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妙音》 正法明燈▪P11

  ..續本文上一頁時間越來越長,這就是“修”,不久心中對輪回就會産生厭離之心,這種厭離之心,就是“修慧”。

   又比如修行空性,上根利器可以直接證悟空性,而一般根基不高的人,對于空性無從下手,這時就要借助于佛法中的方法,對萬法進行仔細的觀察,經過反複地比較、推理、分析之後,對空性會産生一個比較明確清晰的認識,這時就知道如何修了。也就是說,這時可以安住在對空性清晰的認識上,這個階段是在分別念上的“修行”,朝這個方向不斷地努力,原先的實有執著就會漸漸減弱,分別念越來越輕,最後,會突破分別念的束縛,産生出“修慧”,像上根利器一樣,直接證悟空性。

   由此可見,“修慧”要依靠“修”來獲得,“修”又以“思慧”爲前提,“思慧”從“思維”中獲得。

   那麼怎麼來如理地思維、觀察呢,這就要借助于修學佛法的叁階梯中的第一個階梯——聽聞。

   可見,對于引生修慧來說,聞法極其重要,大恩上師法王如意寶教誡我們說:“對一個初學者來說,比修行更重要的是聞思。”彌勒菩薩在《寶性論》中也作了同樣的教導:“若離智慧無余因,能斷煩惱所知障,是故智慧最第一,慧依聞故聞最勝。”也就是要斷除煩惱障和所知障的話,只有依靠智慧,而智慧又是依靠聽聞才會生起,所以聞法是最爲殊勝的。寂天菩薩在《集學論》中說:在寂靜的地方精進修習禅定之前,應當安忍尋求多聞,因爲沒有多聞,就不會知道靜慮以及淨除煩惱的方便。

   聽聞是廣泛地學習佛菩薩智慧的一個過程。聽聞的目的,就是把佛菩薩的智慧裝到自己的腦子中,替換掉腦子中原先的凡夫錯誤觀念,也就是産生出“聞慧”。

   對于聞思修叁者的關系,在《大乘莊嚴經論》中,彌勒菩薩作了闡述:“此依先聞如理作意起,修正作意真義境智生。”意思是先依靠聽聞,生起如理的思維,再按如理的思維修行,産生真義境智。

   以上內容歸納歸納而言,聞、思、修這叁者有因果關系,以前前作爲因,可以産生後後的果。我們學佛,都希望獲得修慧,這個修慧不是無因無緣産生的,它必定是由修方産生的。修是什麼呢?修就是串習,這個所串習的法義,實際上就是通過聞思所決定的法義。換句話說,我們修的內容,首先須要從善知識那裏聽聞而發起定解,但這是依靠善知識的力量讓你決定,只有這一點還不夠,意思是還需要依靠自己通過很多聖教的理證,對于所聽到的各種法義反複不斷地如理思維,這樣,才能由自己的力量得到真正的決定,這才是生起了聞思的定解,遠離了疑惑。在這之後數數串習由思慧所決定的法義,這就叫做“修”,不是在這之外有一種修。所以,修慧是從修産生,也就是從串習産生。這個串習,是串習思慧所決定的法義,所以修是從思慧産生。思慧也不會無緣無故得到,它的因是如理思維,所以,思慧從思産生。所思維的義理就是在聽聞時由聞慧決定的意義,也就是一次聽法下來,心裏記得住的那些法義,再拿來不斷觀察、抉擇,不然聽了之後,心裏連講的是什麼都不知道,那思維怎麼能發起呢?所以,思是從聞慧産生。當然,聞慧也是靠聽聞才能引生。這樣我們就理解聞思修這叁者的關系。

   所以,我們聽聞一點,就要聽懂一點;聽懂了一點,下來後,就要在這上面運用自己的思維反複抉擇,把這個法義真正決定下來,遠離疑惑,産生出思慧。而對思慧決定的意義,應當真實地串習,這樣就會在相續當中斷除過失、引起功德。一切佛法,都是要用來修心的,怎麼修心,就是要按聞思修的次第來做,單單聽聞,沒有思維和修習,這也不能讓心現證到佛法的境界,單單修習,沒有聞思,也象沒有眼睛的人一樣,不知道安住在什麼地方。

   對于不是最高根基的人,聞思是一個不可逾越的過程,反過來說,聞思也是提高我們的根基,使我們能最後直接修法的過程。通過聞思修的這叁個階梯,佛弟子可以順利、穩健地生起佛法的功德,直到獲得解脫的安樂。

  

  叁、弘法應注重的方法

  

   (一)運用佛法轉變自己和他人

   不論是講法、聽法還是修法,都要用心來做,對照經論,時時反觀自心,解決自己和聽者的煩惱,如果只是爲了積累學問、炫耀口才,或者爲了獲得贊歎、恭敬,那就會成爲增上煩惱和惡業的因。

   實際上,佛法最重要的是落實在每一個人的相續中,如果心裏沒有憶念法、沒有安住在法義上,佛法和自己的距離還是很遠。不論在哪個時代、哪種區域,正法是住持還是隱沒,完全看佛弟子的心中有沒有受持法義。心中能記住一句法,能實行一個法,正法就會有一分住持,否則,僅僅做很多外表的行爲,自己的心沒有依法而住,都是所謂的影像,沒有實質,照這樣下去,佛法就會逐漸衰退,最後消失。

