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妙音》 正法明燈▪P10

  ..續本文上一頁淨戒律”,守持好戒律,對于講法者來說,一方面以身作則,作了行動上的示範,培養大家把佛法落實在行動上的習慣,另一方面,清淨的戒律也能使自己具有威望,使聽法的人信服。對于聽法者來說,清淨地守持戒律不但是學佛進步的基礎,而且還能保證學法者團體的清淨,促進大家團結和合。

   1、爲什麼要受戒

   我們都希求解脫,能讓我們獲得解脫的因歸納起來就是戒定慧叁學,在叁學當中,持戒是禅定和智慧的基礎,這樣就知道:沒有戒律,一切佛法的功德都不可能産生。所以,龍樹菩薩在《親友書》當中說:戒律是一切功德的依靠,就像一切有情和無情都必須依靠大地一樣。

   從修道來看,具不具有戒律,受持戒律的多少,對于功德的積累有很大影響,戒律上持守得越多、越清淨,功德就越超勝。比如,我們平常念佛、放生、布施、供養等等,如果自己具有清淨的戒體,善業的力量會成倍地增長。《雜寶藏經》當中講了這樣一個公案,古代在罽賓國有一條惡龍興風作浪,其他的阿羅漢施展神通都沒辦法把它趕走,後來祗夜多尊者來到毒龍旁邊,只是彈指叁下,惡龍就乖乖地遷單了。祗夜多尊者和其他阿羅漢,在獲得漏盡平等法身這一點上沒有什麼不同,他能具有更加超勝的威德力,是因爲他從凡夫時起,一直都很精嚴地守戒,以戒的威力,所以能輕而易舉地驅逐惡龍。再從爲衆生祈福超度來看,如果自己的戒律清淨,加持的能力就很大;若從弘法利生來看,戒律清淨,教化衆生力量就強,利生的事業也會興盛廣大。

   戒律就象雙腳一樣,只有依靠叁乘的戒律,才能走向善趣、走向解脫、走向成佛。具體來說,有了五戒十善,才能得到人天善趣的身,進一步,只有守好以出離心爲根本的別解脫戒,才能真正趣向出世間的解脫,只有守持以菩提心爲根本的菩薩戒,才能成就佛果。如果想趣入密乘,修學快速成佛的道,它的基礎也是叁昧耶戒,只有守持叁昧耶戒,才能現前密宗殊勝的功德。大恩上師在《忠言心之明點》當中說:“猶如空中建花園,增上定勝諸圓滿,無戒無此機會故,念知謹慎調自續。”

   在佛臨近涅槃的時候,阿難請問佛:在佛涅槃之後,比丘們以誰爲導師。佛說:“以戒爲師。”《佛遺教經》當中,佛也說:“你們比丘在我涅槃以後,應當尊重別解脫戒,就像黑暗之中遇到光明、窮人獲得寶藏一樣,要知道,這是你們的導師,如同我住在世間一樣沒有差別。”聖教的根本就是別解脫戒,要想使佛法住世,一定要守好戒律。

   《阿含經》上說:“持戒具有五種功德:一者所求如願;二者財産增益無損;叁者所住之處,衆人愛敬;四者好名善譽,周聞天下;五者身壞命終,必生天上。”如果能守持好戒律,以戒律清淨的力量,這一生睡也安樂、醒也安樂,內心一直都處在清涼當中,遠離身心的熱惱。到了臨終,回顧自己的一生,所作所爲都和戒相應,這時內心沒有憂惱悔恨,很安祥地去世,不會有一般人四大分解的痛苦。從名聲利養方面來說,內在成就了戒德,自然美名會傳遍整個世界,白法方面的護法神都會日日夜夜聚在身邊恒時保護,一切邪魔外道都無法幹擾,不必要曆經艱辛凡是心中的願望都能如願以償。

   尤其在目前五濁深重的末法時代,持戒的功德遠遠超過在正法時期和在清淨刹土持戒的功德。佛在《叁摩地王經》當中說:在恒河沙數的大劫中,一直在無量的諸佛面前,以衆多的幢幡、明燈、花鬘、飲食等供物不斷供養,而這樣所獲的福德,比不上一個人在正法失壞佛教將要滅亡的時期,一日一夜持一分戒的福德。因此,今天能夠精勤持戒,一天之中就能積累無量無邊的功德。

   2、破戒的過患

   持戒的功德不可思議,但是破戒的過患也很可怕,因此我們要十分謹慎,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破戒會導致哪些過患。

   《比丘珍愛經》當中說:“或有戒爲樂,或有戒爲苦,具戒則安樂,毀戒則成苦。”受戒的結果可以是安樂也可以是痛苦,如果受戒後毀壞戒律,只會感召今生和後世的痛苦。

   失壞了戒律的雙足,就無法生到善趣之中。佛在《大般若經》中說:“由于破戒、破見、破威儀、破淨命,必定會墮落到地獄、旁生、餓鬼之中,感受劇烈的痛苦,而且長久在生死中輪回,難以得到解脫。”不必說破戒,即使輕視學處、失壞威儀、不恭敬法衣,也會墮入惡趣。

   《律本事》當中說:“破戒有十種過患,就是:被導師佛陀呵責;被諸天以盜賊等惡名呵責;被持梵淨行的同參道友呵責;如理作意時遭到自己的呵責;理應受到護法呵責;臭名遠揚四方八隅;不能聽聞未曾聽過的法,曾經聽過的法容易遺忘;産生不了地道證悟功德;在追悔莫及當中死去;死後墮入惡趣。”破戒的人就象破碎的瓶子不可能成爲珍寶容器一樣,不能産生善法功德。以破戒的罪業力,內心憂惱不安,無法現前禅定,不能照見四谛十六行相和叁十七菩提分的法性,即使修持密法,也得不到成就。

