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意。
这一颂是讲见解没有究竟的情况。
如果还没有把“世俗中缘起现相不空”和“胜义中远离一切承许”这两者统一起来,还认为是两种不同的境界,这时还没有通达佛的真实密意。
“无欺缘起之显现”,就是在世俗中有真实的缘起法的显现,善恶因果丝毫也不会错乱。“远离所许之空性”,就是真实中,本来是远离一切承许的大空性,因也没有,果也没有。
实际上,“有因果”和无因果是一个,也就是在世俗的错觉面前有因果以及它的作用,但是胜义中却没有因果。比如我们的眼根看到一个杯子,而以精密的物理仪器探测,并没有杯子,只是基本粒子而已。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杯子和实际没有杯子,并不是两种相对独立的状态。如果执著有杯子,而不承认它实际是基本粒子,或者认为只是基本粒子的组合,就不承认眼识的错觉前有杯子,这两个观点都有失偏颇,都不完善。
一旦无有轮番时,现见无欺之缘起,
断除一切执著相,尔时见解即圆满。
这一颂是讲见解已经究竟的量。
如果到达现和空不需要轮番,在现见轮回无欺因果规律的同时,就已断除了所有的执著相,即在有因果的同时,就是大空性,这时见解已经圆满。
什么叫做“轮番”呢?就是见到有因果缘起的时候,没有见到空性,见到空性的时候,没有因果显现。也就是,在还未通达现空无别这种究竟境界的凡夫分别心前,显现和空性这两者无法同时存在,只能以轮番交替的方式来认识。
了知以现除有边,以空遣除无有边,
缘起性空显现理,不为边执见所夺。
“以现除有边”,就是见到显现时就见到它本来完全是假的、是虚幻的,从而断除了有边的执著。这样就改变了过去有偏颇的认识,原先以为根识前的显现都是实在的,永远保持它的自性,这实际是堕入了有边。
“以空除无边”,即了知万法虽然本来就是虚幻,但在根识前,还是可以无欺地显现,眼睛可以看,心识可以感觉,这是以空遣除无边,改变了原先以为空是一种单空的偏于无边的认识。
这样了知缘起就是空性,两者根本分不开后,自己的智慧就永远不会被边见夺去。
这次对无二慧只是作了粗浅的解释,般若空性很高深,也很有价值,重要的中观论典有龙树菩萨的《中论》、月称菩萨的《入中论》、圣天菩萨的《中观四百论》、寂天菩萨的《入行论•智慧品》、静命菩萨的《中观庄严论》等等,对这些大论典应该发愿深入学习。
三、末义
劝勉勤修:
如是三主要道论,自己如实通达时,
当依静处而精进,速修永久之佛果。
对此三主要道论,自己通过如理的闻思已经如实通达之时,就应找到一个寂静之地,精进快速地修持具有最永久利益的佛陀果位。
一切菩提道的修行扼要归摄在以上三个要点中,通过这部论的学习,对于真正菩提道的心要是什么,我们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明确了目标之后,应当抓紧时间在这三个要点上精进闻思,争取早一天如实地通达。通达之后,应当找一个寂静的地方,远离一切散乱,集中心力,按照法义长期精进地串习,让心相续中真正如量地生起出离心、菩提心和无二慧,按这样修习有缘的妙法,不论修净土、禅宗或者密宗,都一定会成功。这样才是以人身真正实现了生命的意义。
此乃多闻比丘罗桑扎巴(宗喀巴)对查阔阿旺札巴之教言。
一、为什么要放生
放生是一项我们应该长期从事的事业。我们对放生的道理、放生的方法是否清楚知道,会直接影响到放生的效果。很多高僧大德已经对放生作了很多有益的开示,我们今天再从三个方面对放生进行一下探讨:一、为什么要放生;二、放生有什么利益;三、应当如何放生。
一、为什么要放生
(一)众生具有佛性,皆当作佛,应当尊重生命而放生
一切生命的一念心性直下和三世诸佛无二无别,然而有的被宿世的恶业力障蔽,悲惨地沦为心智低下的恶趣众生,除了寻求食物、躲避死亡之外,其它都一无所知,这就象是一面宝镜长时间被灰尘蒙蔽,不但放不出丝毫光明,就连镜子的本来样子也看不出来了。
但只要它通过智者的指点,知道了这满面蒙垢的东西原来是一面宝镜,之后不断地擦拭,宝镜洁净的镜面就会逐渐显出,等到最后一点污迹被擦除时,宝镜就又会恢复其映澈万物的本性。
一切六道众生的心性都是如此,由于无始以来被烦恼和业所障蔽,导致不能显发本具的光明佛性,以迷乱力造作轮回的业。佛陀知道众生的心性和佛平等无别,于是顺应众生的根机,采用种种方便,宣说了无量法门,众生只要遵循佛陀开示的正道,修习戒定慧、断除烦恼,就都能恢复本有的佛性而成佛。
因此,从其本质上来看,动物的本性其实并不下劣、愚痴,天生比人低下,而是和诸佛一样都具有如来藏,未来都会成佛。那么,对于这样尊贵的未来佛怎么能损害甚至屠杀呢?再则,我们又有什么权力来剥夺它们生存自由呢?
