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大师论成佛与做人
高新民
入涅槃也就是成佛,证得了究竟涅槃境界的人也就是潜在的佛性转变为现实的佛性,因佛性变成果佛性,简言之就是佛。而入涅槃、成佛的过程就是做好人、做完人或完满人格的过程,就是按照既定的理想人格模式塑造自己的过程,因此涅 槃、成佛、完满人格是一致的,是同一过程、同一极果的不同说法,三而一、一而三。对此,中国现代佛学大师太虚作了精辟的说明:“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佛亦成,是名真现实”。很明显,做一个完美的人,拥有完美的人格与成佛作祖是一回事。但是理想的人格模式是什么呢?佛是人还是神?如果是人,他是什么样的人?人应该做什么样的人呢?
这是一个古老而常新、平常而又非同寻常的问题。古今中外的平常百姓、哲人圣贤都无法回避这一问题,因为他们都要做人,都有选择人格模式的阶段。在一般人心目中,理想完美的人、自己想成为的人,不外是拥有万贯家财、有权有势、有地位、受人尊敬的人或出人头地的人。而哲人圣贤的理想人格除了有必要的物的因素外,往往还包含较多的精神、气节方面的因素,有的甚至只有精神的因素。在他们那里,理想人格、完善的人实际上是理想的心理结构、完善的精神生活,因而带有超然物外、超凡脱俗的特点。如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人格模式就是理性、意志、情欲三者处在一种最理想的关系状态中,亦即三者各司其职,把各自的德性,如理性之智慧、意志之勇敢、情欲之节制完美地表现出来。具体地说,就是让理性在心理生活中居于绝对的统治地位,使人体现出智慧的品格,并让理性支配意志和情欲,真正做到意志在服从理性时体现出勇敢的德性,情欲表现出节制的德性。如果一个人做到了这一步,那么在表现出“正义”这一美德的同时也就成了一个完美的人。弗洛伊德的理想人格就是本我(无意识的欲望)和超我(道德、法律规范、观念等的内化)在自我的调停下相互制约、平衡发展。本我和超我就像魔鬼和天使,自我的作用不是让一个吃掉、压制另一个,而是让它们各得其所,不产生根本的冲突,如果是这样,人就完美了。斯宾诺莎理想的人就是至善、至真、最幸福的人。至善和幸福又根源于至真,即一个人如果取得了与自然一致的真理,那么也就是最幸福、最美满、至善至圣的人。自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本主义、人道主义者的理想人格则是个性的解放、尽情地通过满足人所具有的欲望而过一种快活的生活。理想的人格更是中国古今思想家乐思不疲的问题。儒家把内圣外王即内有知识智慧外有福德势力或外施王者之政当作理想人格的两个标准。要成为这样的人,人就应乐天知命,不忧不惧,至大至刚,刚健有为,与人同,与物同,达至“会者浑然与物同”的境界。而老庄道家则把成为外生死、超利害、齐物我的神人、真人、至人作为理想人格加以追求,为了成为这样的人,便采取一种任性逍遥、自然无为、虚静、坐忘、鄙视功名利禄、不服从于权贵、维护自己的精神自由的人生态度。
智者作为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土壤的佛学大师,在阐发自己关于做什么样的人、如何做好人的问题的答案时,一方面不离佛教经典,另一方面又博采名家人格学说之长,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理想人格学说。
1始从凡夫,终至极圣。智者明确主张,学佛、修行乃至出家、禅定、止观等的终极目的不外是得解脱、入涅槃,而得解脱也就是成佛或作佛,而作佛也就是做一个人格完美的人,做一个完成了的人。其起点是现实的人即凡夫,终点是极圣。用智者的话说就是:“始从凡夫,终至极圣”。“极圣”就是佛,就是智者追求的、想成为的人,也就是他一生极力鼓励、教化众生去追寻成就的人格模式。这与佛的教理完全一致。因为佛陀的教就是“诠理化物”,而“化物”就是“转”,即转迷成悟、转恶成善、转识成智、转凡成圣。前三转完成了,后一转也就完成了,即成圣。对于“极圣”这一圆满的人、理想的人格,智者在不同的地方用了不同的名称加以表述,如“尊妙人”、“圣者”、“长者”、“圆人”。那么究竟什么是“极圣”呢?这是一个平常而又极其复杂的问题,智者在不同情境,根据不同的对象,从不同的方面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2名行相称,十德具足。首先,智者从世俗之人对长者、至圣的追求和理解出发,改造、升华这一理解,建构出一种源于众生的追求又高于众生的追求,并有利于众生去追求的理想人格模式。一般人所崇敬、追求的长者形象及其特征不外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名上来说,长者“名厚”、“名远”。二是从人格结构的体上说,具有“姓贵”、“位高”、“富足”等要素或德性。三是从用上来说,长者福德广博,因此自己享受福报,受人尊敬赞叹,同时又利益他人。智者认为:佛教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或至圣形象也有这三个方面。
