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妙音》 正法明燈▪P17

  ..續本文上一頁意。

   這一頌是講見解沒有究竟的情況。

   如果還沒有把“世俗中緣起現相不空”和“勝義中遠離一切承許”這兩者統一起來,還認爲是兩種不同的境界,這時還沒有通達佛的真實密意。

   “無欺緣起之顯現”,就是在世俗中有真實的緣起法的顯現,善惡因果絲毫也不會錯亂。“遠離所許之空性”,就是真實中,本來是遠離一切承許的大空性,因也沒有,果也沒有。

   實際上,“有因果”和無因果是一個,也就是在世俗的錯覺面前有因果以及它的作用,但是勝義中卻沒有因果。比如我們的眼根看到一個杯子,而以精密的物理儀器探測,並沒有杯子,只是基本粒子而已。實際上,我們看到的杯子和實際沒有杯子,並不是兩種相對獨立的狀態。如果執著有杯子,而不承認它實際是基本粒子,或者認爲只是基本粒子的組合,就不承認眼識的錯覺前有杯子,這兩個觀點都有失偏頗,都不完善。

   一旦無有輪番時,現見無欺之緣起,

   斷除一切執著相,爾時見解即圓滿。

   這一頌是講見解已經究竟的量。

   如果到達現和空不需要輪番,在現見輪回無欺因果規律的同時,就已斷除了所有的執著相,即在有因果的同時,就是大空性,這時見解已經圓滿。

   什麼叫做“輪番”呢?就是見到有因果緣起的時候,沒有見到空性,見到空性的時候,沒有因果顯現。也就是,在還未通達現空無別這種究竟境界的凡夫分別心前,顯現和空性這兩者無法同時存在,只能以輪番交替的方式來認識。

   了知以現除有邊,以空遣除無有邊,

   緣起性空顯現理,不爲邊執見所奪。

   “以現除有邊”,就是見到顯現時就見到它本來完全是假的、是虛幻的,從而斷除了有邊的執著。這樣就改變了過去有偏頗的認識,原先以爲根識前的顯現都是實在的,永遠保持它的自性,這實際是墮入了有邊。

   “以空除無邊”,即了知萬法雖然本來就是虛幻,但在根識前,還是可以無欺地顯現,眼睛可以看,心識可以感覺,這是以空遣除無邊,改變了原先以爲空是一種單空的偏于無邊的認識。

   這樣了知緣起就是空性,兩者根本分不開後,自己的智慧就永遠不會被邊見奪去。

   這次對無二慧只是作了粗淺的解釋,般若空性很高深,也很有價值,重要的中觀論典有龍樹菩薩的《中論》、月稱菩薩的《入中論》、聖天菩薩的《中觀四百論》、寂天菩薩的《入行論•智慧品》、靜命菩薩的《中觀莊嚴論》等等,對這些大論典應該發願深入學習。

  

  叁、末義

  

   勸勉勤修:

   如是叁主要道論,自己如實通達時,

   當依靜處而精進,速修永久之佛果。

   對此叁主要道論,自己通過如理的聞思已經如實通達之時,就應找到一個寂靜之地,精進快速地修持具有最永久利益的佛陀果位。

   一切菩提道的修行扼要歸攝在以上叁個要點中,通過這部論的學習,對于真正菩提道的心要是什麼,我們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明確了目標之後,應當抓緊時間在這叁個要點上精進聞思,爭取早一天如實地通達。通達之後,應當找一個寂靜的地方,遠離一切散亂,集中心力,按照法義長期精進地串習,讓心相續中真正如量地生起出離心、菩提心和無二慧,按這樣修習有緣的妙法,不論修淨土、禅宗或者密宗,都一定會成功。這樣才是以人身真正實現了生命的意義。

   此乃多聞比丘羅桑紮巴(宗喀巴)對查闊阿旺劄巴之教言。

  

  一、爲什麼要放生

  

   放生是一項我們應該長期從事的事業。我們對放生的道理、放生的方法是否清楚知道,會直接影響到放生的效果。很多高僧大德已經對放生作了很多有益的開示,我們今天再從叁個方面對放生進行一下探討:一、爲什麼要放生;二、放生有什麼利益;叁、應當如何放生。

   一、爲什麼要放生

   (一)衆生具有佛性,皆當作佛,應當尊重生命而放生

   一切生命的一念心性直下和叁世諸佛無二無別,然而有的被宿世的惡業力障蔽,悲慘地淪爲心智低下的惡趣衆生,除了尋求食物、躲避死亡之外,其它都一無所知,這就象是一面寶鏡長時間被灰塵蒙蔽,不但放不出絲毫光明,就連鏡子的本來樣子也看不出來了。

   但只要它通過智者的指點,知道了這滿面蒙垢的東西原來是一面寶鏡,之後不斷地擦拭,寶鏡潔淨的鏡面就會逐漸顯出,等到最後一點汙迹被擦除時,寶鏡就又會恢複其映澈萬物的本性。

   一切六道衆生的心性都是如此,由于無始以來被煩惱和業所障蔽,導致不能顯發本具的光明佛性,以迷亂力造作輪回的業。佛陀知道衆生的心性和佛平等無別,于是順應衆生的根機,采用種種方便,宣說了無量法門,衆生只要遵循佛陀開示的正道,修習戒定慧、斷除煩惱,就都能恢複本有的佛性而成佛。

   因此,從其本質上來看,動物的本性其實並不下劣、愚癡,天生比人低下,而是和諸佛一樣都具有如來藏,未來都會成佛。那麼,對于這樣尊貴的未來佛怎麼能損害甚至屠殺呢?再則,我們又有什麼權力來剝奪它們生存自由呢?

