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法妙音》 正法明灯▪P11

  ..续本文上一页时间越来越长,这就是“修”,不久心中对轮回就会产生厌离之心,这种厌离之心,就是“修慧”。

   又比如修行空性,上根利器可以直接证悟空性,而一般根基不高的人,对于空性无从下手,这时就要借助于佛法中的方法,对万法进行仔细的观察,经过反复地比较、推理、分析之后,对空性会产生一个比较明确清晰的认识,这时就知道如何修了。也就是说,这时可以安住在对空性清晰的认识上,这个阶段是在分别念上的“修行”,朝这个方向不断地努力,原先的实有执著就会渐渐减弱,分别念越来越轻,最后,会突破分别念的束缚,产生出“修慧”,像上根利器一样,直接证悟空性。

   由此可见,“修慧”要依靠“修”来获得,“修”又以“思慧”为前提,“思慧”从“思维”中获得。

   那么怎么来如理地思维、观察呢,这就要借助于修学佛法的三阶梯中的第一个阶梯——听闻。

   可见,对于引生修慧来说,闻法极其重要,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教诫我们说:“对一个初学者来说,比修行更重要的是闻思。”弥勒菩萨在《宝性论》中也作了同样的教导:“若离智慧无余因,能断烦恼所知障,是故智慧最第一,慧依闻故闻最胜。”也就是要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的话,只有依靠智慧,而智慧又是依靠听闻才会生起,所以闻法是最为殊胜的。寂天菩萨在《集学论》中说:在寂静的地方精进修习禅定之前,应当安忍寻求多闻,因为没有多闻,就不会知道静虑以及净除烦恼的方便。

   听闻是广泛地学习佛菩萨智慧的一个过程。听闻的目的,就是把佛菩萨的智慧装到自己的脑子中,替换掉脑子中原先的凡夫错误观念,也就是产生出“闻慧”。

   对于闻思修三者的关系,在《大乘庄严经论》中,弥勒菩萨作了阐述:“此依先闻如理作意起,修正作意真义境智生。”意思是先依靠听闻,生起如理的思维,再按如理的思维修行,产生真义境智。

   以上内容归纳归纳而言,闻、思、修这三者有因果关系,以前前作为因,可以产生后后的果。我们学佛,都希望获得修慧,这个修慧不是无因无缘产生的,它必定是由修方产生的。修是什么呢?修就是串习,这个所串习的法义,实际上就是通过闻思所决定的法义。换句话说,我们修的内容,首先须要从善知识那里听闻而发起定解,但这是依靠善知识的力量让你决定,只有这一点还不够,意思是还需要依靠自己通过很多圣教的理证,对于所听到的各种法义反复不断地如理思维,这样,才能由自己的力量得到真正的决定,这才是生起了闻思的定解,远离了疑惑。在这之后数数串习由思慧所决定的法义,这就叫做“修”,不是在这之外有一种修。所以,修慧是从修产生,也就是从串习产生。这个串习,是串习思慧所决定的法义,所以修是从思慧产生。思慧也不会无缘无故得到,它的因是如理思维,所以,思慧从思产生。所思维的义理就是在听闻时由闻慧决定的意义,也就是一次听法下来,心里记得住的那些法义,再拿来不断观察、抉择,不然听了之后,心里连讲的是什么都不知道,那思维怎么能发起呢?所以,思是从闻慧产生。当然,闻慧也是靠听闻才能引生。这样我们就理解闻思修这三者的关系。

   所以,我们听闻一点,就要听懂一点;听懂了一点,下来后,就要在这上面运用自己的思维反复抉择,把这个法义真正决定下来,远离疑惑,产生出思慧。而对思慧决定的意义,应当真实地串习,这样就会在相续当中断除过失、引起功德。一切佛法,都是要用来修心的,怎么修心,就是要按闻思修的次第来做,单单听闻,没有思维和修习,这也不能让心现证到佛法的境界,单单修习,没有闻思,也象没有眼睛的人一样,不知道安住在什么地方。

   对于不是最高根基的人,闻思是一个不可逾越的过程,反过来说,闻思也是提高我们的根基,使我们能最后直接修法的过程。通过闻思修的这三个阶梯,佛弟子可以顺利、稳健地生起佛法的功德,直到获得解脱的安乐。

  

  三、弘法应注重的方法

  

   (一)运用佛法转变自己和他人

   不论是讲法、听法还是修法,都要用心来做,对照经论,时时反观自心,解决自己和听者的烦恼,如果只是为了积累学问、炫耀口才,或者为了获得赞叹、恭敬,那就会成为增上烦恼和恶业的因。

   实际上,佛法最重要的是落实在每一个人的相续中,如果心里没有忆念法、没有安住在法义上,佛法和自己的距离还是很远。不论在哪个时代、哪种区域,正法是住持还是隐没,完全看佛弟子的心中有没有受持法义。心中能记住一句法,能实行一个法,正法就会有一分住持,否则,仅仅做很多外表的行为,自己的心没有依法而住,都是所谓的影像,没有实质,照这样下去,佛法就会逐渐衰退,最后消失。

