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向、换一种生活方式,以法为所求,日日夜夜忆念法、思维法、串习法、讲授法,这样,到临死时必定能获得安乐。死亡降临的这一刻,法是真正的依处、是真正的亲友、是真正的资粮、是真正的明灯。对于上等修行人来说,死亡是一件值得欢喜的事,没有忧伤、没有悔恨、没有恐惧、没有迷乱,一生的修行已经成办了,只是结束过去、现前更安乐的未来。
通过比较则明白:现世的各种圆满原来都是具有欺诳性的法,对于死亡没有任何利益,唯有正法有益。因此,从内心深处决定,此生唯一的所求就是正法,唯一的依怙就是正法。
(3)思维轮回痛苦和因果不虚遣除对后世的执著。
单单依靠前两种修法,还不能遣除对后世的执著。为什么呢?因为更深入更广大的认识还没有生起。虽然内心不贪执现世,但在没有确认到整个轮回流转的苦相之前,还不能消除对后世的爱执,所以,有必要进一步对轮回的过患和业果不虚的道理进行观察。只有总的观察生死的自性为行苦,分别观察六道各自的痛苦,纵向上由十二缘起观察轮回流转的规律,透视生死苦性。只有这样认识苦,才会彻底厌离三有,不仅厌离今生,对于后世也无任何希求。
有的人不知道思维苦是一个重要修法,也不知这样思苦和转变心态有什么关系,实际上不思苦就不会产生厌离,不会希求解脱,不会生起悲悯众生之心,不会生起皈依心,也不会精进断恶行善。思维苦是佛法一项重要的修行,一个人对世间的认识和他的心态密切相关,如果看轮回只见一片安乐景象,则只会贪著沉迷在其中,难以生起出离轮回、希求解脱的动机,即使能修一点,也只是以佛法成办生死中的圆满,把佛法作为获取五欲安乐的工具。这样不论做什么修什么,都只是积累转生轮回之业,并无半点是趋向解脱之因。
佛成道之后,最开始就是转四谛*轮,四谛中的第一谛就是苦谛,这本身是圣者的智慧所照见的轮回真实自性,真正的智者不是回避这个苦,而是要直接面对轮回,观察它的自性,从而决定好自己生命的方向。
如同黄连遍满了苦,没有丝毫甜味一般,轮回本来就遍满了苦,没有丝毫安乐。遗憾的是,无始至今,日日在轮回,却不认识轮回,由不认识误以为有安乐引生贪著,由此把我们长劫束缚在生死之中。因此,再不能枉受分别念的蒙蔽,要下功夫认清轮回的苦性,只要能认识就会彻底厌离,从此,对轮回不存任何希望,一心希求解脱,这才是真正踏上了解脱道。因此,对于思维苦应高度重视,不是只了解一点知识,而是应生起透视轮回、看破世间的大智慧,从这里才会引生圣道的第一个心要——出离心。
轮回的痛苦展开来有无量无边的表现,实际上,娑婆世界所发生的一切事件,不论苦乐升沉,不论中外古今,不论个人、家庭、社会、国家,也不论社会的演变、四季的变迁,器世界的成住坏空、有情的生老病死、物质的生住异灭,尽其所有统统是在演说苦性。把这些苦相归纳起来,佛陀在经中演说了三苦、八苦、六道诸苦,《瑜伽师地论》更广泛地讲述了一百一十种苦,真正要认识苦谛,应当按照佛菩萨的经论,深入细致地思维观察,由此会深刻洞见轮回的真实本相。这次只是简略讲解,具体应学习《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普贤上师言教》、《菩提道次第广论》等教典。
佛菩萨讲述这么多苦,是要引导我们看清轮回的本质。凡夫人无始至今,一直都有一种把轮回苦性执为安乐的颠倒,就是这个乐颠倒为障,使心无法出离轮回、趣向解脱。如果不能顺着佛的教法认清苦性,则仍然会被自己的分别念所欺骗,无法放下世间追求、全心全意投入解脱道的修行。
一切轮回的苦,可以归纳为苦苦、坏苦、行苦这三种,三苦再摄为行苦,能否通达苦谛,关键看是否能透视到五蕴为行苦的自性。
地狱众生受寒热之苦,饿鬼有饥饿不得满足之苦,旁生有互相吞食受人役使之苦,阿修罗有战争之苦,人道有寿命短促、爱别离、求不得等的痛苦,天人有堕落之苦,这些六道痛苦到底是由什么造成的呢?都是由烦恼和业造成的。只要是属于以烦恼和业之力所变现的五蕴身,则决定是苦性,是从这里显现出六道各种各样的苦相。
须认识的重点是:五蕴身一直受着烦恼和业的支配,生命无自在,只有依随业和烦恼所决定的内容,不自在地迁变流转,就像何中的木头被动地被大水冲漂一样,这就是行苦。
可以说,只要还未生起出世间的对治道,我们必然是不自在地生不自在地死,死后又继续不自在受生,受生后又要不自在地死,这样生生死死相续不断,是为流转之苦,从这一角度而言,三有之中,轮转之苦是周遍的,是不间断的,也是不见边际的。