   殺害生命確實是最嚴重的罪業。而在他們遭受命難的時候,不發心救護同樣是漠視生命尊貴自性的表現,想想看,就是對一種沒有生命的東西,比如一輛高檔車,我們都會精心地愛護,稍微有一點損壞都會及時修複,何況生命是宇宙中最尊貴的呢?各個生命都有的佛性中原本具有恒河沙數那麼多的自性功德,無數輛高檔車加起來根本比不上他的一絲一毫。如果高檔車有必要愛護的話,那生命更應當百倍地救護。

   (二)思惟輪回的過患,應當戒殺放生

   從輪回的現象上來看,我們和衆生的關系非常密切。爲什麼這樣說呢?從無始以來到今天,我們在輪回當中流轉的時間實在太漫長了,因此,每一個衆生都和我們彼此做過父母、兄弟、姊妹、兒女,《梵網經》中說:“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衆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對這個輪回的事實雖然凡夫一無所知,但諸佛如來卻是明明白白地照見。我們如果仔細思惟,就會情不自禁地生起慚愧心和悲憫心。

   我們由惡業力在人間或者其他善惡趣當中也曾多次彼此傷害過,曾經和有情結下的冤結如果能記錄下來,整個虛空也容納不下,今天不猛利截斷殺業習氣的話,未來不知道還會有多少次的重演。所以今生有幸得到人身,具有其他衆生沒有的堅強心力,就要好好發揮出來,解開無始以來和衆生結下的一切冤結,行持戒殺放生,讓一切衆生都得到生存的自由,而且,還要進一步爲它修法回向淨土,讓它獲得解脫的安樂。

   (叁)出于報恩之心應當放生

   衆生過去世都做過我們的母親,在做母親的時候爲了生養我們付出了巨大的心血,而且把能得到的最好的享受都留給我們,在我們有痛苦的時候甯願自己代受,因此,母親的恩德極大。現在過去世的母親即將慘遭斷除命根的劇烈痛苦,我們怎麼能袖手旁觀、無動于衷呢?雖然我們現在能力有限,還遠遠沒能救護天下的一切母親,在程度上也遠遠不能給予他們終極的幸福,但是我們依然不能沒有這份心,所以要盡自己的力量把它們從屠刀下解救出來,進行放生。

   (四)出于自他平等的善心應當放生

   我們每個人都希求安樂,不願意接受痛苦,爲了保全自己的身體,可以舍棄外在的財富、名位,而爲了保全生命可以舍棄身體的支分,我們是這樣的希求生存,不願意死亡,要知道其余的衆生都是這樣的啊。宋代陸遊詩雲:“血肉淋漓味足珍,一般痛苦怨難伸。設身處地扪心想,誰肯將刀割自身?”在我們遭受命難的時候,最盼望得到救護,一切衆生在被宰殺時,也同樣希望有人救他。爲什麼我們不能替他著想,對他布施無畏呢?所以,想到衆生和我們都同樣希求安樂,應當盡自己的能力去加以救護。

   (五)隨學大悲世尊,我們應當放生

   我們的大悲世尊在因地發了無上的菩提心,爲了救度衆生舍棄過無數的頭目腦髓,投身飼虎、割肉喂鷹,直到成佛之間一直精進不退,而成佛之後,更是相續不斷地救度一切衆生。今天,我們做了佛的弟子,學習的是以慈悲爲自性的聖教,修的是利他的大乘法門,如果在衆生被殺的時候,卻沒有一點哀憫救護的心,那確實連佛弟子的資格都沒有。因此,隨學諸佛,我們應當盡力放生。 

   (六)利他即是自利應當放生

   放生看起來是救護衆生,實際是救護自己,利他和自利本來就不能分開,換句話說,我們救護了衆生,就能使自己在現在和無窮無盡的未來,擺脫孤苦、貧窮、災難的侵擾,獲得長壽、健康、富貴、安樂。所以展望無盡的未來,當下這個放生,實際是提前救濟了我們自己,使我們未來的生生世世永遠不遭受短命、疾病、貧賤、孤苦等等的苦難,這確實是無量自他利樂的源泉。可以說,如果人人能行持放生,整個世界都會沐浴在福德的光明當中。因此爲了自利我們也應當放生。

   (七)放生與慈善事業等

   有人問:在這個世界當中,充滿了疾病、孤苦、貧窮、戰亂,到處都需要幫助,爲什麼對這些不加關注,卻把注意力投注在關系不大的動物身上,這樣在輕重緩急上不是很顛倒嗎?

   回答:人類和動物雖然在外相上有差異,但佛性本來相同,動物以惡業淪落到惡趣,我們有幸以善業得到人身,如果不能哀憫、體恤動物,反而隨意損害它,將來的結果就是自己福報窮盡而墮落。動物受報完畢轉生爲人,難免要從頭還債,反過來我們又成爲它的盤中餐。事實上刀兵劫都是以宿世的殺業所感,如果人們相續中沒有殺業,即使歹徒也會對我們生起善心,而…

《《正法妙音》 正法明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