杀害生命确实是最严重的罪业。而在他们遭受命难的时候,不发心救护同样是漠视生命尊贵自性的表现,想想看,就是对一种没有生命的东西,比如一辆高档车,我们都会精心地爱护,稍微有一点损坏都会及时修复,何况生命是宇宙中最尊贵的呢?各个生命都有的佛性中原本具有恒河沙数那么多的自性功德,无数辆高档车加起来根本比不上他的一丝一毫。如果高档车有必要爱护的话,那生命更应当百倍地救护。
(二)思惟轮回的过患,应当戒杀放生
从轮回的现象上来看,我们和众生的关系非常密切。为什么这样说呢?从无始以来到今天,我们在轮回当中流转的时间实在太漫长了,因此,每一个众生都和我们彼此做过父母、兄弟、姊妹、儿女,《梵网经》中说:“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对这个轮回的事实虽然凡夫一无所知,但诸佛如来却是明明白白地照见。我们如果仔细思惟,就会情不自禁地生起惭愧心和悲悯心。
我们由恶业力在人间或者其他善恶趣当中也曾多次彼此伤害过,曾经和有情结下的冤结如果能记录下来,整个虚空也容纳不下,今天不猛利截断杀业习气的话,未来不知道还会有多少次的重演。所以今生有幸得到人身,具有其他众生没有的坚强心力,就要好好发挥出来,解开无始以来和众生结下的一切冤结,行持戒杀放生,让一切众生都得到生存的自由,而且,还要进一步为它修法回向净土,让它获得解脱的安乐。
(三)出于报恩之心应当放生
众生过去世都做过我们的母亲,在做母亲的时候为了生养我们付出了巨大的心血,而且把能得到的最好的享受都留给我们,在我们有痛苦的时候宁愿自己代受,因此,母亲的恩德极大。现在过去世的母亲即将惨遭断除命根的剧烈痛苦,我们怎么能袖手旁观、无动于衷呢?虽然我们现在能力有限,还远远没能救护天下的一切母亲,在程度上也远远不能给予他们终极的幸福,但是我们依然不能没有这份心,所以要尽自己的力量把它们从屠刀下解救出来,进行放生。
(四)出于自他平等的善心应当放生
我们每个人都希求安乐,不愿意接受痛苦,为了保全自己的身体,可以舍弃外在的财富、名位,而为了保全生命可以舍弃身体的支分,我们是这样的希求生存,不愿意死亡,要知道其余的众生都是这样的啊。宋代陆游诗云:“血肉淋漓味足珍,一般痛苦怨难伸。设身处地扪心想,谁肯将刀割自身?”在我们遭受命难的时候,最盼望得到救护,一切众生在被宰杀时,也同样希望有人救他。为什么我们不能替他着想,对他布施无畏呢?所以,想到众生和我们都同样希求安乐,应当尽自己的能力去加以救护。
(五)随学大悲世尊,我们应当放生
我们的大悲世尊在因地发了无上的菩提心,为了救度众生舍弃过无数的头目脑髓,投身饲虎、割肉喂鹰,直到成佛之间一直精进不退,而成佛之后,更是相续不断地救度一切众生。今天,我们做了佛的弟子,学习的是以慈悲为自性的圣教,修的是利他的大乘法门,如果在众生被杀的时候,却没有一点哀悯救护的心,那确实连佛弟子的资格都没有。因此,随学诸佛,我们应当尽力放生。
(六)利他即是自利应当放生
放生看起来是救护众生,实际是救护自己,利他和自利本来就不能分开,换句话说,我们救护了众生,就能使自己在现在和无穷无尽的未来,摆脱孤苦、贫穷、灾难的侵扰,获得长寿、健康、富贵、安乐。所以展望无尽的未来,当下这个放生,实际是提前救济了我们自己,使我们未来的生生世世永远不遭受短命、疾病、贫贱、孤苦等等的苦难,这确实是无量自他利乐的源泉。可以说,如果人人能行持放生,整个世界都会沐浴在福德的光明当中。因此为了自利我们也应当放生。
(七)放生与慈善事业等
有人问:在这个世界当中,充满了疾病、孤苦、贫穷、战乱,到处都需要帮助,为什么对这些不加关注,却把注意力投注在关系不大的动物身上,这样在轻重缓急上不是很颠倒吗?
回答:人类和动物虽然在外相上有差异,但佛性本来相同,动物以恶业沦落到恶趣,我们有幸以善业得到人身,如果不能哀悯、体恤动物,反而随意损害它,将来的结果就是自己福报穷尽而堕落。动物受报完毕转生为人,难免要从头还债,反过来我们又成为它的盘中餐。事实上刀兵劫都是以宿世的杀业所感,如果人们相续中没有杀业,即使歹徒也会对我们生起善心,而…
《《正法妙音》 正法明灯》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