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法妙音》 正法明灯▪P9

  ..续本文上一页本来是无二双融的,没有任何相违的地方。

   避免谤法、舍法的一个办法,就是抱着一个开明、谦虚的心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自己懂一点,就宣说一点,不要不懂装懂。对自己不了解、不通达的地方,先不做评论,要发愿早日通达。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大乘庄严经论》的注释当中说:真正寻求正法的人,如果自己尚未通达、尚未产生定解,对于圣法千万不要产生嗔恚、轻舍的心,安住在舍心当中,这是很好的,因为这样做对自己不会产生过患。如果在这些方面做到了,自己的认识会越来越全面,对于佛法各不相违就会产生越来越坚定的信解。

   2、团结护教

   我们静下心来思惟,自己是一个佛弟子,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无量无边的圣教法。作为一个善良的人,对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应当护持,而不是去破坏。就像对于花草,不能只爱护几种自己喜欢的花,而对其它的无数种花都摧折掉,这样一种排斥、破坏异类的心态,显然只是恶劣的嗔心。

   对于微小的花草都应当同样爱护,何况是对待世间中最殊胜、最希有、最能利益众生的圣法呢?正确的想法,应当是从慈悲的立场出发,只要是能利益众生的法,就要希望能广大弘扬,而且祈愿和这个法有缘的众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利益。

   大家把自己的心放大一点,看问题要从整个人类、整个众生界的利益出发,这样才会比较客观。尤其在当今时代,每个佛弟子都有责任为了全人类的利益而奉献自己的力量。人类未来是兴盛还是毁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彼此之间的态度。如果能够求同存异,彼此沟通思想、消除隔阂,共同为人类的和平幸福努力,那人类的前途将会是很光明的。如果因为彼此的意识形态有所不同,就互相敌对,这样只会造成无法解决的冲突和矛盾,凭这种贪嗔的执著,最后带来的只有痛苦的结果。

   求同存异的方式是:只要彼此在某些方面有共同点,就可以在这些方面共同努力,这样一种方式,是教我们从因地就要远离贪嗔的执著,避免恶性的诤论,由此才能做到和平共处、同心协力,才能把一切正面的力量发挥出来,最后使所有的人都得到利益。如果一开始就以烦恼心打击对方、贬低对方,结果也只能是得到对方同样的还击,这样相互斗争,对双方都没有任何利益。

   从全人类的利益来看是这样,在特定的佛教范围内,更应当这样行持。虽然各种佛教宗派在见修行果上存在一些差异,但是我们不能互相攻击,而是应该团结起来,携手共进,集中正面的力量来共同振兴佛教。彼此不同的地方,可以互相交流探讨,暂时有不理解的地方,应保持不赞不谤的心态;而在观念一致的地方,应当共同努力,让这些良好的观念在人们心相续当中树立起来。比如说,因果的观念、断恶行善的观念、慈悲的观念、出离轮回的观念、皈依的观念、依止善知识的观念、空性的观念,这些理念是佛教所有宗派所一致认同的,而又是目前人类迫切需要的,如果佛弟子能在这些相同点上,共同发心来弘扬,就有希望复兴佛教。

   佛陀教导我们,即使对一根焦木也不能生起嗔心,何况是对待宗派不同、传承不同的神圣佛法呢?如果佛教徒之间彼此针锋相对,互相斗诤,这是佛教毁灭的恶相,因为佛弟子自身都处在一种贪嗔迷乱当中,内心和圣法的广大、平等、清净、慈悲完全相违,这不是灭法又是什么呢?

   我们在因果上不能糊涂,不同的方式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比如对一切佛法,如果是以随喜赞叹的方式来赞叹他宗,那得到的也会是对方的赞叹,如果是以一种毁谤、攻击的态度,对方也会还击,这样恶性循环,最后会造成两派之间强烈的矛盾,彼此都会造下堕落地狱的罪业。佛在经上亲口说:“一个人舍弃了真实的大乘法,他需要在成住坏空的无数个大劫当中,不断感受无间地狱难以忍受的大苦。”所以,对于我们这些在佛法上智慧浅薄的人,没有必要加入一些佛法大的争论,这不是我们一般人的事,自己修好自己的心,这是很重要的。

   我们看世间一个团体,如果每个成员都各司其职,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能与别人配合、为别人提供帮助,这个团体就会兴盛,会有很大的发展前途。相反,成员之间彼此内心不和,这个团体的发展也会受到阻碍,甚至会因此而灭亡。

   佛教的团体应当是这个世界中最重要的一种团体,比别的任何一种团体的意义都要重大。所有佛教的寺院、经论、法门、修行者乃至各种佛教的形象,都是释迦牟尼佛事业的体现。我们都生在佛的家族中,各宗派的佛弟子互相之间象兄弟一样团结和合,这样佛教才会兴盛。

   比如一个家庭中,兄弟姐妹在一起和睦相处,这个家就会兴盛发达。如果彼此之间互相诤论,这个家很快就会衰败。同样,我们对待一切佛教的宗派,都要尊重、护持、平等皈依,这样才能把佛教护持好。