第一,佛教所追求的长者也有“名远”的特征或标志,不仅名扬海内外,而且“名行遍此三处”即实报土、有余土和同居土。不仅如此,长者还“名行相称”,即名远行高,有与名相一致的言行、智德、高风亮节,如称机施化,利乐有情。正因为如此,他才成为名符其实的“真实大人”,得到“极果”。智者说:“近不见其细陋,远但挹其高风,口无择言,身无择行,意无择法,名行相称,真实大人,内合如来三业,随智慧行,称机施化,名称普闻,德周法界,极果既成,必遍三土”。
第二,从“正标位号”即人格结构的具体构件、标志上说,佛教的长者像世俗所谓长者一样也具有“十德”:(1)姓贵。所谓姓贵,指有辉煌的家族史,出自名门望族。世间之人要成为长者,首先必备姓贵这一条,如三皇五帝之裔,左貂右插之家。出世之人所追求的长者,佛教的理想圣人也须具“姓贵”这一德,即经历了过去无数劫的修行,功德圆满。如“佛从三世真如实际中生”,不是从今生一朝一夕的修行中来,因而有悠久、光辉的历史。(2)位高。世间之人要成为人们爱戴的长者,应有崇高的地位,如“辅弼丞相,监梅阿衡”。佛教所崇尚的圣人的位高则表现在“功成道著,十号无极”。(3)大富。世人所崇拜的长者应是富有的,如“铜陵金谷,丰饶侈靡”。佛教所崇尚的圣人的“富”则表现在“万德悉皆具足”,如各种福德、智德应有尽有。广行善事,福德无量,智慧超凡至极,对宇宙人生有洞彻的把握。(4)威猛。世人所崇拜的长者必具威猛这一条,即“严霜隆重,不肃而成”,威望极高。佛教所崇尚的圣人的威猛则表现在“十力雄猛,降魔制外”。(5)智深。世人所崇拜的长者具有智深的标志,即“胸如武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智者所推崇的圣人也必须有“智深”的特点,这表现在“一心三智”,即一心具足道种智、一切智、一切种智,对宇宙人生的实相“无不通达”,“周赡大度”,博学多闻,内心丰足无比。(6)年耆。要成为人们心目中的长者,受人尊敬,必须有一定的年龄,“苍苍棱棱,物仪所伏”。智者所推崇的至圣也具有“年耆”这一特征。这里所谓“年耆”主要指“早成正觉,久远若斯”。(7)行净。要成为世人心目中的长者必须有净行,即去恶行善,言行一致,“所行如言”,人品清白无圬。智者的理想人格也有“行净”这一标志,主要表现在身口意三业或三种行为不轻率,而是根据智慧而作出,因而万无一失,至善至美,动机与效果完全统一。此即“三业随智,运动无失。”(8)礼备。世间之人要成为长者,必须有“礼备”这一德性,即“节度 庠序,世所式瞻”。智者的理想人格在“礼备”方面的表现则是“具佛威仪,心大如海”,言行举止符合礼仪轨则,因而堪称楷模,此即“礼节训人一路”。(9)上叹。要成为人世间的圣人、长者,不仅应受到下层贫民百姓的尊敬,而且还应受到万人之上的君臣的赞叹、佩服,甚至为“夫子一人所敬”。孔子之所以被公认为万世至圣,他就具有这一特征。智者的理想的圣人也是如此,即“为十方正觉所共称誉”、“上人所敬”。(10)下皈。要成为世人心目中的长者,必须受到人们发自内心的拥戴,“为四海所皈”。智者的理想人格,不仅受“上人所敬”,而且为普天下人所归。要这样,必须福智双全。总之,“十德具足,乃名长者”。只有言行举止、衣食住行中贯彻了这十德,内智广心宽,外仪态稳重庄严,举手抬足堪称表率,为人敬仰,言行在效果上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才是佛,才是真正进入了涅 槃的人,才是理想的人格,才是完美的人。
至圣不仅仪态相貌、言行举止、内心世界等应具十德,而且每一刹那的一心也应具十德。只有这样,才能谈得上人格上十德的完美,因为一粒微尘映现整个宇宙,一言一行、一心一念折射着整个人格。只有把每一念头处理好了,川流不息的完满心念才会构成完美的圣人的内心世界。一心十德分别为:(1)观—念能观心智从实相出,生在不思议境种姓之家。(2)于—念中缘理发誓,三惑不起,虽未发真,但是著如来衣、称寂灭忍,此是观心位高。(3)一念中三谛含藏,一切功德巧安称理,此为心大富。(4)于—念正观之德降伏爱见,除三谛惑。这就是心威猛。(5)一念中道双照,权实并明,无塞不通,此即心智深。(6)一念中久积善根,这可谓心年耆。(7)一念观中能观心性,此即观心行净。(8)一念依真之位,历缘对境,威仪无失,这就是心礼备。(9)一念深信,诸佛欢喜,这就是观心上敬。(10)一念中不生法爱,致威下供,心灵的纯洁受四海敬仰称颂。
怎样才能完满自己的人格,成为至圣呢?智者认为:“莫不须修于观,方成果德,今须于目前行心中观此十德,修于十乘。不离凡夫所见,成等正觉”。即是说,完成自己的人格在时间上不要等将来,而应从现在做…
《智者大师论成佛与做人(高新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