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法妙音》 正法明灯▪P10

  ..续本文上一页净戒律”,守持好戒律,对于讲法者来说,一方面以身作则,作了行动上的示范,培养大家把佛法落实在行动上的习惯,另一方面,清净的戒律也能使自己具有威望,使听法的人信服。对于听法者来说,清净地守持戒律不但是学佛进步的基础,而且还能保证学法者团体的清净,促进大家团结和合。

   1、为什么要受戒

   我们都希求解脱,能让我们获得解脱的因归纳起来就是戒定慧三学,在三学当中,持戒是禅定和智慧的基础,这样就知道:没有戒律,一切佛法的功德都不可能产生。所以,龙树菩萨在《亲友书》当中说:戒律是一切功德的依靠,就像一切有情和无情都必须依靠大地一样。

   从修道来看,具不具有戒律,受持戒律的多少,对于功德的积累有很大影响,戒律上持守得越多、越清净,功德就越超胜。比如,我们平常念佛、放生、布施、供养等等,如果自己具有清净的戒体,善业的力量会成倍地增长。《杂宝藏经》当中讲了这样一个公案,古代在罽宾国有一条恶龙兴风作浪,其他的阿罗汉施展神通都没办法把它赶走,后来祗夜多尊者来到毒龙旁边,只是弹指三下,恶龙就乖乖地迁单了。祗夜多尊者和其他阿罗汉,在获得漏尽平等法身这一点上没有什么不同,他能具有更加超胜的威德力,是因为他从凡夫时起,一直都很精严地守戒,以戒的威力,所以能轻而易举地驱逐恶龙。再从为众生祈福超度来看,如果自己的戒律清净,加持的能力就很大;若从弘法利生来看,戒律清净,教化众生力量就强,利生的事业也会兴盛广大。

   戒律就象双脚一样,只有依靠三乘的戒律,才能走向善趣、走向解脱、走向成佛。具体来说,有了五戒十善,才能得到人天善趣的身,进一步,只有守好以出离心为根本的别解脱戒,才能真正趣向出世间的解脱,只有守持以菩提心为根本的菩萨戒,才能成就佛果。如果想趣入密乘,修学快速成佛的道,它的基础也是三昧耶戒,只有守持三昧耶戒,才能现前密宗殊胜的功德。大恩上师在《忠言心之明点》当中说:“犹如空中建花园,增上定胜诸圆满,无戒无此机会故,念知谨慎调自续。”

   在佛临近涅槃的时候,阿难请问佛:在佛涅槃之后,比丘们以谁为导师。佛说:“以戒为师。”《佛遗教经》当中,佛也说:“你们比丘在我涅槃以后,应当尊重别解脱戒,就像黑暗之中遇到光明、穷人获得宝藏一样,要知道,这是你们的导师,如同我住在世间一样没有差别。”圣教的根本就是别解脱戒,要想使佛法住世,一定要守好戒律。

   《阿含经》上说:“持戒具有五种功德:一者所求如愿;二者财产增益无损;三者所住之处,众人爱敬;四者好名善誉,周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必生天上。”如果能守持好戒律,以戒律清净的力量,这一生睡也安乐、醒也安乐,内心一直都处在清凉当中,远离身心的热恼。到了临终,回顾自己的一生,所作所为都和戒相应,这时内心没有忧恼悔恨,很安祥地去世,不会有一般人四大分解的痛苦。从名声利养方面来说,内在成就了戒德,自然美名会传遍整个世界,白法方面的护法神都会日日夜夜聚在身边恒时保护,一切邪魔外道都无法干扰,不必要历经艰辛凡是心中的愿望都能如愿以偿。

   尤其在目前五浊深重的末法时代,持戒的功德远远超过在正法时期和在清净刹土持戒的功德。佛在《三摩地王经》当中说:在恒河沙数的大劫中,一直在无量的诸佛面前,以众多的幢幡、明灯、花鬘、饮食等供物不断供养,而这样所获的福德,比不上一个人在正法失坏佛教将要灭亡的时期,一日一夜持一分戒的福德。因此,今天能够精勤持戒,一天之中就能积累无量无边的功德。

   2、破戒的过患

   持戒的功德不可思议,但是破戒的过患也很可怕,因此我们要十分谨慎,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破戒会导致哪些过患。

   《比丘珍爱经》当中说:“或有戒为乐,或有戒为苦,具戒则安乐,毁戒则成苦。”受戒的结果可以是安乐也可以是痛苦,如果受戒后毁坏戒律,只会感召今生和后世的痛苦。

   失坏了戒律的双足,就无法生到善趣之中。佛在《大般若经》中说:“由于破戒、破见、破威仪、破净命,必定会堕落到地狱、旁生、饿鬼之中,感受剧烈的痛苦,而且长久在生死中轮回,难以得到解脱。”不必说破戒,即使轻视学处、失坏威仪、不恭敬法衣,也会堕入恶趣。

   《律本事》当中说:“破戒有十种过患,就是:被导师佛陀呵责;被诸天以盗贼等恶名呵责;被持梵净行的同参道友呵责;如理作意时遭到自己的呵责;理应受到护法呵责;臭名远扬四方八隅;不能听闻未曾听过的法,曾经听过的法容易遗忘;产生不了地道证悟功德;在追悔莫及当中死去;死后堕入恶趣。”破戒的人就象破碎的瓶子不可能成为珍宝容器一样,不能产生善法功德。以破戒的罪业力,内心忧恼不安,无法现前禅定,不能照见四谛十六行相和三十七菩提分的法性,即使修持密法,也得不到成就。

