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起,從當下的一言一行甚至當下的念頭修起,向十德方向努力。從行動的主體上說,聖人不是凡夫之外的人,而就是凡夫俗子中的一員,區別只在于,聖人“成等正覺”,而凡夫還在癡迷中。因此做聖人,完成自己的人格應從我做起,從我當下所擁有的見識開始,不斷將其轉化、升華,即立即著手進行轉識成智、轉迷爲悟、轉凡成聖的工作。
第叁,從用上來說,長者不僅自己得福報之果,內有智斷二德,外有“赀財”,而且還利益衆生,使人無不生敬,贊歎其德業。長者的內德表現在:智德無比,能如實地把握宇宙人生實相,同時根志純熟具有“斷德”,即有能斷除煩惱、斬斷生死之流的功能性質。須陀洹斷,同是無生德忍。因此“內有智斷二德”。外德表現在:外有萬德,福慧田能養命。“禅定以福田資般若命”,“實境爲佛智所托”,“以禅定田,棲實境宅,資養般若身命也”。佛福德無量,“無行而不修”,因爲其田極多;“智慧無境而不照”,因爲“宅則甚衆”。總之,佛有最上的福報,因此就有最優越的條件(宅、田)修一切行,有最好的土壤(宅、田)資養智慧和身命,從而得最上智、成等正覺,無境而不照,成就無量知見,力無所畏,有大力神及智慧力,具足方便智慧波羅密,加上大慈大悲、常無懈倦、恒求善事,因此長者不僅有大慈大悲心,而且有能力、力量化度衆生,利益一切。爲了度衆生,長者教理共用,應病予藥,以智慧方便,于叁界火宅,拔濟衆生,從而使有情同沾法益。
3至聖是大丈夫事。在《法華經·譬喻品第叁》中,舍利弗聽佛陀說到:“我當作佛、衆生都可作佛”時,疑惑不解。而當佛陀說明了佛的含意、成佛之道後,便“疑悔永已盡,安住實智中”。所謂成佛之道就是至聖之道,就是大丈夫所行之道。因爲佛也就是至聖,就是大丈夫,就是“大士”。所謂士就是凡夫,作爲凡夫一員的至聖不同于一般凡夫的地方就在于他的“大”,即想大丈夫之所想,行大丈夫之所行。因此大士也就是進到了“無上”境界或具有“無上”品格、素質、特征的人。
對于“無上”,智者根據龍樹菩薩的《十住毗婆沙論》和《菩薩璎珞經》作了解釋。在解釋中闡發了極聖所應具有的品格。在智者看來,“無上”就是致極、盡善盡美,表現于因和果兩方面,而因無上和果無上又各有七種。
從因上來說,無上之聖者首先應具有身無上的特征,即相好莊嚴,有福德、威德,猛威有號召力、凝聚力,使人肅然起敬。例如堪稱人間楷模的至聖佛陀就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所謂叁十二相就是身體外部的叁十二種明顯的特征。對此,《法華文句》解釋說:“相名有所表發,覽而可別名之爲相”,即是區別賢與非賢的外在標志。“如來應化之體現此叁十二相,以表法身衆德圓極,使見者愛敬知有勝德可崇,人天中尊,衆聖中主。”例如“一,足下安平如奁底;二,足下千輻輪相;叁,手足指長勝余人……;十一,身縱廣等;十二,一一毛孔生青色柔……;十五,身光面各一丈……;十九,上身如師子;二十,身端直;二十一,肩圓好;二十二,四十齒具足;二十叁,齒白淨……;二十八,梵音深遠如迦陵頻伽聲;二十九,眼色如金精……;叁十一,眉間白毫相如兜羅綿;叁十二,頂肉髻成。”
所謂八十種好,智者的解釋是:“佛具之以生尊敬”的、表現于身體各部位的細微特征。如果說超越凡夫的顯著之點是叁十二相的話,那麼其微細隱秘難見之處就是八十種好,即容貌的八十種細微特征,表現于頭、面、鼻、口、眼、耳、手足等。如第一好是指甲狹長薄潤、光潔明淨,第二十八好是唇色紅潤光澤,上下相淨,第叁十叁好是鼻梁修長,不見鼻孔,第四十二好是耳輪闊大,成輪睡形,第七十叁好是以一音說法,有情之類各得其解,第八十種好是手足及胸皆有吉祥喜施之相(即 卐)。
