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向、換一種生活方式,以法爲所求,日日夜夜憶念法、思維法、串習法、講授法,這樣,到臨死時必定能獲得安樂。死亡降臨的這一刻,法是真正的依處、是真正的親友、是真正的資糧、是真正的明燈。對于上等修行人來說,死亡是一件值得歡喜的事,沒有憂傷、沒有悔恨、沒有恐懼、沒有迷亂,一生的修行已經成辦了,只是結束過去、現前更安樂的未來。
通過比較則明白:現世的各種圓滿原來都是具有欺诳性的法,對于死亡沒有任何利益,唯有正法有益。因此,從內心深處決定,此生唯一的所求就是正法,唯一的依怙就是正法。
(3)思維輪回痛苦和因果不虛遣除對後世的執著。
單單依靠前兩種修法,還不能遣除對後世的執著。爲什麼呢?因爲更深入更廣大的認識還沒有生起。雖然內心不貪執現世,但在沒有確認到整個輪回流轉的苦相之前,還不能消除對後世的愛執,所以,有必要進一步對輪回的過患和業果不虛的道理進行觀察。只有總的觀察生死的自性爲行苦,分別觀察六道各自的痛苦,縱向上由十二緣起觀察輪回流轉的規律,透視生死苦性。只有這樣認識苦,才會徹底厭離叁有,不僅厭離今生,對于後世也無任何希求。
有的人不知道思維苦是一個重要修法,也不知這樣思苦和轉變心態有什麼關系,實際上不思苦就不會産生厭離,不會希求解脫,不會生起悲憫衆生之心,不會生起皈依心,也不會精進斷惡行善。思維苦是佛法一項重要的修行,一個人對世間的認識和他的心態密切相關,如果看輪回只見一片安樂景象,則只會貪著沈迷在其中,難以生起出離輪回、希求解脫的動機,即使能修一點,也只是以佛法成辦生死中的圓滿,把佛法作爲獲取五欲安樂的工具。這樣不論做什麼修什麼,都只是積累轉生輪回之業,並無半點是趨向解脫之因。
佛成道之後,最開始就是轉四谛*輪,四谛中的第一谛就是苦谛,這本身是聖者的智慧所照見的輪回真實自性,真正的智者不是回避這個苦,而是要直接面對輪回,觀察它的自性,從而決定好自己生命的方向。
如同黃連遍滿了苦,沒有絲毫甜味一般,輪回本來就遍滿了苦,沒有絲毫安樂。遺憾的是,無始至今,日日在輪回,卻不認識輪回,由不認識誤以爲有安樂引生貪著,由此把我們長劫束縛在生死之中。因此,再不能枉受分別念的蒙蔽,要下功夫認清輪回的苦性,只要能認識就會徹底厭離,從此,對輪回不存任何希望,一心希求解脫,這才是真正踏上了解脫道。因此,對于思維苦應高度重視,不是只了解一點知識,而是應生起透視輪回、看破世間的大智慧,從這裏才會引生聖道的第一個心要——出離心。
輪回的痛苦展開來有無量無邊的表現,實際上,娑婆世界所發生的一切事件,不論苦樂升沈,不論中外古今,不論個人、家庭、社會、國家,也不論社會的演變、四季的變遷,器世界的成住壞空、有情的生老病死、物質的生住異滅,盡其所有統統是在演說苦性。把這些苦相歸納起來,佛陀在經中演說了叁苦、八苦、六道諸苦,《瑜伽師地論》更廣泛地講述了一百一十種苦,真正要認識苦谛,應當按照佛菩薩的經論,深入細致地思維觀察,由此會深刻洞見輪回的真實本相。這次只是簡略講解,具體應學習《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普賢上師言教》、《菩提道次第廣論》等教典。
佛菩薩講述這麼多苦,是要引導我們看清輪回的本質。凡夫人無始至今,一直都有一種把輪回苦性執爲安樂的顛倒,就是這個樂顛倒爲障,使心無法出離輪回、趣向解脫。如果不能順著佛的教法認清苦性,則仍然會被自己的分別念所欺騙,無法放下世間追求、全心全意投入解脫道的修行。
一切輪回的苦,可以歸納爲苦苦、壞苦、行苦這叁種,叁苦再攝爲行苦,能否通達苦谛,關鍵看是否能透視到五蘊爲行苦的自性。
地獄衆生受寒熱之苦,餓鬼有饑餓不得滿足之苦,旁生有互相吞食受人役使之苦,阿修羅有戰爭之苦,人道有壽命短促、愛別離、求不得等的痛苦,天人有墮落之苦,這些六道痛苦到底是由什麼造成的呢?都是由煩惱和業造成的。只要是屬于以煩惱和業之力所變現的五蘊身,則決定是苦性,是從這裏顯現出六道各種各樣的苦相。
須認識的重點是:五蘊身一直受著煩惱和業的支配,生命無自在,只有依隨業和煩惱所決定的內容,不自在地遷變流轉,就像何中的木頭被動地被大水沖漂一樣,這就是行苦。
可以說,只要還未生起出世間的對治道,我們必然是不自在地生不自在地死,死後又繼續不自在受生,受生後又要不自在地死,這樣生生死死相續不斷,是爲流轉之苦,從這一角度而言,叁有之中,輪轉之苦是周遍的,是不間斷的,也是不見邊際的。
