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时期的藏传佛教因明进入了一个空前的繁荣时期。精通十明学科的萨班·贡噶坚赞(公元1182—1251年)认识到这一时期在陈那、法称的经典理论的理解方面存有许多问题,为了得到因明的真髓他从释迦室利受学,其后和释迦室利对俄大译师以前所译藏文因明论着作了认真校订,并第三次校订法称的《释量论》的旧译本,使因明藏文译本更加准确精练。他于萨迦寺首次开讲《释量论》,使藏传量论研习重点从《定量论》转向《释量论》。他在深入研究融会贯通陈那、法称及其后学的量论思想的基础上,以陈那的《集量论》和法称的《释量论》等七部量论为内容,用他自己的认识论和逻辑理论写出了第一部藏人自着的因明论《量理藏论》,批判了形形色色的错误观点,建立了自己的因明理论体系。此书的影响遍及于当时西藏各个佛教派别,为研习因明者所必读。今日学者则有“寻研藏传因明之学,不可不谈《量理藏论》”之说,可见其意义和地位的重要。宗喀巴大师以前负有盛名的大多数因明学家都出自这个(萨迦派)学派,对其后诞生的宗喀巴新学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4.改革创新阶段。
藏传佛教因明到了元末明初的宗喀巴大师(公元1357—1419年)和他的弟子们这一时期,在学术思想上起了划时代的变化。把因明的理论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宗喀巴在前人的许多观点的基础上,深入研究考证,用因明的分析推理方法检验前人的各种观点,决定取舍。就是在这种严格治学的态度下,他和弟子们对前人的学说展开了系统全面的整理和研究工作。宗喀巴大师在讲授因明量论学说外,自己还着优《量学七论入门》、《量论道编》等量论要着。他的大弟子贾曹杰替他记下了《量论备忘录》和《现量品备忘录》,并且在《菩提道次第广论》等其他着作中零碎地谈到有关因明的重要问题。详细并深入研究因明与内明的关系,提高了因明教育的地位。
他的亲传弟子对后期因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对宗喀巴一派的重理轻经、深入探讨的学风树立了良好的典范。大弟子贾曹杰(公元1364—1432年)的学术仅次于宗喀巴,他以天主慧释文要义,对《集量论》,《释量论》、《定量论》《正理滴论》、《观相属论》,萨班的《量理藏论》等量学经典着作分别作了释析,量论论着达13部之多。第二大弟子克珠杰(公元1385—1438年)对格鲁派势力的形式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十六世纪初确立活佛转世制度时,被追认为班禅一世。克珠杰一生着作甚多,其中因明着作有《因明七论除意暗庄严疏》、《释量理海论》、《现量品注》、《量论解脱道》等因明着作5部。根登珠巴(公元1391—1474年)从小聪明过人,被格鲁派追认为一世达赖。因明着作有《释量论善说》、《量理庄严》。后世学者特别尊崇克珠杰的《因明七论除意暗庄严疏》和根登珠巴的《量理庄严》两部巨着。以上都是宗喀巴的弟子,但在因明方面各具特色,各有所长。
三、汉、藏因明研究之现状。
我国唐代以来,印度近百部因明着作传入我国内地和西藏,汉、藏僧侣学者对其进行翻译、注疏、论着,出版了许多因明书籍;至今,西藏所存的许多因明译本,在印度原文已佚的情况下,以成为全世界罕见或仅有的珍贵文献。(至今在藏文文献中,尚保存下来的因明学作品,从德格版“丹珠尔”典籍中,共计有六十六种。详见杨化群着的《藏传因明学》第298页。)民国以来,谢无量、太虚、吕澂、熊十力、虞愚、唐大圆、周叔迦、法峰、陈望道、陈大齐等因明专家,博才西方的逻辑学、名辨、归纳等方法,与因明互相参照,因明学因此应时代学风而继传不坠。新中国建立以后,国内因明学研究相当薄弱,到1981年为止,只出版《因明述要》、《因明论文集》、《印度逻辑学的基本性质》(译文)三本书。经过十年浩劫,老一辈因明研究工作者手中的资料已经散失。现在,能工作的老一辈因明专家已寥寥无几,中年因明专业工作者也不少,但能读懂古代因明着作的人不多。因此,汉传因明是当前急待抢救的一个文化遗产。1982年二月初,哲学研究所逻辑研究室、中国逻辑研究会在北京召开了由刘培育教授等7人组成的一个小型的因明座谈会,会上讨论了因明资料的选编工作,并准备在1983年完成《中国逻辑史资料选》“因明卷”的定稿工作。“因明卷”的选编工作是由着名因明专家虞愚、杨化群先生主持的。着名佛学家、因明家吕澂等先生将为因明卷撰写文章。会议还发表了一份对于这门“绝学”在将来的发展至关重要的《座谈会纪要》。专门提出:“抢救因明遗产,推动发展是当前学术界与出版界的一项重要而急迫的任务。”这份材料很快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视,并刊登在其内部报刊《要报》上,呈送到中央及国务院各领导手中,并对这个材料做了批示。就这样,20年前的7个人到敦煌首届因明学术会议的55人,2006年在杭州召开的首届国际因明学术研讨会时的100余人,国内拯救“绝学”的队伍发展庞大起来。
