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業果的問題,善業導致快樂,惡業導致痛苦,並且這兩者之間絲毫不會混雜。
基于這樣的世間規律,如果致力于斷除惡因,培植善因,就可以達到斷除煩惱、消除痛苦的快樂境界,世界的和平,人類的幸福也就能順利實現。慈悲的佛陀,于是給我們傳下了如何斷除惡因、培植善因的方法。這些聖潔、尊貴的佛法,是我們應該學習、並且一步步實行的,是我們最最尊貴的寶中之寶,因此稱爲法寶。如理按照佛陀在法寶中要求的去出家一心一意修行的弟子,是我們斷除煩惱、獲得智慧的修行路上最好的伴侶,是人中最珍貴難得的,因此被稱爲僧寶。
這樣我們就知道,佛法僧叁寶是我們脫離輪回的結生相續,獲得終極的幸福所不可缺少的叁個條件,是我們應該誠心皈依的對境。
二、皈依的利益
(一)皈依是進入佛法大門的鑰匙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對于叁寶誠心皈依的人,才可能會踏上斷除煩惱的修行道路,從而獲得佛法的真實利益,因此,皈依是進入佛法大門的一把鑰匙。而對于叁寶狐疑不信的人,必然不會按照佛陀的教誨去實踐,這樣也就不可能獲得解脫煩惱的快樂。
阿底峽尊者曾經說,內外道是以皈依來區分的。可見一個沒有生起真正皈依心的人,還不具有佛弟子的身份。阿底峽尊者精通顯密教法,但是他認爲在一切法當中最開始是生起皈依非常重要,他在所有的法會中都主要強調皈依,因此人們都尊稱他爲“皈依班智達”。現在有些年輕人喜歡談論佛法、研究佛法,認爲不皈依也同樣可以學佛,這樣實際上沒能進入佛法的大門,佛法的實際利益也就難以得到。
(二)皈依是一切戒律的根本
佛教當中,任何戒律都是以皈依作爲基礎的。比如別解脫戒方面,受持居士五戒、沙彌戒、比丘戒,首先需要皈依,才能得到戒體;在大乘當中,發菩提心、受密宗灌頂之前,也都必須具足真實的皈依,下至受一天的八關齋戒,一開始也是要先作皈依。
藏傳佛教當中有一個傳統,就是不論修大小乘的哪個法,修正行前首先都要修叁次皈依,而正行以及後行往往也只修一次。對初學者來說,最重要的應該是修皈依。
(叁)皈依可以減輕或消盡業障
只要我們從內心深處真誠皈依叁寶,以叁寶本身所具有的強力加持,過去所造的罪業,會得以減輕甚至消盡。而且從此以後,不會去造新的惡業,行爲會變得越來越好。
以前,未生怨王殺害了自己的父親,以這種五無間罪,本來他應該在阿鼻地獄感受一大劫的痛苦,後來他在佛前忏悔,發誓皈依叁寶,結果罪業減輕,只在地獄中受了短暫的痛苦就得到解脫。
所以我們時時處處都要誠心誠意地皈依叁寶,這樣業障就會減輕,信心、出離心、慈悲心、清淨心以及對因果的信心等等正道的功德會越來越增上,能早日獲得真實的快樂。
(四)皈依能積累廣大福德
從佛經中的一個公案,我們可以看出皈依給我們帶來的巨大福德。有一次,阿難問佛一個問題:如果有人現在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能夠得到多大的功德?
佛說:比如南贍部洲當中充滿了一果阿羅漢,有一個人在一百年當中供養他們一切娛樂的東西,而且還供養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在這些一果阿羅漢涅槃之後,又把他們的舍利收集起來,建造寶塔,再作前面一樣的供養。另外有一個人以純淨的心發誓說:我現在皈依佛法僧,那麼僅僅以此皈依的功德,就超過前面那人功德的一百倍、一千倍,乃至不可計數、無法比喻的倍數。
佛陀進一步作比較:假如西牛貨洲當中充滿了二果阿羅漢,有人在二百年當中像前面一樣供養,還是比不上叁皈依的功德;假如東勝神洲當中充滿了叁果阿羅漢,有人在叁百年中像前面一樣供養,還是比不上叁皈依的功德;假如北俱盧洲當中充滿了四果阿羅漢,有人在四百年當中像前面一樣供養,這也比不上叁皈依的功德;假如四天下充滿了緣覺阿羅漢,有人在一萬年當中像前面一樣供養,還是無法超過叁皈依的功德;假如叁千大千世界當中充滿了佛陀,有人在兩萬年當中如前一樣供養,這樣當然能得到無量無邊的大福德。但還是不如有人以純淨心發誓說:我現在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後面這個人得到的功德勝過前者一百倍、一千倍、一萬倍乃至不可計數、無法言說的倍數。
爲什麼皈依的功德這樣廣大呢?就是因爲叁寶的功德和作用實在不可思議,能對這樣超勝的對境生起信心而皈依,産生的福德果報必然就不可思議。佛在《無死鼓聲陀羅尼經》中開示說:“佛世尊難思,正法亦難思,聖僧不思議,諸信不思議,異熟亦難思。”全知無垢光尊者在《大圓滿心性休息頌》中說:“皈依功德若有形,超勝虛空無量倍。”就是說如果這樣的福德有一種形相的話,連虛空也容納不下。
