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智者大师论成佛与做人(高新民)▪P2

  ..续本文上一页起,从当下的一言一行甚至当下的念头修起,向十德方向努力。从行动的主体上说,圣人不是凡夫之外的人,而就是凡夫俗子中的一员,区别只在于,圣人“成等正觉”,而凡夫还在痴迷中。因此做圣人,完成自己的人格应从我做起,从我当下所拥有的见识开始,不断将其转化、升华,即立即着手进行转识成智、转迷为悟、转凡成圣的工作。

  第三,从用上来说,长者不仅自己得福报之果,内有智断二德,外有“赀财”,而且还利益众生,使人无不生敬,赞叹其德业。长者的内德表现在:智德无比,能如实地把握宇宙人生实相,同时根志纯熟具有“断德”,即有能断除烦恼、斩断生死之流的功能性质。须陀洹断,同是无生德忍。因此“内有智断二德”。外德表现在:外有万德,福慧田能养命。“禅定以福田资般若命”,“实境为佛智所托”,“以禅定田,栖实境宅,资养般若身命也”。佛福德无量,“无行而不修”,因为其田极多;“智慧无境而不照”,因为“宅则甚众”。总之,佛有最上的福报,因此就有最优越的条件(宅、田)修一切行,有最好的土壤(宅、田)资养智慧和身命,从而得最上智、成等正觉,无境而不照,成就无量知见,力无所畏,有大力神及智慧力,具足方便智慧波罗密,加上大慈大悲、常无懈倦、恒求善事,因此长者不仅有大慈大悲心,而且有能力、力量化度众生,利益一切。为了度众生,长者教理共用,应病予药,以智慧方便,于三界火宅,拔济众生,从而使有情同沾法益。

  3至圣是大丈夫事。在《法华经·譬喻品第三》中,舍利弗听佛陀说到:“我当作佛、众生都可作佛”时,疑惑不解。而当佛陀说明了佛的含意、成佛之道后,便“疑悔永已尽,安住实智中”。所谓成佛之道就是至圣之道,就是大丈夫所行之道。因为佛也就是至圣,就是大丈夫,就是“大士”。所谓士就是凡夫,作为凡夫一员的至圣不同于一般凡夫的地方就在于他的“大”,即想大丈夫之所想,行大丈夫之所行。因此大士也就是进到了“无上”境界或具有“无上”品格、素质、特征的人。

  对于“无上”,智者根据龙树菩萨的《十住毗婆沙论》和《菩萨璎珞经》作了解释。在解释中阐发了极圣所应具有的品格。在智者看来,“无上”就是致极、尽善尽美,表现于因和果两方面,而因无上和果无上又各有七种。

  从因上来说,无上之圣者首先应具有身无上的特征,即相好庄严,有福德、威德,猛威有号召力、凝聚力,使人肃然起敬。例如堪称人间楷模的至圣佛陀就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所谓三十二相就是身体外部的三十二种明显的特征。对此,《法华文句》解释说:“相名有所表发,览而可别名之为相”,即是区别贤与非贤的外在标志。“如来应化之体现此三十二相,以表法身众德圆极,使见者爱敬知有胜德可崇,人天中尊,众圣中主。”例如“一,足下安平如奁底;二,足下千辐轮相;三,手足指长胜余人……;十一,身纵广等;十二,一一毛孔生青色柔……;十五,身光面各一丈……;十九,上身如师子;二十,身端直;二十一,肩圆好;二十二,四十齿具足;二十三,齿白净……;二十八,梵音深远如迦陵频伽声;二十九,眼色如金精……;三十一,眉间白毫相如兜罗绵;三十二,顶肉髻成。”

  所谓八十种好,智者的解释是:“佛具之以生尊敬”的、表现于身体各部位的细微特征。如果说超越凡夫的显著之点是三十二相的话,那么其微细隐秘难见之处就是八十种好,即容貌的八十种细微特征,表现于头、面、鼻、口、眼、耳、手足等。如第一好是指甲狭长薄润、光洁明净,第二十八好是唇色红润光泽,上下相净,第三十三好是鼻梁修长,不见鼻孔,第四十二好是耳轮阔大,成轮睡形,第七十三好是以一音说法,有情之类各得其解,第八十种好是手足及胸皆有吉祥喜施之相(即 卐)。