   如果不重视戒律,作最多的闻思修行,也没有实际利益,最后还是会堕落恶趣,感受痛苦,这是佛在《三摩地王经》告诉我们的:“虽通一切法,恃闻不持戒,破戒堕恶趣,多闻无力救。”

   托嘎如意宝说:本来圣者们对待一切众生就像慈母对待儿子一样慈爱悲悯,恒时垂念,但是自相续染上了破戒的严重过患、不辨别取舍的道理,就好象体内没有了心的愚痴者,因为被严重的破戒过患障蔽,将会导致在无数劫中不能面见圣者的尊颜,一切圣者以及继承护持、弘扬佛教的吉祥怙主七十尊、明辨善恶的诸事业护法神,也会远离、谴责他们,而得不到他们的救护。

   如果一个人舍弃生命,只会毁坏一生,但是如果破戒,则会百千万生沉沦恶道。所以,佛教诫我们:宁可舍弃生命也不能三门放纵违犯戒律。

   3、如何守戒

   受了戒之后,戒体并不是像金刚一样在相续当中永远存在。我们凡夫通过仪轨所受的戒律是个有为法,其自性是会无常迁变的。相续中戒律清不清净、戒体存不存在,完全取决于守戒的状况。那么怎么做才能守持好戒律呢?首先需要知道犯戒的因素是哪些,对治的方法分别是什么,然后谨慎奉行,这样才能避免失坏、破损戒律。

   通常,我们说犯戒有四种因,就是无知、放逸、不恭敬和烦恼炽盛,下面我们来了解对治这四种因的方法。

   (1)无知的对治:须依靠学习戒律的学处,心里对学处有清晰的了解。

   (2)放逸的对治: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第一,对于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牢记在心;第二,以正知观察自己身口意三门的状态,觉察自己正在转入善的方面还是转入恶的方面;第三是知惭有愧,就是依靠自己的善根力,或者运用佛法对照、反观相续,发现恶行后,以此为耻,这是知惭,害怕别人的谴责,内心羞耻,这是有愧;第四,畏惧恶行的异熟果报,心怀恐惧,由此不敢放逸造恶。具足这些条件,平时摄持好自己的身心,不违越戒律的规定,就能对治放逸的毛病。

   (3)不恭敬的对治,就是对戒律,以及对道友心存恭敬。

   (4)烦恼炽盛的对治,就是发现自己哪方面的烦恼强,就针对这方面的烦恼努力修习对治,这样在持戒违缘现前的时候,就有力量压住或者断除这些烦恼,守护好自己的戒律。

   受戒容易,守持好戒律就比较困难,平时要修好上面这四种对治方法,关键时刻才用得上。如果不下功夫学戒,在境界现前时,十有八九都会失坏戒律。这和“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是同样的道理。

   阿底峡尊者的传记当中,记载了尊者当年受持三乘戒律之后,随时随地小心防护自己的心念,不让身口意三门违越戒律的规定,偶尔有一些小的违犯,也一定以忏悔仪规及时地忏除清净。尊者自己说:“我自己入了别解脱门后,细微的过患也未染上过;入了菩萨乘,对于菩提心的学处出现过一两次的过失;入了密宗金刚乘,虽然出现过很多过失,但是每一次都立即忏悔,从来没有不忏悔而让罪业过夜的。”他在行路途中也是一样,出现恶分别念时,马上取出一个木制的曼荼罗,立即作忏悔。我们应当以尊者为榜样,严谨地护持自己所受的三乘戒律。

   (三)闻思修行

   有了团结和合、清净持戒这个基础,闻思修就可以顺利开展起来,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闻思修三者的关系。

   提到闻思修行,我们很多人的习惯是重视修,而轻视闻思。但是这三者是阶梯式的关系,有前后的严密次序,并不可以轻易超越。

   “修”是闻思修三阶梯中最后一个台阶,但在修之前,首先要知道修的是什么内容、修行的具体方法、以及通过修行要克服掉的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对这样的方法,自己能不能运用得起来,以及能不能通过“修”,产生出“修慧”来。

   如果知道方法,但是无法运用,产生不了修行的功德,这就说明心里的未知、邪知、怀疑并没有被去除。如果一直僵持在这种状态,很多问题会随之产生,比如,遇到不好的因缘,就会增长邪见,或者是修了一段时间,不见效果,就会对佛法产生怀疑,甚至失去信心。那么怎么改变这种止步不前的状况呢?这就需要用到修学佛法中的第二个重要方法——思维。

   思维是运用佛法中开示的殊胜的方法,如理地进行观察,通过如理观察所获得的智慧,就叫做“思慧”。单单听闻正法还不够,必须要通过思维对于法义生起定解,方能断除自己相续当中的颠倒妄念。

   就拿修出离心来说,如果对于出离心无从下手,这时我们就要观察轮回中万法的本性,通过观察、思维,可以认识到轮回中的一切法的自性完全是痛苦,这种认识,是学习出离心所获得的“思慧”。然后我们安住在这个“思慧”所决定的意义上,使它越来越深入、越来越清晰,持续的…

《《正法妙音》 正法明灯》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