會上同樣適用,如果每個學會中的學員們能相互團結,那我們的共學就會越來越廣大興盛。
大家是爲了法而聚在一起,不是爲了名聲恭敬而相聚的,所以應當一心依止正法,在清淨的佛教團體當中不能搞人我是非,不能拉幫結派,誰這樣做,就是破壞團體共學。如果每個人都以佛法的見行要求自己,那就能真正出現團結和合、共同聞思修行的良好現象。
(二)清淨持戒
大恩上師強調的第二點是“守持清…
《《正法妙音》 正法明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