  因无上的第二种表现是受持无上,即能做到自利利他。不仅自己得大利益,得解脱,而且也同时使别的一切众生得解脱。不仅如此,在别的众生没有解脱前,自己就不入涅 槃,此即所谓大悲故不住涅槃,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常说的只有解放了全人类才最后解放自己。

  第三因无上就是:具足无上,即命见戒,持戒清净,忍辱负重。第四种因无上就是智德无上,具体表现就是具有四无碍智或四无碍辩、四无碍解。所谓无碍就是无挂无滞、通达自在,自在涉入而无碍,自在融通而为一体,就像灯光互相涉入,完全融合,无有滞碍一样。“四无碍”指的是佛菩萨说法化度众生的才智、见解、辩才的四种无滞无碍。当这种才能表现于意业上就是四智无碍,表现在口业上就是辩才无碍。(1)法无碍,能诠之教法名为法,于教法无滞名为法无碍;(2)义无碍,知教法所诠之义理而无滞;(3)辞无碍,于诸方言通达自在;(4)乐说无碍,以前三种之智,为众生乐说自在。

  第五种因无上就是不思议无上,即广行六波罗密。所谓波罗密就是度达彼岸。佛教中的圣人具有六种帮助自己、他人克服烦恼缺陷进而度到彼岸的方法,如持戒度毁犯,布施度悭贪,忍辱度 瞋恨,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智慧度愚痴。这就是六度或六波罗密。

  第六是解脱无上,即断除烦恼、所知二障,心灵进至空明宁静、安详快乐的境界,无系无缚,自在超脱。

  第七种因无上是圣梵二行。所谓梵就是清净的意思,断淫欲、得清净的行持就是梵行,圣行就是佛菩萨的行法。因此圣梵二行也就是自利利他,同登极乐的行持。

  与七种因无上相对应的分别是七种果无上。第一,身无上,所谓身无上,就是做“大丈夫”,有大丈夫宽广无边的胸怀,有无可比拟的胆识才智,气宇轩昂、言行一致。第二,受持无上,即大慈大悲。第三,具足无上,即到彼岸世界。第四,智无上,也就是具有认识宇宙人生实相的真智实慧。第五,不思议无上,即得到了阿罗汉果,这是尽断三界见修二惑所达到的果位,已至修学的顶端。有三义:(1)杀贼,意谓杀尽一切烦恼之贼;(2)应供,即应受天人的供养;(3)不生或无生,即永远进入涅 槃,不再生死轮回。第六种果无上就是解脱无上,即得到了大涅槃。第七种果无上就是行无上,即三藐三佛陀。所谓三藐三佛陀,是佛十号之三,旧译“正遍知”、“等正觉”,新译为“正等觉”。“三藐”意为“正”,“三”意为“遍”,“佛陀”名“知”,意为正遍知一切法,之所以称“等觉”,因为相对于外道之邪觉,称罗汉为正觉;相对于罗汉之偏觉,称菩萨为等觉,相对于菩萨之分觉,称佛为正等觉。

  智者认为,通向极圣的道路就是无上佛道。这些道既是至圣之道,而每一道实质上又是圣人的标志或品质本身。它们分别是:道当清净,秽浊非道;道当一心,多想非道;道当知足,多欲非道;道当恭敬,骄慢非道;道当检意,放逸非道;道当显曜,自隐非道;道当连属,无行非道;道当觉悟,愚惑非道;道当教化,悭吝非道;道近善友,习恶非道。所有这些道,归根结底就是一道,即圆妙实相之道。而圆妙实相也就是无上道。行此无上道就是极圣,或者说通达此圆妙实相就是极圣。