因無上的第二種表現是受持無上,即能做到自利利他。不僅自己得大利益,得解脫,而且也同時使別的一切衆生得解脫。不僅如此,在別的衆生沒有解脫前,自己就不入涅 槃,此即所謂大悲故不住涅槃,也就是馬克思主義者常說的只有解放了全人類才最後解放自己。
第叁因無上就是:具足無上,即命見戒,持戒清淨,忍辱負重。第四種因無上就是智德無上,具體表現就是具有四無礙智或四無礙辯、四無礙解。所謂無礙就是無挂無滯、通達自在,自在涉入而無礙,自在融通而爲一體,就像燈光互相涉入,完全融合,無有滯礙一樣。“四無礙”指的是佛菩薩說法化度衆生的才智、見解、辯才的四種無滯無礙。當這種才能表現于意業上就是四智無礙,表現在口業上就是辯才無礙。(1)法無礙,能诠之教法名爲法,于教法無滯名爲法無礙;(2)義無礙,知教法所诠之義理而無滯;(3)辭無礙,于諸方言通達自在;(4)樂說無礙,以前叁種之智,爲衆生樂說自在。
第五種因無上就是不思議無上,即廣行六波羅密。所謂波羅密就是度達彼岸。佛教中的聖人具有六種幫助自己、他人克服煩惱缺陷進而度到彼岸的方法,如持戒度毀犯,布施度悭貪,忍辱度 瞋恨,精進度懈怠,禅定度散亂,智慧度愚癡。這就是六度或六波羅密。
第六是解脫無上,即斷除煩惱、所知二障,心靈進至空明甯靜、安詳快樂的境界,無系無縛,自在超脫。
第七種因無上是聖梵二行。所謂梵就是清淨的意思,斷淫欲、得清淨的行持就是梵行,聖行就是佛菩薩的行法。因此聖梵二行也就是自利利他,同登極樂的行持。
與七種因無上相對應的分別是七種果無上。第一,身無上,所謂身無上,就是做“大丈夫”,有大丈夫寬廣無邊的胸懷,有無可比擬的膽識才智,氣宇軒昂、言行一致。第二,受持無上,即大慈大悲。第叁,具足無上,即到彼岸世界。第四,智無上,也就是具有認識宇宙人生實相的真智實慧。第五,不思議無上,即得到了阿羅漢果,這是盡斷叁界見修二惑所達到的果位,已至修學的頂端。有叁義:(1)殺賊,意謂殺盡一切煩惱之賊;(2)應供,即應受天人的供養;(3)不生或無生,即永遠進入涅 槃,不再生死輪回。第六種果無上就是解脫無上,即得到了大涅槃。第七種果無上就是行無上,即叁藐叁佛陀。所謂叁藐叁佛陀,是佛十號之叁,舊譯“正遍知”、“等正覺”,新譯爲“正等覺”。“叁藐”意爲“正”,“叁”意爲“遍”,“佛陀”名“知”,意爲正遍知一切法,之所以稱“等覺”,因爲相對于外道之邪覺,稱羅漢爲正覺;相對于羅漢之偏覺,稱菩薩爲等覺,相對于菩薩之分覺,稱佛爲正等覺。
智者認爲,通向極聖的道路就是無上佛道。這些道既是至聖之道,而每一道實質上又是聖人的標志或品質本身。它們分別是:道當清淨,穢濁非道;道當一心,多想非道;道當知足,多欲非道;道當恭敬,驕慢非道;道當檢意,放逸非道;道當顯曜,自隱非道;道當連屬,無行非道;道當覺悟,愚惑非道;道當教化,悭吝非道;道近善友,習惡非道。所有這些道,歸根結底就是一道,即圓妙實相之道。而圓妙實相也就是無上道。行此無上道就是極聖,或者說通達此圓妙實相就是極聖。
4叁身、叁法、四德。釋迦牟尼是從凡至聖的典範。智者通過對釋迦牟尼佛以及其他十方諸佛的人格結構及其德性的分析,生動具體地描繪了最高的聖人形象。