   如果不重視戒律,作最多的聞思修行,也沒有實際利益,最後還是會墮落惡趣,感受痛苦,這是佛在《叁摩地王經》告訴我們的:“雖通一切法,恃聞不持戒,破戒墮惡趣,多聞無力救。”

   托嘎如意寶說:本來聖者們對待一切衆生就像慈母對待兒子一樣慈愛悲憫,恒時垂念,但是自相續染上了破戒的嚴重過患、不辨別取舍的道理,就好象體內沒有了心的愚癡者,因爲被嚴重的破戒過患障蔽,將會導致在無數劫中不能面見聖者的尊顔,一切聖者以及繼承護持、弘揚佛教的吉祥怙主七十尊、明辨善惡的諸事業護法神,也會遠離、譴責他們,而得不到他們的救護。

   如果一個人舍棄生命,只會毀壞一生,但是如果破戒,則會百千萬生沈淪惡道。所以,佛教誡我們:甯可舍棄生命也不能叁門放縱違犯戒律。

   3、如何守戒

   受了戒之後,戒體並不是像金剛一樣在相續當中永遠存在。我們凡夫通過儀軌所受的戒律是個有爲法,其自性是會無常遷變的。相續中戒律清不清淨、戒體存不存在,完全取決于守戒的狀況。那麼怎麼做才能守持好戒律呢?首先需要知道犯戒的因素是哪些,對治的方法分別是什麼,然後謹慎奉行,這樣才能避免失壞、破損戒律。

   通常,我們說犯戒有四種因,就是無知、放逸、不恭敬和煩惱熾盛,下面我們來了解對治這四種因的方法。

   (1)無知的對治:須依靠學習戒律的學處,心裏對學處有清晰的了解。

   (2)放逸的對治:可以從四個方面著手,第一,對于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牢記在心;第二,以正知觀察自己身口意叁門的狀態,覺察自己正在轉入善的方面還是轉入惡的方面;第叁是知慚有愧,就是依靠自己的善根力,或者運用佛法對照、反觀相續,發現惡行後,以此爲恥,這是知慚,害怕別人的譴責,內心羞恥,這是有愧;第四,畏懼惡行的異熟果報,心懷恐懼,由此不敢放逸造惡。具足這些條件,平時攝持好自己的身心,不違越戒律的規定,就能對治放逸的毛病。

   (3)不恭敬的對治,就是對戒律,以及對道友心存恭敬。

   (4)煩惱熾盛的對治,就是發現自己哪方面的煩惱強,就針對這方面的煩惱努力修習對治,這樣在持戒違緣現前的時候,就有力量壓住或者斷除這些煩惱,守護好自己的戒律。

   受戒容易,守持好戒律就比較困難,平時要修好上面這四種對治方法,關鍵時刻才用得上。如果不下功夫學戒,在境界現前時,十有八九都會失壞戒律。這和“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是同樣的道理。

   阿底峽尊者的傳記當中,記載了尊者當年受持叁乘戒律之後,隨時隨地小心防護自己的心念,不讓身口意叁門違越戒律的規定,偶爾有一些小的違犯,也一定以忏悔儀規及時地忏除清淨。尊者自己說:“我自己入了別解脫門後,細微的過患也未染上過;入了菩薩乘,對于菩提心的學處出現過一兩次的過失;入了密宗金剛乘,雖然出現過很多過失,但是每一次都立即忏悔,從來沒有不忏悔而讓罪業過夜的。”他在行路途中也是一樣,出現惡分別念時,馬上取出一個木製的曼荼羅,立即作忏悔。我們應當以尊者爲榜樣,嚴謹地護持自己所受的叁乘戒律。

   (叁)聞思修行

   有了團結和合、清淨持戒這個基礎,聞思修就可以順利開展起來,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聞思修叁者的關系。

   提到聞思修行,我們很多人的習慣是重視修,而輕視聞思。但是這叁者是階梯式的關系,有前後的嚴密次序,並不可以輕易超越。

   “修”是聞思修叁階梯中最後一個臺階,但在修之前,首先要知道修的是什麼內容、修行的具體方法、以及通過修行要克服掉的是什麼,更重要的是,對這樣的方法,自己能不能運用得起來,以及能不能通過“修”,産生出“修慧”來。

   如果知道方法,但是無法運用,産生不了修行的功德,這就說明心裏的未知、邪知、懷疑並沒有被去除。如果一直僵持在這種狀態,很多問題會隨之産生,比如,遇到不好的因緣,就會增長邪見,或者是修了一段時間,不見效果,就會對佛法産生懷疑,甚至失去信心。那麼怎麼改變這種止步不前的狀況呢?這就需要用到修學佛法中的第二個重要方法——思維。

   思維是運用佛法中開示的殊勝的方法,如理地進行觀察,通過如理觀察所獲得的智慧,就叫做“思慧”。單單聽聞正法還不夠,必須要通過思維對于法義生起定解,方能斷除自己相續當中的顛倒妄念。

   就拿修出離心來說,如果對于出離心無從下手,這時我們就要觀察輪回中萬法的本性,通過觀察、思維,可以認識到輪回中的一切法的自性完全是痛苦,這種認識,是學習出離心所獲得的“思慧”。然後我們安住在這個“思慧”所決定的意義上,使它越來越深入、越來越清晰,持續的…

《《正法妙音》 正法明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