所以,要認真學習“苦”,研究“苦”,了達“苦”,實際上“苦”是輪回字典中,最需啓蒙及認識的一個字,也是佛來世間爲人天衆生開示的第一個真谛。只有透視到苦,才能開啓自己的心眼,見到出離輪回的意義。
思維業果不虛,就是通過觀察業與果之間的必然關系,找出以何種業産生何種果的規律,經過反複思維會在心中生起因果不虛的定解。由觀察業果,可以透視輪回苦的本質,從兩方面來說,第一,以業果愚爲根源,造十惡業,業不空耗,必定會變現叁惡趣的痛苦;第二,以真實義愚爲根源,見不到輪回苦性和人我無自性成立的空性,必定由後有愛和人我執造集引生死之業,終不能免叁有受生,即使生在天界,感受的也是行苦,天福盡後,還有無量無邊的痛苦。
這樣思維因果,心裏可以確定,以耽著輪回之心不論做什麼都是集生死業,無由趨向解脫。換言之,了解了因果之後,更能確切地認識到,世間衆生,要麼是以耽著現世的心,造集非福業,結果只有惡趣,決定是苦苦;要麼是以耽著後世的心,造集福業和不動業,雖生善趣,也不出壞苦和行苦。由此從因果上斷定,只要對輪回的圓滿還有耽著之心,決定無法出離生死,而落于輪回上下的任何生處中,唯一只有感受痛苦,連針尖許的安樂也找不到。
所以,能思惟認清因果,自然不願再貪著輪回,轉而會對解脫生起強烈希求之心。
3、出離心生起之量
修後于諸輪回福,刹那不生羨慕心,
日夜欲求得解脫,爾時已生出離心。
如果在修習以上的四種加行之後,內心對于輪回中的各種圓滿,一刹那也不生起羨慕之心,日日夜夜都是希求獲得解脫,這時候,就是已經生起了無僞的出離心。
經論中常常用火宅等比喻來描述真實出離心的狀態。譬如,一人誤入火宅,整個房屋被熊熊大火猛烈地燃燒,火宅中的人迫切尋求出離火宅之心的強度,相當于這裏要求的出離心之量。
應當明辨,所謂的出離心,不是只對有漏的苦受厭離,而是對有漏的苦、樂、舍叁種受都厭離;不是只厭離叁惡道,而是普遍厭離一切叁有,視人天圓滿如同無間地獄;不是痛苦時才出離,高興時不出離,不是只對輪回中的一部分法出離,而對另一部分法不出離,也不是等到世間的事情都圓滿了再出離,而是已經看破世間,對輪回徹底失去興趣,是徹底、完全、恒時地尋求出離。如果只是生起相似或少許的出離心,那就應當按照出離心的修法,繼續努力修持,直到生起如量的出離心爲止。
知道這個標准之後,可以衡量自己是否真實生起出離心,比如,見人外表漂亮、聲名顯赫,或者事業有成、家庭富裕,心裏還會生起羨慕,這說明出離心並未生起。或者觀察自己的心最重視什麼,如果念念追求現世圓滿,這和未入道的世間人並無兩樣;如果追求的是後世的圓滿,也不是出離心。出離心是日日夜夜只希求從輪回中解脫的心。有些人只在疾病、貧窮、事業不成功或者感情不順利時,心生厭離,但在身體健康、事業成功、生活甜蜜之時卻一點不厭離,這根本不算是出離心。
如果出離心的基礎還沒有打牢,法器尚未成熟,就迫不及待地修行高深之法,這樣修行的證相難以生起,即使能生起一點,也難穩固增上,幾乎都是建造空中樓閣而已。
(二)菩提心,這個要點分成兩個方面:1、需生起菩提心的理由;2、菩提心的修法。
1、需生起菩提心的理由
倘若于此出離心,未以菩提心攝持,
不成菩提樂因故,智者當發菩提心。
在生起出離心之後,如果出離心不以菩提心攝持,則不能成爲無上菩提的安樂之因,因此爲了能順利趨入佛道,在出離心的基礎之上,應當努力生起菩提心。
一切果都觀待于發心,發心殊勝果就殊勝,發心下劣果就下劣。想想看,如果沒有生起爲了利益無邊有情而誓願成佛的大心,單憑一種只求自己了脫的小乘心,怎麼成就無上的佛果呢?依據《寶性論》所說障礙如來藏現前的四種過失,“怖畏輪回痛苦只爲自己尋求寂滅之樂”和“舍離利益衆生的事業”,是屬于聲聞緣覺相續中具有的兩種障礙。行者生起出離心之後,如果不進修大乘菩提心的教法,則容易墮入小乘的下劣作意,成爲修證佛果的障礙。
《普賢上師言教》當中這樣說:“佛陀所宣講的八萬四千法門,也全都是爲了在相續中生起此菩提心空性大悲藏而宣說的。如果遠離了此菩提心如意寶,那不論見修之法多麼高深莫測,對獲得圓滿正等覺也沒有任何利益。生圓次第等一切密宗的修持若以菩提心攝持,就會成爲即生獲得圓滿正等覺之因。但如果遠離了菩提心,則和外道無有區別。”
再從果上衡量,如果生起出離心之後,進入聲聞緣覺之道,雖然能從生死中解脫,但這只是成就一分斷證功德,相比于斷證圓滿的佛果,實有天淵之別,因此,在自利方面遠遠未達圓滿;再就利他觀察,小乘的利他極其有限,沒有勇猛願行菩提心的攝持,被貪求自己解脫的下劣作意…
《《正法妙音》 正法明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