所謂叁身就是法身、報身、應身。智者在《法華文句》中認爲:毗盧遮那就是法身。所謂毗盧遮那,可意譯爲“光明遍照”,“照一切處”,所謂法即可軌,諸佛軌之而得成佛,以法爲身,故名法身。智者認爲:毗盧遮那由于真如平等,性相常然、身土無礙,因而遍一切處,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與法身契合的盧舍那是報身。報身盧舍那如來,修因感果,名之爲報。而報有自報和他報之分,前者即理智如如不二,他報卻相好無盡。“盧舍那”意思是淨滿,諸惑盡淨,衆德悉圓,光明遍照,內以智光照真如法界,外以身光照應大機。功德如法身應現成道之釋迦如來就是應身佛。智與體冥,能起大用,隨機普現,說法利生,故名應身。釋迦牟尼意即能仁寂默,寂默故,不住生死,能仁故,不住涅 槃。
智者在《光明玄義》中對叁身還有另一種解釋。所謂“身”即聚集,聚集諸法而成身,即佛之身,即是佛的人格。法身即理法聚,即是說如來之聚集,包攝宇宙人生的一切理,一切本質與規律。報身就是智法之聚集,意思是說佛之身儲藏的是關于宇宙人生的大智大慧。佛之應身就是功德法之聚集。簡言之,聚集一切功德之法,起用化他,隨機應現而成就的就是佛。法報應叁身也就是理智悲叁身,即是說佛之所以是佛,之所以是極聖,就在于他有理、智、大慈大悲的品德。他的身軀是理、智、悲的聚集、化身。因此要成爲佛、成爲極聖,就應與宇宙萬法之理合,窮盡這個理,掌握這個理,就應有大智大慧,就應以大智大慧、大慈大悲,大神通力利樂有情,爲整個人類及其所依存的宇宙環境謀福利。叁身與智者常說的叁谛也有聯系。法身是中谛之德,報身是空谛之德,應身即假谛之德。如果叁谛圓融相即,那麼叁身也相即無礙,叁即一,一即叁,不一不異。
智者不僅用理智悲叁種品格概括佛的理想人格,而且還用法身、般若、解脫叁法說明佛之人格的理想合成。所謂法身就是與衆生共有的本性、體性。此體性在凡不減,在聖不增。所謂般若就是佛究竟始覺之智,能了知一切諸法的本性。所謂解脫就是無系無縛、自在解脫,永離一切業累之縛、得大自在。從其潛在形式而言,這叁種法也是衆生具有的,至少具有其可能性、其種子。佛之所以是佛,之所以是至聖,不僅表現在他將它們現實化了,而且使其同時具有常樂我淨四種德性。所謂德就是性質的完全顯現,因此說叁法有四德也就是說佛及其每一人格因素都充分展示、凸現了常樂我淨的性質。所謂常就是在否定衆生執著的常、二乘追求的無常的基礎上的中道之常,超越常與無常的常。此常作爲佛的人格結構的德性不是指佛的肉身不滅,而是表明佛的精神、人格超越了生與不生、死與不死、常與無常。所謂樂同樣是一種中道之樂。它不是感受之樂,而是超越苦受與樂受之上的大樂、無漏之樂。因爲感受之樂無常敗壞,畢竟苦。這表明佛是一絕對幸福快樂的人,因爲他的樂不是建立在財色名食睡等可感的有形事物之上的,不是感性欲望滿足後所得到的快樂,而是超感性的、超功利的、不由任何東西引起的絕對的樂。所謂我也不是衆生所執著的小我、假我,更不是二乘的無我,而是超越兩者之上的自他不二、依正不二的大我,具有實、真、主、依、性不變等德性,是絕對的自由、自主、自在。所謂淨則是佛的心靈純淨無汙染、無執著、道德高尚的品格。由于佛的心靈“實法不顛倒,念想觀已除,言語法皆滅,無量衆罪除,清淨心常一”,因此像大圓鏡一樣,對任何境、任何物、任何刺激能保持如如不動的狀態,像清澈透明的泉水一樣平靜純潔,不起波浪;同時又能以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舍無量心對待一切,諸惡不作,衆善奉行,時時事事處處體現出高尚、完美無缺的道德情操。總之具足上述中道四德就是進入了大涅 槃,就是成佛,就具有理想完滿的人格,就是做人的完成。
禅刊 1998年度第叁期
《智者大師論成佛與做人(高新民)》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