而藏传因明方面,从前后藏、川、康、甘、青藏区到内外蒙古草原建起了上千个大大小小的辩经院,大的辩经院学僧多达五千直七千人(如格鲁派八大寺院),规模小的也有三五百人。凡有辩经院的喇嘛寺都有大致统一的学制和学科内容。各辩经院都有因明学科,专修因明三至五年,答辩合格将获得格西学位。这些辩经院对因明教育的普及和因明专业人才的培养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自俄大译师至今,各学派因明大师的论着难以统计。计仅北京民族图书馆提供的藏族学者所撰因明书目近200本。黄明信先生在《书目校记》中说:“此藏传因明书目尚非全貌,康区诸师之撰述,所缺尤多。”①可见民族图书馆所藏藏传因明书目仅仅是藏族学者所撰量学着作中的一部分。藏族因明学者的因明专着到底有多少,还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准确的答案。古人的论着有待于挖掘整理,现代学者的因明着作还在继续。从现代人的角度看,着作的数量并不算多,藏族的习惯,没有相当高学术地位不着书,对着书资格要求特别严的情况下,就一门学科出这么多着作家和着作,在同一时代恐怕没有哪个民族比得上。从因明原理理解的深度、思路的开拓、推理形式的发展成就来看后期远远超过了前期。宗喀巴学派发展到后期内部又出现了几个不同的学派。在新学派中出现得最晚而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是果芒学派。这个学派的创始人是嘉木样协巴,他以渊博的知识和非凡的才能把因明等“五部”理论的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由他推倒的一些定理和经他修改而更趋于周密完善的因三相定义等已成为后来的因明学家遵循的原则。
藏族佛教寺院历来大力倡导研习因明,便成了寺院传统教学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将因明学说作为深造佛学理论的必读课程,其教学方式采用师徒对辩的辩论式教学法,培养出无数闻名于世的佛学大师。直到80年代初,藏传因明的传习开始走出经院,进入现代高等学府。1979年中央民族大学把藏传因明教学搬到大学讲坛,并于1986年开始招收研究生,这是空前的一大创举。在中央民族
① 见黄明信所着的《因明新探》,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大学的影响下,青海民族学院、西北民族学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等,也都先后开设了藏传因明的教学和研究。这些高校和科研机构,藏传因明的教学大纲、培养目标、方向设计都各具特色,自成体系。现代大学和社会科学机构的参与,为藏传因明的教学与研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开辟了更广的研究领域,培养了越来越多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促成了藏传因明研究成果的大批涌现,从而把我国的藏传因明研究不断推向高潮。在科研方面,从1980年到2006年,先后出版了一批有关藏传因明的着作、译着和编译。主要有:毛尔盖·桑木旦《因明学入门》(藏文,1981年青海民族出版社),李建本《初级辨理概论》(藏文,1985年甘肃人民出版社),色·昂旺扎西《因明学概要及其注疏》(藏文,1985年民族出版社),多吉杰搏《量理宝藏注·教理曦论》(藏文,1988年中国藏学出版社),格西次旺《因明七论要点注释》(藏文,1988年西藏人民出版社),隆务·根敦嘉措《堪庆摄类学》(藏文,1988年青海民族出版社),杨华群《藏传因明学》(汉文,1990年西藏人民出版社),剧宗林《藏传佛教因明史略》(汉文,1994年民族出版社),吉美桑珠《因明学的起源及其理论探讨》(藏文,1996年中国藏学出版社),图·乌力吉《阿旺丹德因明学》(蒙文,1997年辽宁民族出版社),祁顺来《藏传因明概论》(藏文,1998年青海民族出版社),久美丹切嘉措《辨了不了义论释难》(藏文,1999年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洋增普居巴·罗藏次成木仙巴嘉措《因明学入门》(藏文,2005年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祁顺来《藏传因明学通论》(2006年青海民族出版社)。此外,还陆续出版了多种因明古文献的藏译本,如多吉杰搏《古印度因明学选编》(之一,1988年3月民族出版社;之二,1988年12月民族出版社;之三,1989年7月民族出版社;之四,1990年4月民族出版社)。事实表明,这些着作、译作和编译的公开出版,对藏传因明的研究和传习起到了显着作用。而汉传因明传承研习深奥难懂,正如石村先生所说的那样,“离开当时的口语很远,今天更觉得难懂如“天书””,把广大读者拒之门外,没有能够发挥它真正的作用。
