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妙音》 正法明燈▪P16

  ..續本文上一頁所障礙,小乘行者無法開展浩瀚如海般的救度衆生的事業。

   或者,從報恩而言,天邊無際的有情過去世都曾做爲自己的母親,對自己有過深重的生育之恩,如今她們在輪回的險道上如盲人一般艱難地行走,如果只顧自己解脫而不發心救度,那這樣的行爲與旁生有何兩樣呢?因此,爲了報恩,應當發起菩提心。

   生起出離心之後,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修持菩提心而趣入大乘道,另一條是不修大悲心,直接趣入聲聞道、證得阿羅漢果。經中說,由小乘道獲證阿羅漢果,入滅盡定,後來經佛放光勸請出定,仍需要從資糧道開始趣入大乘,按這條路走,即使最利根的聲聞,比最鈍根的菩薩成佛也慢四十九劫。辨別清楚道的遲緩與速疾之後,作爲具有大乘種性的人,應當唯一選擇殊勝的大乘之路,因此應當精進地修習菩提心的教法。

   下面再從菩提心的利益方面顯示修持菩提心的必要:

   (1)、生起菩提心則進入大乘之門

   進入大乘之門的界限,是在相續中生起菩提心,所謂的大乘,不是以外在形象來判定,它完全建立在菩提心上。倘若未生起菩提心,不論身份如何、地位多高、名聲多大,也不論表面行持何種行爲,都不算是進入大乘,而心中有了菩提心,縱然地位低下、生活貧窮,也是真正的大乘行者,在他的相續之中會逐漸生起大乘五道十地的功德,所以《華嚴經》說:“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種子。”

   (2)、依靠菩提心能消除嚴重罪業

   如同劫末的大火能把初禅天以下的器世界完全燒毀,我們心相續中一旦生起真實的菩提心,就能在一刹那間忏除各種重罪。

   譬如,本師釋迦牟尼佛在修行前,曾經墮于地獄中,當時他和一位名叫噶瑪熱巴的地獄有情一起拉車,車子很沈重,十分辛苦,一旁的獄卒嚴厲地懲罰他們,遭受的痛苦極其難以忍受。佛當時心想:與其兩人受苦,不如讓我獨自一人拉車承受,噶瑪熱巴也能因此而得到解脫。在他生起自他交換的菩提心的當下,立即便脫離惡趣,解脫了痛苦。

   (3)、能獲殊勝安樂,得果無盡

   如果能生起菩提心,以菩提心攝持的善根,是一種無盡的善根,乃至獲得菩提果之間,永遠都不會窮盡。這種情形,就象把一滴水投入大海,只要大海沒有幹枯,這滴水就始終不會窮盡。但是,如果善根沒有以菩提心攝持,就只是一種有窮盡的善根,比如行持有漏人天善法的善根,或者小乘人相續中的善根,都是成熟果報之後,就不再發生作用,就像芭蕉樹出生一次果實便會枯萎一樣。與願菩提心相比,生起行菩提心的利益更不可思議,即使沒有行善,處在睡眠、走路等無記狀態中時,善根也會不斷地增上。所以菩提心具有極其殊勝的利益。

   哪怕是再微小的善根,只要以菩提心攝持,都會成爲成佛的資糧。一般如鐵那樣價值很低的金屬,通過點金劑,能轉變成價值高昂的黃金,同樣,任何一種微小的善根,只要以菩提心攝持,就能轉成無窮無盡的成佛的善根。菩提心具有這樣如點金劑一般的殊勝能力。

   (4)、名義轉變,下劣身轉成殊勝身

   一個人相續中生起了菩提心,名稱上應叫世俗菩薩,不能稱呼爲外道、小乘人或者普通善人,其相續也轉成具有菩提心的菩薩的相續,與以前的相續截然不同,這是名義轉換的功德。

   比如一名乞丐,如能生起菩提心,其身份實際已超過大公司的總裁、國家總統,甚至超過了天界的天王,值得一切人天衆生恭敬禮拜。

   而且以菩提心殊勝的作用力,凡夫人以業和煩惱感招的不清淨身,也能逐漸清淨,最終轉成具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的殊勝佛陀妙身。

   以上從各方面思維生起菩提心的必要性,從因與果的不同角度觀察了菩提心的利益。先這樣做思維的前行,是爲了在相續中引起對菩提心的信心和欲樂。有了意樂,以它推動,就會精進地修習菩提心。道的各支分間的關系,應當這樣認識清楚。

   2、菩提心的修法

   思爲猛烈四瀑流,難擋業索緊束縛,

   困于我執鐵網內,無明黑暗所籠罩,

   輾轉投生叁有中,不斷感受叁大苦,

   成此慘狀諸慈母,是故當發殊勝心。

   頌詞前六句,緣自相續思維,是引發出離心的方便,緣他相續思維,能深切體會有情流轉生死的痛苦狀況,由此可引生大悲心,進而生起菩提心。這裏,重點是以思維有情痛苦作爲引生大悲的方便,而由大悲爲根本因,生起世俗菩提心。

