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发心对身心之利益(释如石)▪P5

  ..续本文上一页赋予责任、接受高等价值、改变旧习惯、转变人格、放下自我中心的心态,而忽略了它可能带来的更深的喜悦与满足。为了保护自己的偏执,我们不惜将它压抑下去,结果只能活出一种“病态”的庸俗生活。法国心理学家Desolle称呼这种心理现象为“崇高境界的压抑”。

  上述这些观点,的确一语道破了引发菩提心并持之以恒的困难所在。大凡了解大乘佛法的人,没有人不仰慕佛陀境界的崇高,不赞叹菩萨愿行的深广。但是,多数人在仰慕赞叹之余,却又会莫名其妙地生出另一种畏惧的心理,害怕自己负担起利益众生的重责大任。因此,景仰归景仰,赞叹归赞叹,真正有勇气道一句“为利益众生愿成佛”并积极投入六度四摄的菩萨能有几人?怪不得《华严经》会说:“在这世间上,愿求无上菩提的人很少;而行向无上菩提的人则更少。”也难怪舍利弗会半途而废,退失菩提心,改修小乘道。由此可见,大乘经论中诃斥专求个人解脱的小乘行者,绝不是无的放矢;“舍利弗情结”的确是小乘行者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大乘经论之所以会如此苦口婆心地宣扬菩提心的广大利益和佛陀的崇高境界,除了鼓励一般人发心之外,另一个原因,大概就是要帮助声闻行者解除这种深细的“崇高境界之压抑”而回小向大吧!

  不过,正如Freud所说:被压抑下去的低层心理绝不会因此而消逝,它一定会另谋出路。同理,这个原则应该也可以适用于高层次的心理需求上。既然人人都具有佛性,都有有追求自他菩提圆成的深层灵性需求,那么即使此种心理需求暂时被压抑了下去,终究还是会在适当的机缘下被唤醒而重新披上誓甲,毅然决然地迈向成佛之道。这么说来,近代第四势力的超个人心理学应该是赞同“究竟一乘”的大乘理念罗!

  二、发心对生理的利益

  近代医学的研究显示,长期的负面情绪会危害到身体的健康;例如愤怒会促使血压上升、减低心脏的运作效率,焦虑会损害免疫系统、加速癌症细胞移转、病毒感染机会、导致胃肠疾病等等,抑郁则容易使病情恶化。反之,正面的情绪则有助于身体健康,例如乐观者的疾病复发率较悲观者高等等。苏俄心理学家K,Kekcheyev也发现:人们在愉悦思考时,能看、尝、听和闻得更详细,而且触觉也更敏锐;Dr.williamBates曾经证明,当一个人想著愉悦的思想、看著愉悦的影像时,他的视力能马上改善;MaegaretCorbett发现:如果让一个人想著愉悦的思想,那么他的心会宁静下来,记忆力也会明显增强。

  此外,心理学家也发现:思想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情绪,;只要更换想法,就可以改变情绪。例如性幻想会引发性欲,快乐的回忆令人喜悦,忧郁的思绪引人烦忧等等;这些都是千古不诤的事实。大脑生理学家JohnC.Eccles和谢林顿爵士表示:人脑中所储存的经验和情绪的记忆,都像已经录好的录音带一样。每当我们重新播放时,由于受到我们当时对它们的心情、态度和想法的影响,它们就会稍微起一些变化。因此,虽然过去会影响现在,但是现在也能改变过去。换言之,过去不幸经验在情绪中枢所形成的伤痕,并不能完全主宰我们的命运。因为我们目前的想法,目前的精神习惯,我们对过去经验的态度和对未来的观念等等,这一切都可以影响、修正和改变存在脑中的老旧的记录。神经科学家JosephLeDoux也指出:心理治疗相当于情绪的再教育,因为心理治疗的功能便是教导新皮质抑制杏仁核;透过前额叶皮质对杏仁核冲动的减缓和抑制,就比较能学会控制情绪。由此反看来,如果我们能够高速自己的思想的方式,把情绪作正向的引导,那么健康的状况应该也会跟著改善才对。

  心理学家JosephMurphy,曾经研究过“思想如何透过潜意识而发挥疗病的效力”这个问题。他在《thepowerofyourSubconsciousMind》一书中表示:

  人的心智有两种层次——意识或理性的层次,和潜意识或非理性的层次。你都是以意识心智去思考的;因此,你的习惯想法便会渗入潜意识,然后潜意识心智再依据你的思想内容去创造。你的潜意识心智是各种情感的中心点,也是创造的源头。……一旦你有正确的想法和感觉,自然就会得到平和的心灵和健康的身体;不管你心理的想法和感觉是什么,你的潜意识心智都会接受且实现它。并且还由此理论发展出一套“潜意识疗病法”,奇迹式地治疗了许多严重的病患。由此可以证明,人的想法的确和身体有相当密切的关系。

  那么,思想究竟是如何透过潜意识而影响生理的呢?Murphy认为: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关系,很像我们身体的神经系统。脑脊髓神经是属于意识的器官,而交感神经——非自主神经则属于潜意识的器官。每当意识抓住一个观念的时候,就会形成一个自主神经的波动。此波动又引生出非自主神经的波动,而把讯息传递给潜意识。潜意识接到讯息后,立即发挥它巨大的潜力,设法把观念变成事实。因上如果把关的意识能提供适当的信息,那么我们身心就能达到最健康、和谐的地步。

  这样的解释,看起来的确有几分道理;不过总让人觉得抽象了一些。我想,底下的医学解释或许会比较容易让人信服。

  一般人以为,思想不过是抽象概念的运作罢了,对身体不必有什么实质的作用;其实不然。思考会在脑内起生化反应而全部被物质化。思考本身是需要消耗体能的,而此能量则来自于脑内蛋白质的分解。关键的地方在于,当我们发正向或负向思考面对事情的时候,蛋白质的分解方式并不一样。正向思考时,分泌出来的是一种名叫脑啡——B内啡吠的荷尔蒙;反之,则分泌出来的是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后者是一种毒性很强的荷尔蒙,过量的分泌会导致血压升高、血管阻塞和加速老化等不良的生理反应。而脑啡,则具有多种有益身心的功能;不但能缓和压力与紧张、活化细胞、产生脑波、引起舒适愉快的感受,还有提高免疫力、增强记忆、耐力和创造力等机能。总之,正向的思考有助于一个人把身心状态作全面性的提升。

  综上所说,由于修习发心时,行者必须思惟并培养出:一片对众生“感恩、报恩”的慈悲心态,一种与众生“平等、同体”的广大胸怀,一项为众生“谋求福利”的利他动机,一份从“本具佛性”与“毕竟成佛”的达观信念,一股“欲求成佛”的强烈意愿和“热衷六度”的进取精神,这些都是正面的思想观念或心理状态;因此,它们有益于吾人现前身体健康应该是不容置疑的。既然如此,那么为何不修学发心呢?

  

《发心对身心之利益(释如石)》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