所以,要认真学习“苦”,研究“苦”,了达“苦”,实际上“苦”是轮回字典中,最需启蒙及认识的一个字,也是佛来世间为人天众生开示的第一个真谛。只有透视到苦,才能开启自己的心眼,见到出离轮回的意义。
思维业果不虚,就是通过观察业与果之间的必然关系,找出以何种业产生何种果的规律,经过反复思维会在心中生起因果不虚的定解。由观察业果,可以透视轮回苦的本质,从两方面来说,第一,以业果愚为根源,造十恶业,业不空耗,必定会变现三恶趣的痛苦;第二,以真实义愚为根源,见不到轮回苦性和人我无自性成立的空性,必定由后有爱和人我执造集引生死之业,终不能免三有受生,即使生在天界,感受的也是行苦,天福尽后,还有无量无边的痛苦。
这样思维因果,心里可以确定,以耽著轮回之心不论做什么都是集生死业,无由趋向解脱。换言之,了解了因果之后,更能确切地认识到,世间众生,要么是以耽著现世的心,造集非福业,结果只有恶趣,决定是苦苦;要么是以耽著后世的心,造集福业和不动业,虽生善趣,也不出坏苦和行苦。由此从因果上断定,只要对轮回的圆满还有耽著之心,决定无法出离生死,而落于轮回上下的任何生处中,唯一只有感受痛苦,连针尖许的安乐也找不到。
所以,能思惟认清因果,自然不愿再贪著轮回,转而会对解脱生起强烈希求之心。
3、出离心生起之量
修后于诸轮回福,刹那不生羡慕心,
日夜欲求得解脱,尔时已生出离心。
如果在修习以上的四种加行之后,内心对于轮回中的各种圆满,一刹那也不生起羡慕之心,日日夜夜都是希求获得解脱,这时候,就是已经生起了无伪的出离心。
经论中常常用火宅等比喻来描述真实出离心的状态。譬如,一人误入火宅,整个房屋被熊熊大火猛烈地燃烧,火宅中的人迫切寻求出离火宅之心的强度,相当于这里要求的出离心之量。
应当明辨,所谓的出离心,不是只对有漏的苦受厌离,而是对有漏的苦、乐、舍三种受都厌离;不是只厌离三恶道,而是普遍厌离一切三有,视人天圆满如同无间地狱;不是痛苦时才出离,高兴时不出离,不是只对轮回中的一部分法出离,而对另一部分法不出离,也不是等到世间的事情都圆满了再出离,而是已经看破世间,对轮回彻底失去兴趣,是彻底、完全、恒时地寻求出离。如果只是生起相似或少许的出离心,那就应当按照出离心的修法,继续努力修持,直到生起如量的出离心为止。
知道这个标准之后,可以衡量自己是否真实生起出离心,比如,见人外表漂亮、声名显赫,或者事业有成、家庭富裕,心里还会生起羡慕,这说明出离心并未生起。或者观察自己的心最重视什么,如果念念追求现世圆满,这和未入道的世间人并无两样;如果追求的是后世的圆满,也不是出离心。出离心是日日夜夜只希求从轮回中解脱的心。有些人只在疾病、贫穷、事业不成功或者感情不顺利时,心生厌离,但在身体健康、事业成功、生活甜蜜之时却一点不厌离,这根本不算是出离心。
如果出离心的基础还没有打牢,法器尚未成熟,就迫不及待地修行高深之法,这样修行的证相难以生起,即使能生起一点,也难稳固增上,几乎都是建造空中楼阁而已。
(二)菩提心,这个要点分成两个方面:1、需生起菩提心的理由;2、菩提心的修法。
1、需生起菩提心的理由
倘若于此出离心,未以菩提心摄持,
不成菩提乐因故,智者当发菩提心。
在生起出离心之后,如果出离心不以菩提心摄持,则不能成为无上菩提的安乐之因,因此为了能顺利趋入佛道,在出离心的基础之上,应当努力生起菩提心。
一切果都观待于发心,发心殊胜果就殊胜,发心下劣果就下劣。想想看,如果没有生起为了利益无边有情而誓愿成佛的大心,单凭一种只求自己了脱的小乘心,怎么成就无上的佛果呢?依据《宝性论》所说障碍如来藏现前的四种过失,“怖畏轮回痛苦只为自己寻求寂灭之乐”和“舍离利益众生的事业”,是属于声闻缘觉相续中具有的两种障碍。行者生起出离心之后,如果不进修大乘菩提心的教法,则容易堕入小乘的下劣作意,成为修证佛果的障碍。
《普贤上师言教》当中这样说:“佛陀所宣讲的八万四千法门,也全都是为了在相续中生起此菩提心空性大悲藏而宣说的。如果远离了此菩提心如意宝,那不论见修之法多么高深莫测,对获得圆满正等觉也没有任何利益。生圆次第等一切密宗的修持若以菩提心摄持,就会成为即生获得圆满正等觉之因。但如果远离了菩提心,则和外道无有区别。”
再从果上衡量,如果生起出离心之后,进入声闻缘觉之道,虽然能从生死中解脱,但这只是成就一分断证功德,相比于断证圆满的佛果,实有天渊之别,因此,在自利方面远远未达圆满;再就利他观察,小乘的利他极其有限,没有勇猛愿行菩提心的摄持,被贪求自己解脱的下劣作意…
《《正法妙音》 正法明灯》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