   “四瀑流”是指生老病死四大痛苦,凡夫衆生一直被它猛急地沖擊,每一生都會顯現生老病死,生死之輪旋轉不息,這是輪回有漏法的規律。當生老病死到來之時,凡夫人沒有絲毫回旋的余地,爲什麼會這樣無法抗拒?因爲凡夫被業的繩索緊緊系縛,能解開業繩,還有希望擺脫生死,若解不開業繩,則隨業力一定會受生。爲什麼難以掙脫業的繩索呢?其原因是衆生念念在我執中,這我執如鐵網一般,把衆生緊緊困住,絲毫也動彈不得。能斷除我執,自然煩惱會消失,業繩會解開,四大瀑流也能截斷,但是衆生一直被無明遮障,見不到無我的意義,這樣怎麼可能無緣無故就解脫我執呢?由此可見,因爲無明執我,所有的叁有衆生都被系縛在生死之中,無一能逃出業索的束縛和四瀑流的猛烈沖擊。

   從苦追溯其因,就是思維集谛,逆向觀察,生老病死的因是業,造業源自我執,我執是由無明引起,由此可決定:只要無明未破除,那以無明爲源,必定刹那不停地以我執造作引生生死之業,所以凡夫在生死中都是輾轉不斷地受生,每一刹那都在苦苦、壞苦和行苦的逼惱中,這個五蘊之身苦受時是苦苦;感受快樂時也注定將轉爲痛苦,是爲壞苦;不論是苦是樂,都會成爲未來痛苦的因緣,這是行苦。因此有情都恒時在叁苦當中,叁有如火宅一般充滿了痛苦。

   思維到這一點後,對于曾做過母親、有過極重恩德的盡虛空界有情,如果自己不發心去救度,那麼這些老母有情都會被生死瀑流猛急地沖漂,無休無止地一直流轉下去。這種生死的大苦,只要沒有生起對治,就永遠不會有了結之時,因此應當發大心來救度沈溺在生死苦海中的衆生。

   從上面的解釋,還可以看出學習四谛教法的重要性。爲什麼在完整的菩提道中,要把四谛和十二緣起這樣兩個教法安立爲共中士道呢?原因是:思維這些法義是引生菩提心極其關鍵的前行。只有首先對輪回的苦集,通過思維生起深刻的認識和體悟,在這個基礎上,才能緣衆生苦引發大悲和菩提心。因此,對于進入大乘道而言,修學四谛是重要的前行。

   (叁)無二慧,分爲兩個方面:1、需要生起無二慧的理由;2、認識正見。

   1、需要生起無二慧之理由

   不具證悟實相慧,縱修出離菩提心,

   亦不能斷叁有根,故當勤證緣起法。

   不具有證悟無我實相的智慧,即使修了出離心和菩提心,也不能斷除叁有的根本我執,因此應當精勤通達緣起法。

   由我執而引生貪嗔癡等煩惱,由煩惱而造業,由業而有叁有的受生,因此,叁有的根本是我執。但是我執僅僅依靠出離心和菩提心能不能斷除呢?不能斷除。因爲我執是緣五蘊執著有實有的補特伽羅人我,如果不能現見五蘊本來無我,那這種執蘊爲我的耽著始終無法消除;從法我執來看,法我執是執著法有自性,這也唯有依靠通達法無我的智慧才能從根本上對治。

   《四百論》雲:“見境無我時,諸有種皆滅。”以智慧現見無我時,能從根本上消滅叁有的種子,相反,如果沒有斷除耽著人我和法我的習氣,即使暫時以禅定、慈悲、持戒等方法得以壓製,但終究還是會再次生起。因此,爲了斷除實執,獲得涅槃,應當精勤通達緣起法,了達了萬法都是觀待因緣而生,就會通達諸法本來無自性。

   《般若經》中說:聲聞、獨覺、佛果叁種菩提,都要依靠空性獲得。《大智度論》中也說,修行人不見般若則被束縛,若見般若則得解脫,並說,諸佛、菩薩、聲聞獨覺的解脫涅槃道都是由般若而獲得。《金剛經》說,一切諸佛的無上菩提都是由金剛般若經而出生。《心經》雲:“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挂礙,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所以,般若是出生諸佛之母,是一切四聖之母。而且,六度的前五度沒有以般若攝持,則如盲人般不能到達彼岸,甚至連波羅蜜的名稱也不能獲得,只能稱爲布施而不能稱爲布施波羅蜜等。

   智慧極其重要,比如離開向導的盲人,連道路都不知道,怎麼能進入城市,同樣布施乃至禅定的前五度,沒有智慧如同無眼,不能證得菩提。

   經中說:“沒有破暗的智慧光明,不能成就清淨戒律,大多數因爲沒有智慧而導致戒律不清淨。”又說:“內心不勤修智慧,此人的戒律不可能清淨。”而且,不生起智慧光明,終究不能滅除愚癡黑暗,慧光若發,無明黑暗便會遣除,因此應當隨自己能力精勤地修習智慧。

   2、認識正見

   誰見輪涅一切法,永無欺惑之因果,

   滅除一切所緣境,此人踏上佛喜道。

   “誰見輪涅一切法,永無欺惑之因果”:就是從名言角度來講,見到因果規律遍及輪回和涅槃的一切法,絲毫不會錯亂,也就是,在能取所取尚未消于法界之時,善惡因果都是無欺存在的,造善因得善果,造惡因得惡果。

   “滅除一切所緣境”,是從勝義來說,目前我們錯亂的根識所緣的一切色法、聲音等等,只是一種錯覺的假相,在真實的境界中並不存在。也就是,以我們的眼耳等根識所見、所聞、所執取的一切境界,其本體本來是遠離一切戲論的法界,

   這樣的境界已經現前的人,就是已經趣入了佛陀歡喜的大道。

   何時分別各執著,無欺緣起之顯現,

   遠離所許之空性,爾時未證佛密…

《《正法妙音》 正法明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