今天,汉传因明的经典着作只有陈那的《正理门论》和《入正理论》。作为系统阐述因明原理的陈那的代表作《集量论》据说曾经翻译过,但译文早已失传,对汉地的学术界没有产生影响。在《门论》和《入论》中只谈到了一些简单的推理规则和辩论法则,对因明认识论和推理的理论根据均未作详细介绍,因此可以说二小论是陈那早期因明思想学说的一个片段。汉文中不但没有代表印度因明后期学派的法上的大小《合理论》,就连号称因明二祖之一法称的因明七论中的一论都只字未译。而藏传因明翻译的资料比较齐全,因明二祖陈那、法称及其以下二十多位印度因明权威的论着都有译文。
藏传因明这一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只流传在藏民族文化生活之中,没有引起学术界关注的原因在于,国内从事哲学逻辑学研究工作者缺乏这一理论的知识,由于语言文字的隔阂和亲身经历的不足,在别的民族当中真正了解藏传因明情况的人士并不多。过去虽然有些人曾写文章介绍过这方面的一些情况,但介绍的并不完备,也很不具体,甚至有些情况与事实并不相符。其次也有些人认为藏传因明是一种理论体系不完备,推理方式落后,实用价值不大,与西方的形式逻辑相比,认为这一传统特质的因明理论毫无逻辑意义,视为纯佛学理论。
而汉传因明在唐朝以后便失传,直到本世纪以来才有一些热心的学者开始重视了起来,进行了一些研究。而唐人对因明的研究也还处在初级阶段,相当于藏传因明的第一阶段,即翻译和文字注释阶段。如今的研究虽然有有一些进展,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资料的限制,研究的范围也仅仅局限于推理规则部分,未能从因明理论的全方位开展研究。
藏传因明是一种富有藏民族文化特色的新兴的逻辑学说,是一种活跃在青藏高原的现实的文化现象。对这样一种新兴的具有广泛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的逻辑学说,我们应当很好的总结和研究。肯定它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地位,以科学发展观和开拓创新精神开辟这一新的逻辑研究领域,为进一步发扬广大因明学说作出贡献。
综观以上所述,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长期以来,各具特色的汉传因明和藏传因明的相互交流、探讨还不够,甚至是非常缺乏。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我国一些学者致力于汉、藏因明的学术交流活动。这种交流活动非常必要。通过交流,可以取长补短,丰富因明的内涵,推动因明的发展;通过交流,可以使汉、藏因明学者全面了解汉、藏因明的历史与现状;通过交流,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因明的本质,进而让因明更好地发挥提高人们思维水准和认识能力的作用;通过交流,对增进汉、藏民族因明学者的团结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我们应当提倡:汉藏因明学者高僧共携手,规划我国因明发展之未来。要继承并发扬因明这一学科的话,采取以下几点措施比较妥当:
重视翻译。培养梵藏汉三文兼通,至少要精通藏汉两种文字和语言的后备人才;定期举办因明培训班;吸取寺院研习因明教学的经验;开展因明课题研究;出版因明刊物;撰写因明普及读物。
参考文献:
杨化群着《藏传因明学》,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第2版。
祁顺来着《藏传因明学通论》青海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1版。
剧宗林着《藏传佛教因明史略》(真如.因明学丛书)中华书局出版社。
吉美桑珠着《因明学的起源及其理论探讨》(藏文)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年7月第1版。
黄明信着《因明新探》,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义净着《南海寄归传》及《观所缘论释》。
沈剑英所着的《因明学研究》。
任继愈着《汉唐佛教思想论集》人民出版社1973年2版。
刘培育等编《因明论文集》
《现代佛学》1957年第11期。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汉、藏因明发展历程比较研究(桑吉加)》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