   首先,自己懂得什麼是法的內涵,在傳講方式上才能到位。如果把佛法理解成一種外在知識,那不論講法聽法都不會有太大的意義。如果懂得法的內涵是修心,是轉變相續,對于講聞雙方就能起到實質性的利益。

   人類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自己遠離痛苦,獲得安樂,而佛法正是能讓衆生離苦得樂的方法。

   對于法師來說,能不能在不背離佛法真實內涵的前提下,契合現代衆生的根機意樂、生活環境,爲衆生講解能實際運用、行之有效的佛法,確實是很關鍵、也很迫切的問題。

   打個比方,我有一種病,找了名醫吃了一年藥,但是痛苦一點沒有減少,這說明沒有效果。如果找另一個醫生,才吃了一個月藥,就有明顯的好轉,這說明治療方法好,我也會信賴這個醫生,想長期吃他的藥。同樣的道理,不是在外相上衡量一種講法是否成功,最關鍵是要看能不能通過傳法讓聽者掌握佛法,解決實際的問題,聽者學法之後,能減輕煩惱、獲得安樂,這才是真正作到了利他。現在的時代,不論是出家在家,身心上都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如果能針對煩惱而開示對治的方法,就能把握到關要,這樣的講法才有力量,才能長久持續下去。

   怎麼以講聞轉變聽法者的相續呢?最初的重點要放在轉變觀念上,只有首先在觀念上發生深刻的轉變,行爲才會産生變化。怎麼讓聽法者轉變觀念呢?方法歸納起來,有下面四個:第一是要用諸佛菩薩的教言和祖師大德的語錄,這些是成就者的谛實語,既容易使大家接受,又具有特別的加持力;第二是要運用理論,使人從道理上完全相信而受持,這一點是最花時間的,也是最不可缺少的;第叁是要運用具體的現象和比喻幫助聽法者理解。比如在講解中觀時,經常會遇到“泡”和“影”這兩個比喻,大家雖然都見過“泡”和“影”,但是在聽法時腦海中的回憶,遠不如現場看到時感覺強烈,邊給大家演示“泡”和“影”,邊講解空性的特征,能大大加深大家對空性的理解;第四是要有實際的體驗,結合實際體驗的講解,往往是生動的、形象的、活潑的,對大家的幫助也最大。

   在觀念轉變後,接下來就要讓他在這種新形成的觀念當中串習,串習到一定程度,一定會從根本上轉變他的心態和行爲。這樣才是轉*輪。所以,講法一定要符合正規,才會産生轉變衆生相續的效果。如果不按規矩,只是隨自己的分別念信口開河,那就容易引起過失,有可能把法義解釋得讓人哭笑不得。

   教育別人的人,首先要教育好自己。佛陀常常說,沒有調伏好自己,就不能調伏他人。這就對法師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法師不但要正確地理解佛法的意義,還要首先把佛法融入到自己的相續中。法師要避免把佛法當作學問來研究,避免成爲只會空談的佛學家,而是要將佛法人格化,將自己的生命變成法身慧命。

   (二)討論、觀察與背誦的重要性

   經論講解的結束,並不意味著講法的圓滿完成。要使講解的效果能夠産生,並且不斷增長,還有幾個後續的事情要做,這些事情更多的是組織性的。

   第一,組織大家討論。在聽法時,不少人是被動地跟著說法者的思路在走,聽完後感覺似乎已經聽懂了,但實際上理解得還不夠深入。在討論時,大家有充足的思考時間,也有發言的機會,這時就會主動地去思考,尋找前後文的內在聯系,挖掘內容深層的含義,找出與現實生活和自身的聯系。別人的問題、心得,又會幫助自己從新的一個角度去理解經論的意思。我曾聽到過很多道友的反映,討論對他們在理解法義上起著一個舉足輕重的作用,是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

   第二,引導並督促大家將學到的法義結合生活實際反複思維。很多人沒有認識到思維是一種重要的修行方法,有人認爲:修行不需要觀察與思考,只要相信就可以。對分別念複雜的現代人來說,不通過如理地思維,很難真正生起對佛法的信心。對于佛法的很多義理,我們都是很陌生的,如果沒有做如理觀察,一般很難從內心深處生起不可動搖的勝解信。信心沒有生起、增長,那以信心爲因才能出生的欲、精進、正念等等的善根都很難開發出來。這樣雖然學佛多年,結果還依然停留在一個初學者的狀態。

   第叁,督促大家複習和背誦。不少人在聽法時覺得茅塞頓開,爲佛法所折服,但幾天之後,就對曾經感動過自己的法義,沒有什麼印象了,不但如此,而且原來所學的內容也已模糊不清。爲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呢,原因是衆生無始以來所熏染的煩惱習氣很重,而剛剛熏習起來的佛法習氣則很淡薄,兩者一交鋒,煩惱習氣很容易就占了上風。因此,在幫助他人了解了佛法的內涵後,講法的人還應該幫助大家培養剛剛熏習的佛法習氣。怎麼培養呢?可以要求大家不斷複習,並適當背誦一些經論,比如寂天菩薩的《入菩薩行》、華智仁波切的《自我教言》、大恩上師法王如意寶的《顯示壽命無常的悅耳道歌——瀑布妙音》等,每一次的背誦,其實都是對自相續的一次…

《《正法妙音》 正法明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