  4三身、三法、四德。释迦牟尼是从凡至圣的典范。智者通过对释迦牟尼佛以及其他十方诸佛的人格结构及其德性的分析,生动具体地描绘了最高的圣人形象。

  所谓三身就是法身、报身、应身。智者在《法华文句》中认为:毗卢遮那就是法身。所谓毗卢遮那,可意译为“光明遍照”,“照一切处”,所谓法即可轨,诸佛轨之而得成佛,以法为身,故名法身。智者认为:毗卢遮那由于真如平等,性相常然、身土无碍,因而遍一切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与法身契合的卢舍那是报身。报身卢舍那如来,修因感果,名之为报。而报有自报和他报之分,前者即理智如如不二,他报却相好无尽。“卢舍那”意思是净满,诸惑尽净,众德悉圆,光明遍照,内以智光照真如法界,外以身光照应大机。功德如法身应现成道之释迦如来就是应身佛。智与体冥,能起大用,随机普现,说法利生,故名应身。释迦牟尼意即能仁寂默,寂默故,不住生死,能仁故,不住涅 槃。

  智者在《光明玄义》中对三身还有另一种解释。所谓“身”即聚集,聚集诸法而成身,即佛之身,即是佛的人格。法身即理法聚,即是说如来之聚集,包摄宇宙人生的一切理,一切本质与规律。报身就是智法之聚集,意思是说佛之身储藏的是关于宇宙人生的大智大慧。佛之应身就是功德法之聚集。简言之,聚集一切功德之法,起用化他,随机应现而成就的就是佛。法报应三身也就是理智悲三身,即是说佛之所以是佛,之所以是极圣,就在于他有理、智、大慈大悲的品德。他的身躯是理、智、悲的聚集、化身。因此要成为佛、成为极圣,就应与宇宙万法之理合,穷尽这个理,掌握这个理,就应有大智大慧,就应以大智大慧、大慈大悲,大神通力利乐有情,为整个人类及其所依存的宇宙环境谋福利。三身与智者常说的三谛也有联系。法身是中谛之德,报身是空谛之德,应身即假谛之德。如果三谛圆融相即,那么三身也相即无碍,三即一,一即三,不一不异。

  智者不仅用理智悲三种品格概括佛的理想人格,而且还用法身、般若、解脱三法说明佛之人格的理想合成。所谓法身就是与众生共有的本性、体性。此体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所谓般若就是佛究竟始觉之智,能了知一切诸法的本性。所谓解脱就是无系无缚、自在解脱,永离一切业累之缚、得大自在。从其潜在形式而言,这三种法也是众生具有的,至少具有其可能性、其种子。佛之所以是佛,之所以是至圣,不仅表现在他将它们现实化了,而且使其同时具有常乐我净四种德性。所谓德就是性质的完全显现,因此说三法有四德也就是说佛及其每一人格因素都充分展示、凸现了常乐我净的性质。所谓常就是在否定众生执着的常、二乘追求的无常的基础上的中道之常,超越常与无常的常。此常作为佛的人格结构的德性不是指佛的肉身不灭,而是表明佛的精神、人格超越了生与不生、死与不死、常与无常。所谓乐同样是一种中道之乐。它不是感受之乐,而是超越苦受与乐受之上的大乐、无漏之乐。因为感受之乐无常败坏,毕竟苦。这表明佛是一绝对幸福快乐的人,因为他的乐不是建立在财色名食睡等可感的有形事物之上的,不是感性欲望满足后所得到的快乐,而是超感性的、超功利的、不由任何东西引起的绝对的乐。所谓我也不是众生所执着的小我、假我,更不是二乘的无我,而是超越两者之上的自他不二、依正不二的大我,具有实、真、主、依、性不变等德性,是绝对的自由、自主、自在。所谓净则是佛的心灵纯净无污染、无执着、道德高尚的品格。由于佛的心灵“实法不颠倒,念想观已除,言语法皆灭,无量众罪除,清净心常一”,因此像大圆镜一样,对任何境、任何物、任何刺激能保持如如不动的状态,像清澈透明的泉水一样平静纯洁,不起波浪;同时又能以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对待一切,诸恶不作,众善奉行,时时事事处处体现出高尚、完美无缺的道德情操。总之具足上述中道四德就是进入了大涅 槃,就是成佛,就具有理想完满的人格,就是做人的完成。

  禅刊 1998年度第三期

  

《智者大师论成佛与做人(高新民)》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