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智者大師論成佛與做人(高新民)

  智者大師論成佛與做人

  高新民

  

  入涅槃也就是成佛,證得了究竟涅槃境界的人也就是潛在的佛性轉變爲現實的佛性,因佛性變成果佛性,簡言之就是佛。而入涅槃、成佛的過程就是做好人、做完人或完滿人格的過程,就是按照既定的理想人格模式塑造自己的過程,因此涅 槃、成佛、完滿人格是一致的,是同一過程、同一極果的不同說法,叁而一、一而叁。對此,中國現代佛學大師太虛作了精辟的說明:“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佛亦成,是名真現實”。很明顯,做一個完美的人,擁有完美的人格與成佛作祖是一回事。但是理想的人格模式是什麼呢?佛是人還是神?如果是人,他是什麼樣的人?人應該做什麼樣的人呢?

  這是一個古老而常新、平常而又非同尋常的問題。古今中外的平常百姓、哲人聖賢都無法回避這一問題,因爲他們都要做人,都有選擇人格模式的階段。在一般人心目中,理想完美的人、自己想成爲的人,不外是擁有萬貫家財、有權有勢、有地位、受人尊敬的人或出人頭地的人。而哲人聖賢的理想人格除了有必要的物的因素外,往往還包含較多的精神、氣節方面的因素,有的甚至只有精神的因素。在他們那裏,理想人格、完善的人實際上是理想的心理結構、完善的精神生活,因而帶有超然物外、超凡脫俗的特點。如古希臘柏拉圖的理想人格模式就是理性、意志、情欲叁者處在一種最理想的關系狀態中,亦即叁者各司其職,把各自的德性,如理性之智慧、意志之勇敢、情欲之節製完美地表現出來。具體地說,就是讓理性在心理生活中居于絕對的統治地位,使人體現出智慧的品格,並讓理性支配意志和情欲,真正做到意志在服從理性時體現出勇敢的德性,情欲表現出節製的德性。如果一個人做到了這一步,那麼在表現出“正義”這一美德的同時也就成了一個完美的人。弗洛伊德的理想人格就是本我(無意識的欲望)和超我(道德、法律規範、觀念等的內化)在自我的調停下相互製約、平衡發展。本我和超我就像魔鬼和天使,自我的作用不是讓一個吃掉、壓製另一個,而是讓它們各得其所,不産生根本的沖突,如果是這樣,人就完美了。斯賓諾莎理想的人就是至善、至真、最幸福的人。至善和幸福又根源于至真,即一個人如果取得了與自然一致的真理,那麼也就是最幸福、最美滿、至善至聖的人。自文藝複興以來的人本主義、人道主義者的理想人格則是個性的解放、盡情地通過滿足人所具有的欲望而過一種快活的生活。理想的人格更是中國古今思想家樂思不疲的問題。儒家把內聖外王即內有知識智慧外有福德勢力或外施王者之政當作理想人格的兩個標准。要成爲這樣的人,人就應樂天知命,不憂不懼,至大至剛,剛健有爲,與人同,與物同,達至“會者渾然與物同”的境界。而老莊道家則把成爲外生死、超利害、齊物我的神人、真人、至人作爲理想人格加以追求,爲了成爲這樣的人,便采取一種任性逍遙、自然無爲、虛靜、坐忘、鄙視功名利祿、不服從于權貴、維護自己的精神自由的人生態度。

  智者作爲根植于中華民族文化土壤的佛學大師,在闡發自己關于做什麼樣的人、如何做好人的問題的答案時,一方面不離佛教經典,另一方面又博采名家人格學說之長,融會貫通,形成了自己別具一格的理想人格學說。

  1始從凡夫,終至極聖。智者明確主張,學佛、修行乃至出家、禅定、止觀等的終極目的不外是得解脫、入涅槃,而得解脫也就是成佛或作佛,而作佛也就是做一個人格完美的人,做一個完成了的人。其起點是現實的人即凡夫,終點是極聖。用智者的話說就是:“始從凡夫,終至極聖”。“極聖”就是佛,就是智者追求的、想成爲的人,也就是他一生極力鼓勵、教化衆生去追尋成就的人格模式。這與佛的教理完全一致。因爲佛陀的教就是“诠理化物”,而“化物”就是“轉”,即轉迷成悟、轉惡成善、轉識成智、轉凡成聖。前叁轉完成了,後一轉也就完成了,即成聖。對于“極聖”這一圓滿的人、理想的人格,智者在不同的地方用了不同的名稱加以表述,如“尊妙人”、“聖者”、“長者”、“圓人”。那麼究竟什麼是“極聖”呢?這是一個平常而又極其複雜的問題,智者在不同情境,根據不同的對象,從不同的方面深入淺出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2名行相稱,十德具足。首先,智者從世俗之人對長者、至聖的追求和理解出發,改造、升華這一理解,建構出一種源于衆生的追求又高于衆生的追求,並有利于衆生去追求的理想人格模式。一般人所崇敬、追求的長者形象及其特征不外表現在叁個方面,一是從名上來說,長者“名厚”、“名遠”。二是從人格結構的體上說,具有“姓貴”、“位高”、“富足”等要素或德性。叁是從用上來說,長者福德廣博,因此自己享受福報,受人尊敬贊歎,同時又利益他人。智者認爲:佛教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或至聖形象也有這叁個方面。