   首先,自己懂得什么是法的内涵,在传讲方式上才能到位。如果把佛法理解成一种外在知识,那不论讲法听法都不会有太大的意义。如果懂得法的内涵是修心,是转变相续,对于讲闻双方就能起到实质性的利益。

   人类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远离痛苦,获得安乐,而佛法正是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方法。

   对于法师来说,能不能在不背离佛法真实内涵的前提下,契合现代众生的根机意乐、生活环境,为众生讲解能实际运用、行之有效的佛法,确实是很关键、也很迫切的问题。

   打个比方,我有一种病,找了名医吃了一年药,但是痛苦一点没有减少,这说明没有效果。如果找另一个医生,才吃了一个月药,就有明显的好转,这说明治疗方法好,我也会信赖这个医生,想长期吃他的药。同样的道理,不是在外相上衡量一种讲法是否成功,最关键是要看能不能通过传法让听者掌握佛法,解决实际的问题,听者学法之后,能减轻烦恼、获得安乐,这才是真正作到了利他。现在的时代,不论是出家在家,身心上都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如果能针对烦恼而开示对治的方法,就能把握到关要,这样的讲法才有力量,才能长久持续下去。

   怎么以讲闻转变听法者的相续呢?最初的重点要放在转变观念上,只有首先在观念上发生深刻的转变,行为才会产生变化。怎么让听法者转变观念呢?方法归纳起来,有下面四个:第一是要用诸佛菩萨的教言和祖师大德的语录,这些是成就者的谛实语,既容易使大家接受,又具有特别的加持力;第二是要运用理论,使人从道理上完全相信而受持,这一点是最花时间的,也是最不可缺少的;第三是要运用具体的现象和比喻帮助听法者理解。比如在讲解中观时,经常会遇到“泡”和“影”这两个比喻,大家虽然都见过“泡”和“影”,但是在听法时脑海中的回忆,远不如现场看到时感觉强烈,边给大家演示“泡”和“影”,边讲解空性的特征,能大大加深大家对空性的理解;第四是要有实际的体验,结合实际体验的讲解,往往是生动的、形象的、活泼的,对大家的帮助也最大。

   在观念转变后,接下来就要让他在这种新形成的观念当中串习,串习到一定程度,一定会从根本上转变他的心态和行为。这样才是转*轮。所以,讲法一定要符合正规,才会产生转变众生相续的效果。如果不按规矩,只是随自己的分别念信口开河,那就容易引起过失,有可能把法义解释得让人哭笑不得。

   教育别人的人,首先要教育好自己。佛陀常常说,没有调伏好自己,就不能调伏他人。这就对法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法师不但要正确地理解佛法的意义,还要首先把佛法融入到自己的相续中。法师要避免把佛法当作学问来研究,避免成为只会空谈的佛学家,而是要将佛法人格化,将自己的生命变成法身慧命。

   (二)讨论、观察与背诵的重要性

   经论讲解的结束,并不意味着讲法的圆满完成。要使讲解的效果能够产生,并且不断增长,还有几个后续的事情要做,这些事情更多的是组织性的。

   第一,组织大家讨论。在听法时,不少人是被动地跟着说法者的思路在走,听完后感觉似乎已经听懂了,但实际上理解得还不够深入。在讨论时,大家有充足的思考时间,也有发言的机会,这时就会主动地去思考,寻找前后文的内在联系,挖掘内容深层的含义,找出与现实生活和自身的联系。别人的问题、心得,又会帮助自己从新的一个角度去理解经论的意思。我曾听到过很多道友的反映,讨论对他们在理解法义上起着一个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第二,引导并督促大家将学到的法义结合生活实际反复思维。很多人没有认识到思维是一种重要的修行方法,有人认为:修行不需要观察与思考,只要相信就可以。对分别念复杂的现代人来说,不通过如理地思维,很难真正生起对佛法的信心。对于佛法的很多义理,我们都是很陌生的,如果没有做如理观察,一般很难从内心深处生起不可动摇的胜解信。信心没有生起、增长,那以信心为因才能出生的欲、精进、正念等等的善根都很难开发出来。这样虽然学佛多年,结果还依然停留在一个初学者的状态。

   第三,督促大家复习和背诵。不少人在听法时觉得茅塞顿开,为佛法所折服,但几天之后,就对曾经感动过自己的法义,没有什么印象了,不但如此,而且原来所学的内容也已模糊不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原因是众生无始以来所熏染的烦恼习气很重,而刚刚熏习起来的佛法习气则很淡薄,两者一交锋,烦恼习气很容易就占了上风。因此,在帮助他人了解了佛法的内涵后,讲法的人还应该帮助大家培养刚刚熏习的佛法习气。怎么培养呢?可以要求大家不断复习,并适当背诵一些经论,比如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华智仁波切的《自我教言》、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的《显示寿命无常的悦耳道歌——瀑布妙音》等,每一次的背诵,其实都是对自相续的一次…

《《正法妙音》 正法明灯》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