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賦予責任、接受高等價值、改變舊習慣、轉變人格、放下自我中心的心態,而忽略了它可能帶來的更深的喜悅與滿足。爲了保護自己的偏執,我們不惜將它壓抑下去,結果只能活出一種“病態”的庸俗生活。法國心理學家Desolle稱呼這種心理現象爲“崇高境界的壓抑”。
上述這些觀點,的確一語道破了引發菩提心並持之以恒的困難所在。大凡了解大乘佛法的人,沒有人不仰慕佛陀境界的崇高,不贊歎菩薩願行的深廣。但是,多數人在仰慕贊歎之余,卻又會莫名其妙地生出另一種畏懼的心理,害怕自己負擔起利益衆生的重責大任。因此,景仰歸景仰,贊歎歸贊歎,真正有勇氣道一句“爲利益衆生願成佛”並積極投入六度四攝的菩薩能有幾人?怪不得《華嚴經》會說:“在這世間上,願求無上菩提的人很少;而行向無上菩提的人則更少。”也難怪舍利弗會半途而廢,退失菩提心,改修小乘道。由此可見,大乘經論中诃斥專求個人解脫的小乘行者,絕不是無的放矢;“舍利弗情結”的確是小乘行者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現象。大乘經論之所以會如此苦口婆心地宣揚菩提心的廣大利益和佛陀的崇高境界,除了鼓勵一般人發心之外,另一個原因,大概就是要幫助聲聞行者解除這種深細的“崇高境界之壓抑”而回小向大吧!
不過,正如Freud所說:被壓抑下去的低層心理絕不會因此而消逝,它一定會另謀出路。同理,這個原則應該也可以適用于高層次的心理需求上。既然人人都具有佛性,都有有追求自他菩提圓成的深層靈性需求,那麼即使此種心理需求暫時被壓抑了下去,終究還是會在適當的機緣下被喚醒而重新披上誓甲,毅然決然地邁向成佛之道。這麼說來,近代第四勢力的超個人心理學應該是贊同“究竟一乘”的大乘理念羅!
二、發心對生理的利益
近代醫學的研究顯示,長期的負面情緒會危害到身體的健康;例如憤怒會促使血壓上升、減低心髒的運作效率,焦慮會損害免疫系統、加速癌症細胞移轉、病毒感染機會、導致胃腸疾病等等,抑郁則容易使病情惡化。反之,正面的情緒則有助于身體健康,例如樂觀者的疾病複發率較悲觀者高等等。蘇俄心理學家K,Kekcheyev也發現:人們在愉悅思考時,能看、嘗、聽和聞得更詳細,而且觸覺也更敏銳;Dr.williamBates曾經證明,當一個人想著愉悅的思想、看著愉悅的影像時,他的視力能馬上改善;MaegaretCorbett發現:如果讓一個人想著愉悅的思想,那麼他的心會甯靜下來,記憶力也會明顯增強。
此外,心理學家也發現:思想可以影響一個人的情緒,;只要更換想法,就可以改變情緒。例如性幻想會引發性欲,快樂的回憶令人喜悅,憂郁的思緒引人煩憂等等;這些都是千古不诤的事實。大腦生理學家JohnC.Eccles和謝林頓爵士表示:人腦中所儲存的經驗和情緒的記憶,都像已經錄好的錄音帶一樣。每當我們重新播放時,由于受到我們當時對它們的心情、態度和想法的影響,它們就會稍微起一些變化。因此,雖然過去會影響現在,但是現在也能改變過去。換言之,過去不幸經驗在情緒中樞所形成的傷痕,並不能完全主宰我們的命運。因爲我們目前的想法,目前的精神習慣,我們對過去經驗的態度和對未來的觀念等等,這一切都可以影響、修正和改變存在腦中的老舊的記錄。神經科學家JosephLeDoux也指出:心理治療相當于情緒的再教育,因爲心理治療的功能便是教導新皮質抑製杏仁核;透過前額葉皮質對杏仁核沖動的減緩和抑製,就比較能學會控製情緒。由此反看來,如果我們能夠高速自己的思想的方式,把情緒作正向的引導,那麼健康的狀況應該也會跟著改善才對。
心理學家JosephMurphy,曾經研究過“思想如何透過潛意識而發揮療病的效力”這個問題。他在《thepowerofyourSubconsciousMind》一書中表示:
人的心智有兩種層次——意識或理性的層次,和潛意識或非理性的層次。你都是以意識心智去思考的;因此,你的習慣想法便會滲入潛意識,然後潛意識心智再依據你的思想內容去創造。你的潛意識心智是各種情感的中心點,也是創造的源頭。……一旦你有正確的想法和感覺,自然就會得到平和的心靈和健康的身體;不管你心理的想法和感覺是什麼,你的潛意識心智都會接受且實現它。並且還由此理論發展出一套“潛意識療病法”,奇迹式地治療了許多嚴重的病患。由此可以證明,人的想法的確和身體有相當密切的關系。
那麼,思想究竟是如何透過潛意識而影響生理的呢?Murphy認爲: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關系,很像我們身體的神經系統。腦脊髓神經是屬于意識的器官,而交感神經——非自主神經則屬于潛意識的器官。每當意識抓住一個觀念的時候,就會形成一個自主神經的波動。此波動又引生出非自主神經的波動,而把訊息傳遞給潛意識。潛意識接到訊息後,立即發揮它巨大的潛力,設法把觀念變成事實。因上如果把關的意識能提供適當的信息,那麼我們身心就能達到最健康、和諧的地步。
這樣的解釋,看起來的確有幾分道理;不過總讓人覺得抽象了一些。我想,底下的醫學解釋或許會比較容易讓人信服。
一般人以爲,思想不過是抽象概念的運作罷了,對身體不必有什麼實質的作用;其實不然。思考會在腦內起生化反應而全部被物質化。思考本身是需要消耗體能的,而此能量則來自于腦內蛋白質的分解。關鍵的地方在于,當我們發正向或負向思考面對事情的時候,蛋白質的分解方式並不一樣。正向思考時,分泌出來的是一種名叫腦啡——B內啡吠的荷爾蒙;反之,則分泌出來的是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後者是一種毒性很強的荷爾蒙,過量的分泌會導致血壓升高、血管阻塞和加速老化等不良的生理反應。而腦啡,則具有多種有益身心的功能;不但能緩和壓力與緊張、活化細胞、産生腦波、引起舒適愉快的感受,還有提高免疫力、增強記憶、耐力和創造力等機能。總之,正向的思考有助于一個人把身心狀態作全面性的提升。
綜上所說,由于修習發心時,行者必須思惟並培養出:一片對衆生“感恩、報恩”的慈悲心態,一種與衆生“平等、同體”的廣大胸懷,一項爲衆生“謀求福利”的利他動機,一份從“本具佛性”與“畢竟成佛”的達觀信念,一股“欲求成佛”的強烈意願和“熱衷六度”的進取精神,這些都是正面的思想觀念或心理狀態;因此,它們有益于吾人現前身體健康應該是不容置疑的。既然如此,那麼爲何不修學發心呢?
《發心對身心之利益(釋如石)》全文閱讀結束。