  第一,佛教所追求的長者也有“名遠”的特征或標志,不僅名揚海內外,而且“名行遍此叁處”即實報土、有余土和同居土。不僅如此,長者還“名行相稱”,即名遠行高,有與名相一致的言行、智德、高風亮節,如稱機施化,利樂有情。正因爲如此,他才成爲名符其實的“真實大人”,得到“極果”。智者說:“近不見其細陋,遠但挹其高風,口無擇言,身無擇行,意無擇法,名行相稱,真實大人,內合如來叁業,隨智慧行,稱機施化,名稱普聞,德周法界,極果既成,必遍叁土”。

  第二,從“正標位號”即人格結構的具體構件、標志上說,佛教的長者像世俗所謂長者一樣也具有“十德”:(1)姓貴。所謂姓貴,指有輝煌的家族史,出自名門望族。世間之人要成爲長者,首先必備姓貴這一條,如叁皇五帝之裔,左貂右插之家。出世之人所追求的長者,佛教的理想聖人也須具“姓貴”這一德,即經曆了過去無數劫的修行,功德圓滿。如“佛從叁世真如實際中生”,不是從今生一朝一夕的修行中來,因而有悠久、光輝的曆史。(2)位高。世間之人要成爲人們愛戴的長者,應有崇高的地位,如“輔弼丞相,監梅阿衡”。佛教所崇尚的聖人的位高則表現在“功成道著,十號無極”。(3)大富。世人所崇拜的長者應是富有的,如“銅陵金谷,豐饒侈靡”。佛教所崇尚的聖人的“富”則表現在“萬德悉皆具足”,如各種福德、智德應有盡有。廣行善事,福德無量,智慧超凡至極,對宇宙人生有洞徹的把握。(4)威猛。世人所崇拜的長者必具威猛這一條,即“嚴霜隆重,不肅而成”,威望極高。佛教所崇尚的聖人的威猛則表現在“十力雄猛,降魔製外”。(5)智深。世人所崇拜的長者具有智深的標志,即“胸如武庫,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智者所推崇的聖人也必須有“智深”的特點,這表現在“一心叁智”,即一心具足道種智、一切智、一切種智,對宇宙人生的實相“無不通達”,“周贍大度”,博學多聞,內心豐足無比。(6)年耆。要成爲人們心目中的長者,受人尊敬,必須有一定的年齡,“蒼蒼棱棱,物儀所伏”。智者所推崇的至聖也具有“年耆”這一特征。這裏所謂“年耆”主要指“早成正覺,久遠若斯”。(7)行淨。要成爲世人心目中的長者必須有淨行,即去惡行善,言行一致,“所行如言”,人品清白無圬。智者的理想人格也有“行淨”這一標志,主要表現在身口意叁業或叁種行爲不輕率,而是根據智慧而作出,因而萬無一失,至善至美,動機與效果完全統一。此即“叁業隨智,運動無失。”(8)禮備。世間之人要成爲長者,必須有“禮備”這一德性,即“節度 庠序,世所式瞻”。智者的理想人格在“禮備”方面的表現則是“具佛威儀,心大如海”,言行舉止符合禮儀軌則,因而堪稱楷模,此即“禮節訓人一路”。(9)上歎。要成爲人世間的聖人、長者,不僅應受到下層貧民百姓的尊敬,而且還應受到萬人之上的君臣的贊歎、佩服,甚至爲“夫子一人所敬”。孔子之所以被公認爲萬世至聖,他就具有這一特征。智者的理想的聖人也是如此,即“爲十方正覺所共稱譽”、“上人所敬”。(10)下皈。要成爲世人心目中的長者,必須受到人們發自內心的擁戴,“爲四海所皈”。智者的理想人格,不僅受“上人所敬”,而且爲普天下人所歸。要這樣,必須福智雙全。總之,“十德具足,乃名長者”。只有言行舉止、衣食住行中貫徹了這十德,內智廣心寬,外儀態穩重莊嚴,舉手擡足堪稱表率,爲人敬仰,言行在效果上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才是佛,才是真正進入了涅 槃的人,才是理想的人格,才是完美的人。

  至聖不僅儀態相貌、言行舉止、內心世界等應具十德,而且每一刹那的一心也應具十德。只有這樣,才能談得上人格上十德的完美,因爲一粒微塵映現整個宇宙,一言一行、一心一念折射著整個人格。只有把每一念頭處理好了,川流不息的完滿心念才會構成完美的聖人的內心世界。一心十德分別爲:(1)觀—念能觀心智從實相出,生在不思議境種姓之家。(2)于—念中緣理發誓,叁惑不起,雖未發真,但是著如來衣、稱寂滅忍,此是觀心位高。(3)一念中叁谛含藏,一切功德巧安稱理,此爲心大富。(4)于—念正觀之德降伏愛見,除叁谛惑。這就是心威猛。(5)一念中道雙照,權實並明,無塞不通,此即心智深。(6)一念中久積善根,這可謂心年耆。(7)一念觀中能觀心性,此即觀心行淨。(8)一念依真之位,曆緣對境,威儀無失,這就是心禮備。(9)一念深信,諸佛歡喜,這就是觀心上敬。(10)一念中不生法愛,致威下供,心靈的純潔受四海敬仰稱頌。

  怎樣才能完滿自己的人格,成爲至聖呢?智者認爲:“莫不須修于觀,方成果德,今須于目前行心中觀此十德,修于十乘。不離凡夫所見,成等正覺”。即是說,完成自己的人格在時間上不要等將來,而應從現在做…

《智者大師論成佛與做人(高新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