   真正的大乘修行人,应该学习、实践自他交换,应当从他人的角度出发,以他人适合的方式来帮助他,对一般的众生都需要这样做,何况是对待同在释迦佛教法下的各种佛教团体和修行人,更不能有破坏、制造违缘的心,应当心里常常希望一切佛法都能兴盛广大,修学任何佛法的人都能按他的因缘得到最大的利益。

   在《普贤行愿品》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大乘菩萨恒顺众生的伟大行愿,普贤菩萨对待一切众生,不论是哪种生类、哪种族姓、哪种相貌、哪种语言、哪种意乐,都是同等随顺,就像对待父母师长、声闻缘觉、诸佛菩萨的态度一样,我们对待众生都需要这样,更何况对待帮助众生解脱的珍贵的佛法僧三宝和三宝的所依形像呢?

   下面再把范围缩小到我们的显密学会。我们组织了各地的佛弟子共同来学习佛法,这种集体共学的形式能够持续多久、能取得多大的成效,关键是看大家能不能彼此团结和合。如果能做到团结和合,那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能克服困难,而且学佛的效果会越来越明显,假如道友之间出现了矛盾,甚至互相攻讦,那么这种良好的共学形式将受到很大的破坏。

   所谓的团结和合,具体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呢?第一要各尽其责,每个学会的负责人要服从显密佛教交流中心的统一安排,每一组的辅导员要服从负责人的安排,而每一组的学员要服从辅导员的安排。这样整个系统就能有效地运转。

   第二就是各学会、各组、各学员之间要同心协力,互相配合。衡量一个人的人格好不好,其中一个标准就是看他能不能和别人配合。大恩上师在《胜利道歌》当中说:“言行恒时随顺友”,不论是说话还是做事,都能随顺道友,这就是贤善人格的体现。

   怎么配合呢?首先要认清大家一起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学习佛法。有利于这个目的事,要积极去做,对这个目的有害的事,要坚决放弃。

   其次,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在佛法融入到我们的心相续之前,我们在说话、做事的心态、立场、方法上,会有很多自以为是,很多不恰当的地方,如果在和道友们一起学习时,每个人都不知道控制、改变自己的习气,只希望人家做出让步,而没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那么每个人将会是带刺的荆棘,团体内势必矛盾重重。

   说到这里,有人会发愁,我的坏习气养成已经几十年了,怎么可能说改就改了呢?大家都知道佛法是智慧,佛法里就有解决这个问题的好办法,那就是自他相换,按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换位思考。以前我们说话、做事容易一意孤行,容易伤着人,是不是我们很少考虑到别人的接受程度?如果我们用自他相换,先设想如果我是他,我是否会希望听到这句话,孔子也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导,可见这一点,不但是我们学佛人理应做到的,也是世间人做人的基础。这样考虑之后,自己的言行就会在很快的时间里得到改变、提高。

   有了上面这两点认识之后,我们就自然会考虑到别人,主动和别人配合。他人不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上的困难,我们都会主动帮助,这样,妒忌、两舌之类的不如法行为就会慢慢减少了。

   要保证一个团体的清净,关键是团体当中的每个成员要学会观清净。怎么观清净呢?就是看其它道友都是佛菩萨,只有自己是凡夫,能这样观想,心里就不会增上烦恼、口里也不会谈过失,对自己的修行会有很大的好处。六祖大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每个人能常常反观自己的过失,那就没有时间去呵责别人,每个人心里没有是非、口中不说是非,整个团体就会清净。

   大家有福德因缘组成学会,共同在一起学习佛法,这样一个共同学习的团体和每个学员都有直接的关系,如果自己能做到团结和合,这个团体就会成为快速积累功德的对境,如果在这个团体当中闹矛盾,道友之间不说话、不配合,也会造下极其深重的罪业。佛在《三摩地王经》当中说:如果道友彼此之间互相嗔恚,这种异熟果报不是以戒律能救护,不是以禅定能救护,不是以住在静处能救护,也不是以布施供佛所能救护。我们很多道友,都入了密乘,有些是同坛灌顶的金刚道友,都有誓言,如果和金刚道友发生矛盾,那就会造下堕入地狱的极为可怕的罪业。《律本事》当中说:如果僧众和合,佛法会大兴,如果不和合,就会损坏佛法。这句话用在我们的学会上同样适用,如果每个学会中的学员们能相互团结,那我们的共学就会越来越广大兴盛。

   大家是为了法而聚在一起,不是为了名声恭敬而相聚的,所以应当一心依止正法,在清净的佛教团体当中不能搞人我是非,不能拉帮结派,谁这样做,就是破坏团体共学。如果每个人都以佛法的见行要求自己,那就能真正出现团结和合、共同闻思修行的良好现象。

   (二)清净持戒

   大恩上师强调的第二点是“守持清…

《《正法妙音》 正法明灯》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