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所障碍,小乘行者无法开展浩瀚如海般的救度众生的事业。
或者,从报恩而言,天边无际的有情过去世都曾做为自己的母亲,对自己有过深重的生育之恩,如今她们在轮回的险道上如盲人一般艰难地行走,如果只顾自己解脱而不发心救度,那这样的行为与旁生有何两样呢?因此,为了报恩,应当发起菩提心。
生起出离心之后,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修持菩提心而趣入大乘道,另一条是不修大悲心,直接趣入声闻道、证得阿罗汉果。经中说,由小乘道获证阿罗汉果,入灭尽定,后来经佛放光劝请出定,仍需要从资粮道开始趣入大乘,按这条路走,即使最利根的声闻,比最钝根的菩萨成佛也慢四十九劫。辨别清楚道的迟缓与速疾之后,作为具有大乘种性的人,应当唯一选择殊胜的大乘之路,因此应当精进地修习菩提心的教法。
下面再从菩提心的利益方面显示修持菩提心的必要:
(1)、生起菩提心则进入大乘之门
进入大乘之门的界限,是在相续中生起菩提心,所谓的大乘,不是以外在形象来判定,它完全建立在菩提心上。倘若未生起菩提心,不论身份如何、地位多高、名声多大,也不论表面行持何种行为,都不算是进入大乘,而心中有了菩提心,纵然地位低下、生活贫穷,也是真正的大乘行者,在他的相续之中会逐渐生起大乘五道十地的功德,所以《华严经》说:“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种子。”
(2)、依靠菩提心能消除严重罪业
如同劫末的大火能把初禅天以下的器世界完全烧毁,我们心相续中一旦生起真实的菩提心,就能在一刹那间忏除各种重罪。
譬如,本师释迦牟尼佛在修行前,曾经堕于地狱中,当时他和一位名叫噶玛热巴的地狱有情一起拉车,车子很沉重,十分辛苦,一旁的狱卒严厉地惩罚他们,遭受的痛苦极其难以忍受。佛当时心想:与其两人受苦,不如让我独自一人拉车承受,噶玛热巴也能因此而得到解脱。在他生起自他交换的菩提心的当下,立即便脱离恶趣,解脱了痛苦。
(3)、能获殊胜安乐,得果无尽
如果能生起菩提心,以菩提心摄持的善根,是一种无尽的善根,乃至获得菩提果之间,永远都不会穷尽。这种情形,就象把一滴水投入大海,只要大海没有干枯,这滴水就始终不会穷尽。但是,如果善根没有以菩提心摄持,就只是一种有穷尽的善根,比如行持有漏人天善法的善根,或者小乘人相续中的善根,都是成熟果报之后,就不再发生作用,就像芭蕉树出生一次果实便会枯萎一样。与愿菩提心相比,生起行菩提心的利益更不可思议,即使没有行善,处在睡眠、走路等无记状态中时,善根也会不断地增上。所以菩提心具有极其殊胜的利益。
哪怕是再微小的善根,只要以菩提心摄持,都会成为成佛的资粮。一般如铁那样价值很低的金属,通过点金剂,能转变成价值高昂的黄金,同样,任何一种微小的善根,只要以菩提心摄持,就能转成无穷无尽的成佛的善根。菩提心具有这样如点金剂一般的殊胜能力。
(4)、名义转变,下劣身转成殊胜身
一个人相续中生起了菩提心,名称上应叫世俗菩萨,不能称呼为外道、小乘人或者普通善人,其相续也转成具有菩提心的菩萨的相续,与以前的相续截然不同,这是名义转换的功德。
比如一名乞丐,如能生起菩提心,其身份实际已超过大公司的总裁、国家总统,甚至超过了天界的天王,值得一切人天众生恭敬礼拜。
而且以菩提心殊胜的作用力,凡夫人以业和烦恼感招的不清净身,也能逐渐清净,最终转成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殊胜佛陀妙身。
以上从各方面思维生起菩提心的必要性,从因与果的不同角度观察了菩提心的利益。先这样做思维的前行,是为了在相续中引起对菩提心的信心和欲乐。有了意乐,以它推动,就会精进地修习菩提心。道的各支分间的关系,应当这样认识清楚。
2、菩提心的修法
思为猛烈四瀑流,难挡业索紧束缚,
困于我执铁网内,无明黑暗所笼罩,
辗转投生三有中,不断感受三大苦,
成此惨状诸慈母,是故当发殊胜心。
颂词前六句,缘自相续思维,是引发出离心的方便,缘他相续思维,能深切体会有情流转生死的痛苦状况,由此可引生大悲心,进而生起菩提心。这里,重点是以思维有情痛苦作为引生大悲的方便,而由大悲为根本因,生起世俗菩提心。