(五)皈依能使衆生不墮惡趣
如果能夠虔誠地皈依叁寶,就可以不墮惡趣,經中說:“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畜生;皈依僧,不墮餓鬼。”
《佛說嗟襪曩法天子受叁歸依獲免惡道經》中記載了一位叁十叁天名叫嗟襪曩法的天子,因福報享盡,要墮豬身,而悲痛萬分,後來帝釋天主教他皈依叁寶,並念誦:“歸依佛兩足尊,歸依法離欲尊,歸依僧衆中尊。”以此因緣,這位天子不但沒墮爲豬身,反而生到了兜率天。並且佛陀還用一個偈子歸納了皈依叁寶的功德:“歸命佛法僧,定不墮惡道,棄舍人身已,當獲得天身。”
(六)皈依能遠離人和非人的障礙
《日藏經》上說:“有情誰人皈依佛,俱胝魔衆不能害。”(這裏的俱胝是“百億”的意思)。《灌頂經》說:“受叁皈依之後,有叁十部鬼神護衛。”
玄奘大師有一段誦經免難的經曆:
玄奘大師在去印度取經的路上,遇到外道婆羅門正在河邊祭祀,看到大師來了,就決定以這個外國人來祭他們的神。在他們用繩子把玄奘大師捆起來,准備往河裏扔的時候,大師對他們說:我有一個要求,讓我在臨死之前念念經好不好。他們答應了,玄奘大師就開始念誦《心經》,念到第叁遍時,天地變色,飛沙走石,這些婆羅門看到,心裏非常害怕,趕緊把玄奘大師放了,而且還給他磕頭。
這說明法的力量不可思議,以《般若經》的加持,外道無法製造違緣。
(七)皈依能使一切願望順利實現
虔誠皈依叁寶之後,叁寶就成爲成就一切事業的助緣,比如同樣做一件事,沒有皈依叁寶,實行起來可能會很困難,但是如果對叁寶有信心,相信叁寶具有無與倫比的加持力,在做之前首先供養、皈依,並祈禱叁寶給予幫助,那就很容易成功。我們不論作哪種如法的事業,首先皈依、祈禱叁寶,就能如意滿願。
(八)皈依能令快速成佛
皈依叁寶不僅能成辦一切事業,而且能夠快速成佛。這個道理是因爲:你能對叁寶生起信心而皈依,就會遠離八種無暇,可以得到暇滿人身,再依止叁寶學習殊勝的道,這樣很快就會成佛。《涅槃經》說:“皈依叁寶者,速得佛果位。”《集學論》也說:如果一個人時常對叁寶恭敬、供養,沒有疲厭之心,那他就能超越四魔,很快成就無上菩提。
以前有個人,他在路上看到一尊小泥像,心想:這尊像這樣放著會被雨淋壞,不能讓他毀壞。他看到泥像前面有一個鞋墊,就把鞋墊放在佛像頭上。另外一個人路過時,看到這樣髒的鞋墊蓋在佛像上很不恭敬,就把鞋墊扔掉。這樣,最初造小泥像的人、中間蓋鞋墊的和後來扔鞋墊的人,都以他們的賢善之心,後世得到王位,並播下究竟解脫的種子,最後都會逐漸成佛。
所以,像叁寶這樣不可思議的對境,只要對其中的一種結上一點善緣,都會成爲成佛的因緣,更何況認識到叁寶功德之後以虔誠的信心皈依,一定能很快成就菩提。
叁、認識皈依的對境
(一)爲什麼要認識皈依的對境
認識皈依的對境很重要,皈依的對境認識清楚了,這樣的皈依才會是真實的皈依,之後的聞思修才可以進入平穩的軌道。
如果在最初皈依的時候沒有認識清楚,名義上說是皈依了佛、法、僧,但心裏仍然毀謗輕視佛法,或只皈依佛、法,不皈依僧伽;或皈依一部分的僧伽,排斥另一部分的僧伽,就會造成宗派爭執、舍法謗法,以及佛教團體之間互相排斥等等讓人痛心的現象。這種做法會導致失壞皈依戒,非但沒能得到佛法的利益,反而因這樣的惡業而感受惡趣的痛苦。
(二)皈依的對境是叁寶的全體而不是部分
我們皈依的是十方叁世的一切叁寶,而不是其中某一個部分。
佛寶就是釋迦牟尼佛等十方叁世諸佛的法身、報身和化身,一切佛都是我們所應皈依的導師。並不是只皈依一部分佛而舍棄另一部分佛,也不是只皈依化身而不皈依法身和報身。
所謂法寶,包括證法和教法兩部分,證法是戒律、禅定和智慧,教法是叁藏十二部教典。無論是大乘法、小乘法、顯宗或密宗,只要是佛說的法都是我們同等皈依的對境,不能因爲對一部分佛法很有信心,作了皈依,就把其余的法當作邪法一樣看待。
所謂僧寶,以大乘的角度來講,一地以上的菩薩,只要一位就是僧寶,就象文殊菩薩、地藏王菩薩,以及維摩诘居士、魚籃觀音等;按大小乘共同具有的觀點,四位或四位以上的比丘或比丘尼所組成的僧團都稱爲僧寶。不分時間、地域、何種教派、傳承,只要是僧伽,都一樣是皈依的對境,不能只皈依一部分的僧伽,而把修學不同法門的其他僧伽當成外道徒一樣看待。
因此我們皈依不是皈依一部分的佛寶、法寶和僧寶,而是對盡虛空遍法界的所有叁寶都普做皈依。另外要注意的是,授皈依戒的師父,他所起的主要作用只是幫…
《《正法妙音》 正法明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