“四瀑流”是指生老病死四大痛苦,凡夫众生一直被它猛急地冲击,每一生都会显现生老病死,生死之轮旋转不息,这是轮回有漏法的规律。当生老病死到来之时,凡夫人没有丝毫回旋的余地,为什么会这样无法抗拒?因为凡夫被业的绳索紧紧系缚,能解开业绳,还有希望摆脱生死,若解不开业绳,则随业力一定会受生。为什么难以挣脱业的绳索呢?其原因是众生念念在我执中,这我执如铁网一般,把众生紧紧困住,丝毫也动弹不得。能断除我执,自然烦恼会消失,业绳会解开,四大瀑流也能截断,但是众生一直被无明遮障,见不到无我的意义,这样怎么可能无缘无故就解脱我执呢?由此可见,因为无明执我,所有的三有众生都被系缚在生死之中,无一能逃出业索的束缚和四瀑流的猛烈冲击。
从苦追溯其因,就是思维集谛,逆向观察,生老病死的因是业,造业源自我执,我执是由无明引起,由此可决定:只要无明未破除,那以无明为源,必定刹那不停地以我执造作引生生死之业,所以凡夫在生死中都是辗转不断地受生,每一刹那都在苦苦、坏苦和行苦的逼恼中,这个五蕴之身苦受时是苦苦;感受快乐时也注定将转为痛苦,是为坏苦;不论是苦是乐,都会成为未来痛苦的因缘,这是行苦。因此有情都恒时在三苦当中,三有如火宅一般充满了痛苦。
思维到这一点后,对于曾做过母亲、有过极重恩德的尽虚空界有情,如果自己不发心去救度,那么这些老母有情都会被生死瀑流猛急地冲漂,无休无止地一直流转下去。这种生死的大苦,只要没有生起对治,就永远不会有了结之时,因此应当发大心来救度沉溺在生死苦海中的众生。
从上面的解释,还可以看出学习四谛教法的重要性。为什么在完整的菩提道中,要把四谛和十二缘起这样两个教法安立为共中士道呢?原因是:思维这些法义是引生菩提心极其关键的前行。只有首先对轮回的苦集,通过思维生起深刻的认识和体悟,在这个基础上,才能缘众生苦引发大悲和菩提心。因此,对于进入大乘道而言,修学四谛是重要的前行。
(三)无二慧,分为两个方面:1、需要生起无二慧的理由;2、认识正见。
1、需要生起无二慧之理由
不具证悟实相慧,纵修出离菩提心,
亦不能断三有根,故当勤证缘起法。
不具有证悟无我实相的智慧,即使修了出离心和菩提心,也不能断除三有的根本我执,因此应当精勤通达缘起法。
由我执而引生贪嗔痴等烦恼,由烦恼而造业,由业而有三有的受生,因此,三有的根本是我执。但是我执仅仅依靠出离心和菩提心能不能断除呢?不能断除。因为我执是缘五蕴执着有实有的补特伽罗人我,如果不能现见五蕴本来无我,那这种执蕴为我的耽著始终无法消除;从法我执来看,法我执是执著法有自性,这也唯有依靠通达法无我的智慧才能从根本上对治。
《四百论》云:“见境无我时,诸有种皆灭。”以智慧现见无我时,能从根本上消灭三有的种子,相反,如果没有断除耽著人我和法我的习气,即使暂时以禅定、慈悲、持戒等方法得以压制,但终究还是会再次生起。因此,为了断除实执,获得涅槃,应当精勤通达缘起法,了达了万法都是观待因缘而生,就会通达诸法本来无自性。
《般若经》中说:声闻、独觉、佛果三种菩提,都要依靠空性获得。《大智度论》中也说,修行人不见般若则被束缚,若见般若则得解脱,并说,诸佛、菩萨、声闻独觉的解脱涅槃道都是由般若而获得。《金刚经》说,一切诸佛的无上菩提都是由金刚般若经而出生。《心经》云:“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所以,般若是出生诸佛之母,是一切四圣之母。而且,六度的前五度没有以般若摄持,则如盲人般不能到达彼岸,甚至连波罗蜜的名称也不能获得,只能称为布施而不能称为布施波罗蜜等。
智慧极其重要,比如离开向导的盲人,连道路都不知道,怎么能进入城市,同样布施乃至禅定的前五度,没有智慧如同无眼,不能证得菩提。
经中说:“没有破暗的智慧光明,不能成就清净戒律,大多数因为没有智慧而导致戒律不清净。”又说:“内心不勤修智慧,此人的戒律不可能清净。”而且,不生起智慧光明,终究不能灭除愚痴黑暗,慧光若发,无明黑暗便会遣除,因此应当随自己能力精勤地修习智慧。
2、认识正见
谁见轮涅一切法,永无欺惑之因果,
灭除一切所缘境,此人踏上佛喜道。
“谁见轮涅一切法,永无欺惑之因果”:就是从名言角度来讲,见到因果规律遍及轮回和涅槃的一切法,丝毫不会错乱,也就是,在能取所取尚未消于法界之时,善恶因果都是无欺存在的,造善因得善果,造恶因得恶果。
“灭除一切所缘境”,是从胜义来说,目前我们错乱的根识所缘的一切色法、声音等等,只是一种错觉的假相,在真实的境界中并不存在。也就是,以我们的眼耳等根识所见、所闻、所执取的一切境界,其本体本来是远离一切戏论的法界,
这样的境界已经现前的人,就是已经趣入了佛陀欢喜的大道。
何时分别各执著,无欺缘起之显现,
远离所许之空性,尔时未证佛密…
《《正法妙音》 正法明灯》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